撞击瞬间电池爆燃,火势30秒内吞没整车,3名乘员因车门锁死未能逃生。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确认,这是2025年首起新能源汽车单方事故致死案例。
小米引以为傲的"电芯倒置"技术,在事故中暴露出致命缺陷。根据现场勘测,电池包底部防护板集液槽设计未能及时排出泄漏的冷却液(含50%导电乙二醇),导致短路引发明火。
这与2024年12月曝光的冷却液泄漏隐患形成呼应——当时工程师警告"底部电气部件遇冷却液可能引发短路"。
讽刺的是,2024年多起事故中"电芯倒置"被赞为救命设计,但此次撞击角度使火焰直接侵入乘员舱。
车门应急机制的失效谜团,小米官方强调全车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事故车辆残骸显示左后车门内饰板完全碳化,应急拉手结构损毁;车顶天窗防爆膜未见破裂痕迹;车机系统最后一次信号传输时间为22:44:28,比撞击时间晚2秒。
这与2024年河南悬崖事故形成鲜明对比,彼时SU7在翻滚后仍保持车门正常开启。业内人士指出,碰撞导致12V低压电路瞬间断电,电子门锁与机械拉手联动机制存在设计缺陷。
事故时间轴揭示残酷现实,从NOA发出障碍物警报到撞击发生仅1秒,留给驾驶员的有效反应时间不足0.3秒。从侧面暴露出小米智驾系统的场景预判缺陷。
对临时施工路障识别延迟达4.6秒,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3秒。更值得警惕的是,涉事车辆在NOA状态下持续行驶17分钟,期间驾驶员3次忽视手握方向盘提示,折射出车企对用户教育的严重缺失。
SU7 Ultra车型1548匹马力的"超跑级性能",也衍生系列安全隐患。在厦门赛道测试中显示,该车100-0km/h制动距离达38.7米,比保时捷Taycan多出4.2米。此前泉州事故中,150km/h时速下紧急变道导致车辆侧倾角超安全阈值。
小米将"3秒破百"作为核心卖点的营销策略,客观上诱导了危险驾驶行为。数据显示,SU7车主平均年龄28.6岁,驾龄不足3年者占比47%。
在此次事件中,小米数据披露的"选择性透明"也成为争论焦点,小米虽公布了部分行驶数据,但关键信息比如为何车门锁死仍然缺失。撞击瞬间电池温度变化曲线、车门解锁信号传输记录、冷却液泄漏传感器报警日志等均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