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狂欢背后,一个更现实的剧本正在展开,车企用免费织网,用户被“驯化”成付费猎物,而智能驾驶的终极形态,或许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深蓝S07的“限时免费”策略堪称教科书级的用户心智占领。前6000名用户可终身免费使用高阶智驾包,包含城区车道巡航增强和代客泊车功能,而其他用户则需面对未来可能的高昂订阅费。
这种早鸟特权更像是车企用沉没成本绑架用户决策,当车主习惯了自动变道、跨层泊车、红绿灯启停后,面对后续车型的付费功能升级,他们只会陷入用得起却离不开困境。
更精妙的是硬件预埋策略。深蓝S07全系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传感器与算力平台,即便用户暂时不订阅高阶功能,车企也已提前将成本摊入车价。这就像预装免费试用软件的智能手机,用户以为占便宜,实则早已为未来买单。
深蓝的玩法绝非个案。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在中国售价6.4万元,却仅开放基础功能;小鹏XNGP年费过万,但城市NOA覆盖率不足50%;华为ADS 2.0在问界车型上的买断价高达3.6万元,订阅费每月720元。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智驾越先进,用户越依赖;用户越依赖,付费越不可避免。
车企的算盘用户使用智驾产生的海量路况数据,反哺算法迭代,形成“数据越多→功能越强→用户越离不开”的正循环;
生态绑定:华为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深度耦合,用户一旦习惯无缝流转的智能体验,换车时很难跳出华为系生态;
深蓝S07的“终身免费”仅限首批用户,后续车型必然推出更高阶的ADS Ultra版,迫使老用户为尝鲜二次付费。
这种模式下,汽车性质也在发生转变从“耐用品”蜕变为软件服务终端,此时用户习惯已经改变,大势已成。
免费智驾最危险之处,在于重塑用户的价值认知。当深蓝S07车主享受自动泊车时,他们不会意识到隐性成本转移。车企将研发成本转嫁至车价,即便不订阅服务,用户也已为闲置硬件买单;
一辆车平均使用周期假设为8年,若按华为ADS 2.0的订阅标准计算,总费用将高达6.9万元——超过车价的1/37;智驾订阅权无法随车转让,二手车买家需重新付费激活,导致车辆贬值加速。
更可怕的是功能分级的常态化。深蓝S07的基础包仅含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而城市NOA、记忆泊车等核心体验被划入高阶包这相当于将汽车的“四肢”免费赠送,却把“大脑”锁进付费墙。当消费者为完整人格的车额外付费时,车企已完成从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蜕变。
谁在制定规则?这场付费游戏的终极赢家,或许是掌握底层技术的华为。通过乾崑智驾系统,华为不仅向深蓝收取技术授权费,更借用户订阅获得持续性分成。这种车企卖硬件,华为抽软件的模式,让华为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隐形税官。
而传统车企的挣扎更显悲壮:长安深蓝用“终身免费”换市场声量,却可能陷入“赔本赚吆喝”的泥潭。2024年深蓝S07智驾版毛利率不足1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若无法通过后续订阅盈利,后果可以想象。
当车企将智驾变为付费特权时,消费者需要更清醒。对比车价+订阅总成本与竞品一次性买断价,警惕“低车价高服务费”的陷阱;
值得思考的是行车数据所有权到底归谁所有,车主是否有拒绝未经同意的驾驶数据商业化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