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枭龙MAX四驱
187条内容
4、全新Hi4加码动力系统价值,其全系标配Hi4,4的意思就是四驱,但相比于初代多了一个后电机“不做功”状态,时速63km/h以后,后电机可以不工作,有效降低整车电耗。
二代枭龙MAX的Hi4,不是偏向于性能的四驱,作为家用车,长城想要将其设计成更加安全、全面的四驱系统,所以说Hi4的二代枭龙MAX,加速成绩也只有7秒多,并不算特别快。
按照我的推测,二代枭龙MAX的起售价大概率会在13万左右,这是一个能爆单的价格。
目前整个市场中,13万-15万级的新能源SUV可选择性其实并不多,也就是深蓝S07、宋PLUS、宋Pro等为数不多的几台车型。
主要是比亚迪的虹吸效应明显,没有两把刷子的产品,用户群体都会被比亚迪吸走。
星舰7上市就走红,是因为吉利非常聪明的将其放在了10万-12万价格区间中,所以本质上来说,二代枭龙MAX的对手只有一个,还是比亚迪的双宋。
在比亚迪面前,二代枭龙MAX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说Hi4,更重要的安全性,哈弗做的比比亚迪好,毕竟前后双电机的设计,虽然牺牲了四驱该有的性能,但换来的却是同级别“最安全”的道路安全性。
四驱系统在以下几个场景中非常有价值:
1、雨天,尤其是在刚下雨的湿滑路面下,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少,刹车距离在这种路况下必然会变长,所以一套四驱系统,尤其是在刹车的时候能保证相对两驱更短的距离。
2、雪天,和雨天相同,雪天的摩擦力几乎是丧失的,Hi4的出现能够让每个车轮都拥有动力输出、主动调控拖拽力的能力。
3、高速过弯、变道,其实这才是四驱更重要的场景,比如说高速过匝道、过弯道,四驱车型的稳定性和抓地力更强,能有效调控每个车轮的内外侧动力。
这些都是Hi4相比于同级别其他车型的优势。
最关键的是,这一套Hi4四驱系统的价格,大概率会下调到13万左右,如果长城大胆一点有希望在13万以内。
退一步来看,电车时代动力都不是稀缺品,稀缺的是有效控制动力的能力、有效强化安全的意识,Hi4的登场就是提升了驾驶员安全驾驶的意识,让车祸率有效降低。
毕竟,四驱让车辆的可控性大大增强。
四驱很强,但两驱才是销量的王!没办法,四驱好是好,但价格、能耗也都更高。可如果四驱卖到差不多两驱的价,然后能耗也非常接近,能不能逆袭当王呢?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哈弗最近放了个大招,对Hi4电混四驱技术进行了升级,发布了第二代产品,并宣称要开启全民四驱电混时代。口号喊得挺响,但第一代Hi4电混四驱在市场的存在感可是非常低的(代表作枭龙MAX月均数百台),升级到第二代真的能逆天改命吗?
和第一代有什么不同?
较之一代Hi4四驱,新一代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动力、能耗、价格方面。
其中动力部分,新技术从之前的最大综合功率205kW,综合扭矩585N·m,百公里加速6.8秒提升至最大综合功率238kW,综合扭 矩595N·m,百公里加速6s级。
能耗方面,则是由以往的5字头馈电油耗,降到4字头(4.2L/100km)。纯电续航也从105km上涨至110km、160km。
价格方面,参考新老款哈弗枭龙MAX的价差就能看出,之前旧款的起售价是15.98万,现在新款预售价是13.88万起。预售都比旧款少两万多了,届时上市再降点,怎么都得有两万大几。
一系列加强如何实现?
关键在于技术的革新。像在加强动力这环,哈弗就通过提升电驱传动效率(前驱动桥模块最高传动效率97.5%、后驱动桥模块高传动效率97.7%),优化三擎九模智能电控系统的执行效率,使得动力爆发更强,响应速度更快。
当然,四驱先天就比两驱强,再加事倍功半,所以哈弗把升级的重点放在更省上,也就是降能耗。像关键的发动机部分,新一代Hi4就通过全链路优化,把1.5L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到41.5%。
电驱方面则是用上能及时断开后电机,减少拖拽损耗的智能断开系统;充电功率跟随踏板深度自动调节的四驱P挡踩油门充电功能;结合车况调整能量回收强度的【自适应】能量回收以及算法升级等一系列调整来减少能耗。
需要夸一下的是,在降能耗加动力的同时,哈弗还通过50:50理想轴荷分配、智能四驱控制系统,加强了车子的操控稳定性、脱困能力、过弯极限值。
能成为“两驱杀手”吗?
和上一代比,新Hi4提升确实很明显,尤其是能耗方面,此外,价格方面它有所下降,真的向同级两驱插混(比亚迪中型两驱插混SUV-宋L 13.58万起售)看齐,很明显,哈弗完全是盯着痛点来改的。
上一代哈弗Hi4就已经比两驱插混强了,现在来到新一代又进一步加强,这是否意味着它能成为“两驱杀手”呢?
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机会很大。但要注意的是,四驱其实和现在热门的高阶智驾一样,是加分项而不是必选项,毕竟不是人人都要“野”,都要遇风雪。
并且搭载新一代Hi4哈弗产品目前也比较少,最先应用的枭龙MAX,现在也只是在预售阶段,可选范围如此狭窄,想成长为“两驱杀手”仍任重道远。
而除了Hi4有优化,搭载它的新一代枭龙MAX也加强了不少,比如设计,变得更具电感,车身尺寸进一步提升(旧款长宽高:4758x1895x1725mm,轴距2800mm;新款长宽高:4780x1895x1725mm,轴距2810mm),真正进入主流中型SUV水准。
新一代枭龙MAX
旧款枭龙MAX
智驾部分,新车则搭载了Coffee Pilot Plu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此系统以视觉感知为核心,可以实现高速NOA,城市内则可通过学习实现记忆领航,泊车方面则可以基础的自动泊车和跨层自动泊车。
更大、更强、更省、更智能,更便宜,哈弗在新一代哈弗枭龙MAX上可以说是下足的血本。如果上市时哈弗再给出点惊喜,你会选四驱还是两驱呢?
无论是纯电四驱,还是混动四驱,在我们以两驱状态行驶时,另外一枚电机虽然不工作,但也会被带着一起转,而这个时候电机就会形成一定的阻力,增加整体行驶的能耗。
但这个后桥解耦系统,则可以在车速大于63km/h时,断开后桥半轴,避免后轴电机的拖拽。类似的技术,奔驰纯电CLA也有应用在前桥上,它的官方数据是可以减少前桥90%的损耗;长城的数据则是可将高速油耗降低0.4~0.7L/100km。
能量回收系统升级
这代Hi4有不少软件策略上的升级,其中就包括自适应的能量回收算法。它可以通过感知硬件测量与前车的相对速度,动态调整能量回收力度,在减速时尽量不浪费动能,提高回收效率。官方表示,这套算法可以把能量回收效率提升2%。
与之搭配的则是双轴能量回收系统,这项技术其实不算新升级,但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点。
很多人都能想到,Hi4用两枚电机,实现了四驱,在驱动时获得了优势。但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在动能回收时,Hi4同样有加倍效果。普通的双电机车型,都是前驱结构,动能也只能从前轴回收,但Hi4的两枚电机分别位于前后轴,可以做到双轴的动能回收,相当于效果翻倍。
电池切换为磷酸铁锂
这部分其实不能算是一个升级,但也是硬件上一个不小的改动。以枭龙MAX这款车为例,第一代Hi4搭载的是19.27度的三元锂电池,第二代则全系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并分为18.74度和27.54度两版,纯电续航(CLTC)分别为110km和165km,续航里程相比之前并没有被“削弱”。
之前的文章我们也聊过,今年很多车企都切换了磷酸铁锂路线,一方面是因为磷酸铁锂的技术进步较大,体验比之前好很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成本优势明显。所以,不难预判的是,搭载第二代Hi4的车型,会在价格上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
整体来看,第二代Hi4的升级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更多的还是在上一代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第二代Hi4能打吗?
得益于节能方面的升级,搭载第二代Hi4的新款枭龙MAX,WLTC综合油耗从1.78L/100km,降至1.58L/100km;亏电油耗从5.5L/100km降至5.3L/100km。最大功率和峰值扭矩也略有提升,具体参数分别为238kW、595N·m。
相比上一代有所升级,那相比竞争对手,第二代Hi4能打吗?
通过新款枭龙MAX对比尺寸相近的车型比亚迪宋L DM-i可以看出,在多项性能参数上,枭龙MAX更占优势,再有四驱的加持,零百加速成绩要更好一些。但还是长城混动的老问题,无论是综合油耗,还是亏电油耗,枭龙MAX都不占优势。
除了这些账面上的参数外,在湿滑路面,四驱能增强车辆的通过性;在容易失控的极端情况中,四驱也相对更安全一些。为了证明这一点,长城还引用了美国IIHS的数据,可以看出四驱的数据的确要更好一些。
但在这里,我还是要提示一下大家,危险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从来没有谁比谁绝对安全,四驱也只是一种保障,只有良好的驾驶习惯,才是真正的安全。
写在最后
回顾上一代Hi4失败的原因,其一是,消费者并不认为四驱能带来多好的体验;其二是,看到较高的油耗和售价,也比较劝退。最关键的是,Hi4一直没有一款爆款产品带火。
3月21日,长城汽车在保定正式发布第二代Hi4智能四驱电混系统。
如果说两年前发布的第一代Hi4更多是长城汽车对市场的宣战,那么第二代Hi4将实打实地迎来成果爆发期。
根据官方解读,第二代H4技术在继承上一代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四大板块28项大的升级,包括10项硬件升级、11项算法升级、2项燃油技术升级以及5项电能技术升级,整体性能上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在能效和经济性上,第二代Hi4技术通过“双电机 + 混动专用发动机(DHT)+ 智能四驱”架构的优化,实现了“两驱能耗,四驱体验”的成效目标。
在稳定性和安全性上,第二代Hi4技术首创了冰雪算法,电流估算值精度、扭矩精度提升6.5%,模式切换时间缩短25%,低附路面更不易打滑、甩尾。
加上匹配近50:50的理想轴荷分配,智能四驱控制系统每10毫秒传递一次路面信息,可精准识别驾驶人的转向意图,并迅速进行前后轴扭矩分配,大幅提升过弯极限。
可以说,二代Hi4是一代Hi4经过两年市场检验的优化成果。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亲自直播试驾核验了该技术搭载车型。
“这个技术没有神来之笔,有些创新不是要把东西搞复杂。”他对这一代新技术既自信又谦逊。
▲长城汽车董事长 魏建军
赵永坡也称通过发布二代Hi4,长城人对技术的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技术的意义是让用户体验四驱带来的驾驶乐趣与安全后盾,而不是一味地堆砌技术。
按照计划,第二代Hi4技术将率先搭载于第二代哈弗枭龙MAX车型上。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前第一代Hi4技术就首搭于一代哈弗枭龙MAX。
新产品
随着二代Hi4技术的发布,哈弗品牌二代产品也将迎来集体爆发期。
以第二代枭龙MAX为例,新车不仅搭载了二代Hi4技术,在外观、内饰以及整个动力系统上都做了升级,用赵永坡的话说,新车争取做到“无地方可吐槽的产品力”。
除了搭载第二代Hi4电四驱技术,在续航、馈电、电池安全方面实现了大幅提升之外,第二代枭龙MAX还配备了Coffee Pilot Plus 智能驾驶系统,该系统包含7大核心功能+18项辅助,从城市到高速,再到泊车,可实现全场景覆盖的智能守护。
为了满足保守用户和前卫用户的不同需求,二代枭龙MAX提供了两个版本,并打出了13.88万元的预售起步价。
市场的反馈是最好的检验。据悉,自3月21日上午开始接单,该车72小时2000元大定订单达到了10636个。
第二代枭龙MAX只是哈弗品牌众多新子弹中的其中一枚。今年,哈弗品牌推出的新车也都将是拳头产品。
包括前不久上市的2025款新哈弗H5,同样能打。作为硬派越野的代表,它不仅基于坦克平台打造,且全系标配四驱,12.78万元起售的价格直接将性价比拉满。
此外,传说中的哈弗H7也将在今年正式上市。除了造型与上一代有明显区隔,新车也将搭载Hi4电四驱。
不久前,二代哈弗枭龙MAX正式开启预售,13.88万-17.68万元的价格区间比老款(16.98万-19.98万)直降3.1万,同时全系升级Coffee Pilot Plus智驾、第二代Hi4电四驱和Coffee OS 3智能座舱。 面对比亚迪宋PLUS DM-i、深蓝S7等劲敌,哈弗这次“降价增配”的背刺式操作,是背水一战还是绝地反击? 我们拆解三大核心升级,预判它的市场杀伤力。
向新能源“妥协”,还是找到新平衡?
二代枭龙MAX采用全新封闭式前脸,弱化老款的镀铬中网,新增星芒贯穿灯带和隐藏式门把手,车尾换上更简洁的贯穿式尾灯;内饰则升级为双50W手机无线快充、电子怀挡和27英寸一体式联屏(老款为双12.3英寸分体屏)。新车的优点是取消大量实体按键,语音控制响应速度提升50%,支持可见即可说;不过还是有槽点,比如副驾娱乐屏仅顶配搭载,且屏幕黑边较宽,对比理想L6的“彩电沙发”略显保守。
我个人觉得这套设计明显在向新势力靠拢,但哈弗的“理工男思维”导致其过度追求功能实用性,例如保留空调实体按键虽好评,但屏幕UI设计缺乏高级感,可能让年轻用户觉得“不够酷”。
Coffee Pilot Plus,够打小鹏G6吗?
二代枭龙MAX搭载长城最新Coffee Pilot Plus系统,硬件上配备5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1颗前视摄像头,支持高速NOA和跨层记忆泊车。 对比竞品,逊于小鹏G6的XNGP(城市NOA+跨楼宇泊车);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针对中国路况优化加塞预判和“鬼探头”识别率,实测成功率比老款提升40%。
关键矛盾点,新车全系未标配激光雷达,顶配智驾仍需选装(预计1.2万元),而比亚迪宋PLUS DM-i战神版已免费赠送高速NOA,而且高速NOA交付时间未明确,存在“期货”风险。
第二代Hi4电四驱,是技术革新还是营销噱头?
新车沿用1.5L插混系统,但升级第二代Hi4电四驱技术,在性能上提升很大,综合功率从185kW提升至206kW,零百加速从6.8秒缩至6.2秒;同时也对能效有所优化,WLTC亏电油耗从5.5L/100km降至4.9L,纯电续航维持105km(CLTC)。
竞品对比:在能耗层面,仍高于比亚迪DM 5.0(宋PLUS DM-i亏电油耗4.6L);越野能力方面,新增“沙地/泥地”模式,后桥电机扭矩分配比提升至100%,轻度脱困能力优于两驱竞品。但新车的核心价值对于北方用户和自驾爱好者,电四驱的雨雪天气安全性和非铺装路面通过性,仍是差异化卖点。
降3万背后,是诚意还是无奈?
老款枭龙MAX因定价过高(对比比亚迪宋PLUS贵2万)导致销量低迷,此次二代车型“自杀式降价”实为纠偏。13.88万起售价比宋PLUS DM-i(12.98万起)仅高9000元,但多出四驱和更大空间(轴距2800mm vs 2765mm);顶配价格17.68万比深蓝S7纯电版(18.99万)低1.3万,意图抢夺“要绿牌又怕续航焦虑”的用户。
但要提醒的是,哈弗品牌溢价能力弱于比亚迪,若终端无法维持价格刚性,可能重蹈三代H6“以价换量”的覆辙。
油电双修者的背水一战
二代枭龙MAX的升级逻辑清晰——用油车的价格卖电车的体验,用四驱的硬件打两驱的竞品。 但在智能化军备竞赛中,它的保守配置(如无激光雷达、副驾屏选装)可能被新势力进一步拉开差距。在次我提一些购买建议,针对北方用户、自驾爱好者可冲中配(15.68万),四驱和空间刚需;通勤代步用户建议对比比亚迪宋PLUS DM-i,后者能耗和品牌力更优。
四轮驱动是许多汽车爱好者从小就熟悉的一个词,“四驱车”题材的动画片可是不少;似乎连玩具车都在讲四驱。这样看魏建军的观点则应当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还是有些过了;如果说“让四驱SUV成为标配”倒是无从反驳,反之,涵盖轿车的话则有些过火。
笔者认为SUV车型是需要四轮驱动的,家庭用车所需要的四驱系统应当是“智能四驱。”
四驱系统可分为:
- 分时四驱
- 适时四驱
- 全时四驱
分时四驱只适合越野车,家用型SUV不需要;因为这种四驱系统的分动箱没有差速器,一旦切换到四驱模式(4H/4L)则是前后桥按照固定比例分动。但是汽车转弯的时候,每个车轮都需要以不同的转速转动——每个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但周长相同,如果转速相同则理论上由车轮画出的圆周长也是相同的——车辆则无法正常转弯。实现四个车轮以不同转速转动的基础是每个车轮获得不同的动力,前、后桥在上坡、下坡等不同场景中也需要获得不同的动力,所以分时四驱系统在摩擦力较大的铺装道路上无法正常转弯;其仅能用于摩擦力较小的非铺装道路越野,然而转弯时也是强行导向和滑动。
适时四驱比较适合SUV,因其可以在需要四驱的时候切换为四驱模式;平时驾驶是前驱或后驱。
并且其分动箱里有差速器(含限滑差速器),可以给前桥和后桥分配不等比例的动力,所以在摩擦力较大的路面上也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转弯。
全时四驱车的分动箱也有差速器,只不过主要驾驶模式是四驱;但也会有两驱模式;反之,适时四驱也往往有全时四驱模式,只是为了降低油耗而不设定为主动模式。
在了解了四驱系统的类型之后,现在能否理解为何SUV需要四驱?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有四轮驱动才能走更多的道路;不论是泥泞道路、崎岖道路,还是冬季的冰雪道路,四轮驱动都要比前驱或后驱更稳,尤其是适时四驱和全时四驱。只是曾经的四驱车因为传动系统更复杂且更重,还会增加动力损耗,所以耗油量会高一些;但是现在的电动四驱系统能耗较低,那么只要车辆的价格重叠两驱车,客观上则应当选择四驱车,这叫做有备无患或者技多不压身。
至于讲SUV车型更需要四驱的原因则更简单,因为这种车型的重心高,在铺装道路上的操控极限和驾驶感受是比较一般的——没有太多驾驶乐趣。
与之相反,主要追求铺装道路驾驶体验的车型则不见得一定需要四驱。
比如轿跑车、猎装车、旅行车等车型,这些车加上四驱的操控乐趣反而会降低!真正追求操控乐趣的车辆往往会采用后驱,不论是前置后驱、中置后驱还是后置后驱;因为后驱车型才能真正体验到诸如漂移的乐趣,转向感受也更加清晰,尤其是转向过程不会受到车轮转矩的干扰。而前驱和四驱的前轮也是驱动轮,前轮转矩则难免会影响到转向感受。所以不是所有车型都适合四驱,客观上只有SUV车型和偏向通勤代步的轿车、MPV更适合四轮驱动,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