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大众小糯米polo

易车知识库 Polo

140条内容

进入知识库

驾仕派

关注

过去十多年里,美欧及我国大力补贴新能源车的根本原因,就是默认电驱动是未来大势,但随着新能源车在动力、科技、智能化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消费端的真实市场需求,也成了推动车企主动投入新能源市场的驱动力。


在这个大环境下,业界和市场都普遍产生了“纯电动是汽车的终极形态,燃油车是即将被淘汰的旧产物,PHEV插混和增程,则是迈向最终形态时的过渡产品”这个基本共识,这也是在美欧出现动摇时,我国依然坚持扶持新能源车的基础。


而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是:


纯电动车,真的会是汽车驱动的终点吗?


01

市场的发展方向,似乎并非直指纯电

产生这个想法的原因,是最近一两年国内外的汽车市场,都出现了一些出乎意料的态势。


首先是国内,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5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量达到80.5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7%,其中BEV纯电车型的销量占大头,49.6万辆的销量依然明显高于PHEV的30.9万辆。


但是看增速的话,BEV纯电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7.6%,而PHEV的销量增速,达到了61.1%——增速比BEV高了一倍以上。如果这个趋势保持下去,PHEV的销量,最早在明年,就有可能追平纯电。


当然,扶持新能源车型的并不只有中国,美欧地区的情况怎么样呢?



先看欧洲,数据涵盖EU(欧盟)、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英国(下面就简称欧洲地区),今年5月份的新车总销量109.3万辆,同比下滑了2.6%,这个跌幅和国内5月份1.8%的跌幅接近。


但是和国内大不相同的是,欧洲地区5月份的纯电车型销量只有15.2万辆,同比下滑了10.8%,跌幅比整体市场要高得多。


与此同时,欧洲地区5月份PHEV的销量73757辆,也同比下滑了9.6%,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7.3%萎缩到6.7%。


相比之下,HEV在欧洲地区却如鱼得水,5月份新车销量大涨15.4%到33.3万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7%涨到了30.4%。


至于纯汽油和柴油车,5月份销量分别下滑了6.3%和11.4%,纯燃油车加到一起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9.3%,萎缩到了46.8%。


总结下来,按照我们对新能源车的定义,当下BEV和PHEV在欧洲市场的现状都是下滑状态,而且跌幅高于汽油车,仅次于没落的柴油车。唯一实现增长、且大幅增长的是不能充电的HEV混动车,如今在欧洲地区的份额,已经达到四分之一以上,超过了BEV和PHEV加到一起的占比(约为22.5%)。


那么在另一个巨型区域市场——美国,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今年5月份,美国新车销量144.5万辆,同比增长5%,不过我没有找到不同动力类别车型的具体销量,但从刚刚公布的特斯拉上半年销量来看,特斯拉全球销量同比下滑了6.6%,其中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下滑了14%。特斯拉在本土已然如此,其它新能源车在美国的处境,也可见一斑。


▲近几年BEV、PHEV市场份额变化(数据来源乘联会)


也就是说,在全球比较明确扶持新能源车的市场中,中国的BEV纯电动车依然在快速增长,但增速已经被PHEV大幅反超;


而在美国和欧洲,BEV的整体趋势已经不是增速放缓,而是销量和份额双下滑。


这个背景下,纯电动车是否是汽车动力方式的终点,确实成了值得怀疑的问题。


02

国内车企的重心,也开始向PHEV倾斜

当然,起码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增长势头是非常明确的,不过细化到产品上能看出,新能源市场的主要玩家,投入的重心正逐渐从BEV转向PHEV,或者更明确点,是转向PHEV大类下的增程车型。


把增程动力发扬光大的理想自不必说,在MEGA销量遇挫后,理想直接推迟了今年原定的BEV产品规划,而最早纯电、增程双线并举的问界,在增程版本销量远超纯电之后,重心也更多倾斜到了增程路线上。


而再早一些,最初只有纯电动力的零跑、哪吒,之后都在原有车型基础上增加了增程版本,其中零跑的增程车型成为绝对的销量主力,再加上C10、C16对理想奶爸车风格的借鉴,今年6月份的交付量已经突破2万辆,正式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转投增程阵营的,并不只有纯电车企,比如前两年在PHEV类别中侧重插混方式的长安和奇瑞,如今最新的重磅新品,例如深蓝的方盒子车型G318、奇瑞的中大型五座SUV星纪元ET,以及阿维塔最新的07,都采用了增程路线。即便是以DM-i插混技术著称的比亚迪,在百万级的仰望U8上,也采用了基于增程动力的电四驱。


PHEV类别中,比亚迪为代表的插混路线明显还是占主流,但是不管是新品数量还是销量增速,增程产品才是2023年以来,推动PHEV类别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如果再细化到价格,不考虑特斯拉的话,在25万元以上的高端价位,中国品牌的纯电和插混的销量,加到一起都不及理想、问界为主的增程产品。而零跑、深蓝、星途等品牌的加入,也会进一步促进增程车型在中端市场的增长。


也就是说,对于动力类型的讨论,并不仅仅是BEV和PHEV之间双方的较量,而是纯电、插混和增程三个阵营。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起码未来两到三年,纯电都不会是汽车类别的绝对发展方向,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话题做一下调整:


短期的未来,纯电、插混和增程,谁会成为新能源的主流呢?


03

PHEV真的只是BEV的过渡形态吗?

单从宏观销量数据分析的话,很容易陷入误区,对于动力类型的预测,我们需要深入到不同价位的细分市场中。



首先是10万元以内,插混、燃油车都仍然有相当的份额,但是10万内的代步车这个类别,纯电车型已经基本完成了垄断,类似Polo、飞度等燃油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纯电动就是代步车的终极形态”,这个结论在今天已经可以成立了。


但是一旦来到紧凑级以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一款车型同时有纯电和插混版本,那么后者的销量几乎可以肯定要高得多。承担家庭主力用车,具有一定长途出行需求的话,纯电动有一定的份额,但明显不及插混。


原因还是那个老话题——续航焦虑,同价位能选相同的插混或增程,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不会选择纯电,更何况同级别、同配置下,插混、增程的价格,往往还要比纯电车型低一些。



不过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插混的角色,更多的是取代此前的纯燃油或HEV车型,相比之下,插混车型油耗比燃油车低,对比HEV还能时不时用纯电,在比亚迪已经将价格打下来的基础上,插混的购车和用车成本,都比合资的燃油、HEV车型要更低。


而增程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它的本质是对于考虑电驱动、但对续航有所顾虑的消费者,提供了两全方案——日常充电享受低电价,偶尔长途出行就加油享受便捷性,再加上同级别、同配置下,增程车型也往往要比纯电车型更便宜,很好弥补了偶尔加油时多出来了用车成本。



而和插混车型最关键的不同,是增程车型可以和纯电实现高度的平台、技术兼容,纯电车型在电池、电机、智能化等方方面的技术进步,都可以几乎没有门槛地移植到增程车型上。


纯电平台上几乎不可能推出插混车,但绝大多数纯电平台,都可以衍生增程版。


而在大幅缩减电池容量、增加一套燃油补能系统后,整体的系统成本,往往比需要大容量电池的纯电车型更低,并反映到车价的差异上。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很难抗拒增程的优势了。近一两年增程车型的销量、增程产品的数量激增,正是基于这些逻辑。


再加上很多城市都有的绿牌,也让PHEV车型进一步降低了购车成本和使用便利性。


聊到这里,我们再回头开头的话题:汽车动力的发展终点,真的是纯电吗?插混和增程组成的PHEV路线,真的只是奔向纯电的过渡类型吗?

展开查看更多

驾仕派

关注

首先是国内,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5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量达到80.5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7%,其中BEV纯电车型的销量占大头,49.6万辆的销量依然明显高于PHEV的30.9万辆。


但是看增速的话,BEV纯电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7.6%,而PHEV的销量增速,达到了61.1%——增速比BEV高了一倍以上。如果这个趋势保持下去,PHEV的销量,最早在明年,就有可能追平纯电。


当然,扶持新能源车型的并不只有中国,美欧地区的情况怎么样呢?



先看欧洲,数据涵盖EU(欧盟)、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英国(下面就简称欧洲地区),今年5月份的新车总销量109.3万辆,同比下滑了2.6%,这个跌幅和国内5月份1.8%的跌幅接近。


但是和国内大不相同的是,欧洲地区5月份的纯电车型销量只有15.2万辆,同比下滑了10.8%,跌幅比整体市场要高得多。


与此同时,欧洲地区5月份PHEV的销量73757辆,也同比下滑了9.6%,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7.3%萎缩到6.7%。


相比之下,HEV在欧洲地区却如鱼得水,5月份新车销量大涨15.4%到33.3万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7%涨到了30.4%。


至于纯汽油和柴油车,5月份销量分别下滑了6.3%和11.4%,纯燃油车加到一起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9.3%,萎缩到了46.8%。


总结下来,按照我们对新能源车的定义,当下BEV和PHEV在欧洲市场的现状都是下滑状态,而且跌幅高于汽油车,仅次于没落的柴油车。唯一实现增长、且大幅增长的是不能充电的HEV混动车,如今在欧洲地区的份额,已经达到四分之一以上,超过了BEV和PHEV加到一起的占比(约为22.5%)。


那么在另一个巨型区域市场——美国,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今年5月份,美国新车销量144.5万辆,同比增长5%,不过我没有找到不同动力类别车型的具体销量,但从刚刚公布的特斯拉上半年销量来看,特斯拉全球销量同比下滑了6.6%,其中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下滑了14%。特斯拉在本土已然如此,其它新能源车在美国的处境,也可见一斑。


▲近几年BEV、PHEV市场份额变化(数据来源乘联会)


也就是说,在全球比较明确扶持新能源车的市场中,中国的BEV纯电动车依然在快速增长,但增速已经被PHEV大幅反超;


而在美国和欧洲,BEV的整体趋势已经不是增速放缓,而是销量和份额双下滑。


这个背景下,纯电动车是否是汽车动力方式的终点,确实成了值得怀疑的问题。


02

国内车企的重心,也开始向PHEV倾斜

当然,起码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增长势头是非常明确的,不过细化到产品上能看出,新能源市场的主要玩家,投入的重心正逐渐从BEV转向PHEV,或者更明确点,是转向PHEV大类下的增程车型。


把增程动力发扬光大的理想自不必说,在MEGA销量遇挫后,理想直接推迟了今年原定的BEV产品规划,而最早纯电、增程双线并举的问界,在增程版本销量远超纯电之后,重心也更多倾斜到了增程路线上。


而再早一些,最初只有纯电动力的零跑、哪吒,之后都在原有车型基础上增加了增程版本,其中零跑的增程车型成为绝对的销量主力,再加上C10、C16对理想奶爸车风格的借鉴,今年6月份的交付量已经突破2万辆,正式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转投增程阵营的,并不只有纯电车企,比如前两年在PHEV类别中侧重插混方式的长安和奇瑞,如今最新的重磅新品,例如深蓝的方盒子车型G318、奇瑞的中大型五座SUV星纪元ET,以及阿维塔最新的07,都采用了增程路线。即便是以DM-i插混技术著称的比亚迪,在百万级的仰望U8上,也采用了基于增程动力的电四驱。


PHEV类别中,比亚迪为代表的插混路线明显还是占主流,但是不管是新品数量还是销量增速,增程产品才是2023年以来,推动PHEV类别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如果再细化到价格,不考虑特斯拉的话,在25万元以上的高端价位,中国品牌的纯电和插混的销量,加到一起都不及理想、问界为主的增程产品。而零跑、深蓝、星途等品牌的加入,也会进一步促进增程车型在中端市场的增长。


也就是说,对于动力类型的讨论,并不仅仅是BEV和PHEV之间双方的较量,而是纯电、插混和增程三个阵营。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起码未来两到三年,纯电都不会是汽车类别的绝对发展方向,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话题做一下调整:


短期的未来,纯电、插混和增程,谁会成为新能源的主流呢?


03

PHEV真的只是BEV的过渡形态吗?

单从宏观销量数据分析的话,很容易陷入误区,对于动力类型的预测,我们需要深入到不同价位的细分市场中。



首先是10万元以内,插混、燃油车都仍然有相当的份额,但是10万内的代步车这个类别,纯电车型已经基本完成了垄断,类似Polo、飞度等燃油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纯电动就是代步车的终极形态”,这个结论在今天已经可以成立了。


但是一旦来到紧凑级以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一款车型同时有纯电和插混版本,那么后者的销量几乎可以肯定要高得多。承担家庭主力用车,具有一定长途出行需求的话,纯电动有一定的份额,但明显不及插混。


原因还是那个老话题——续航焦虑,同价位能选相同的插混或增程,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不会选择纯电,更何况同级别、同配置下,插混、增程的价格,往往还要比纯电车型低一些。



不过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插混的角色,更多的是取代此前的纯燃油或HEV车型,相比之下,插混车型油耗比燃油车低,对比HEV还能时不时用纯电,在比亚迪已经将价格打下来的基础上,插混的购车和用车成本,都比合资的燃油、HEV车型要更低。


而增程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它的本质是对于考虑电驱动、但对续航有所顾虑的消费者,提供了两全方案——日常充电享受低电价,偶尔长途出行就加油享受便捷性,再加上同级别、同配置下,增程车型也往往要比纯电车型更便宜,很好弥补了偶尔加油时多出来了用车成本。



而和插混车型最关键的不同,是增程车型可以和纯电实现高度的平台、技术兼容,纯电车型在电池、电机、智能化等方方面的技术进步,都可以几乎没有门槛地移植到增程车型上。


纯电平台上几乎不可能推出插混车,但绝大多数纯电平台,都可以衍生增程版。


而在大幅缩减电池容量、增加一套燃油补能系统后,整体的系统成本,往往比需要大容量电池的纯电车型更低,并反映到车价的差异上。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很难抗拒增程的优势了。近一两年增程车型的销量、增程产品的数量激增,正是基于这些逻辑。

展开查看更多

驾仕派

关注

首先是国内,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5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量达到80.5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7%,其中BEV纯电车型的销量占大头,49.6万辆的销量依然明显高于PHEV的30.9万辆。


但是看增速的话,BEV纯电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7.6%,而PHEV的销量增速,达到了61.1%——增速比BEV高了一倍以上。如果这个趋势保持下去,PHEV的销量,最早在明年,就有可能追平纯电。


当然,扶持新能源车型的并不只有中国,美欧地区的情况怎么样呢?



先看欧洲,数据涵盖EU(欧盟)、EFTA(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英国(下面就简称欧洲地区),今年5月份的新车总销量109.3万辆,同比下滑了2.6%,这个跌幅和国内5月份1.8%的跌幅接近。


但是和国内大不相同的是,欧洲地区5月份的纯电车型销量只有15.2万辆,同比下滑了10.8%,跌幅比整体市场要高得多。


与此同时,欧洲地区5月份PHEV的销量73757辆,也同比下滑了9.6%,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7.3%萎缩到6.7%。


相比之下,HEV在欧洲地区却如鱼得水,5月份新车销量大涨15.4%到33.3万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5.7%涨到了30.4%。


至于纯汽油和柴油车,5月份销量分别下滑了6.3%和11.4%,纯燃油车加到一起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49.3%,萎缩到了46.8%。


总结下来,按照我们对新能源车的定义,当下BEV和PHEV在欧洲市场的现状都是下滑状态,而且跌幅高于汽油车,仅次于没落的柴油车。唯一实现增长、且大幅增长的是不能充电的HEV混动车,如今在欧洲地区的份额,已经达到四分之一以上,超过了BEV和PHEV加到一起的占比(约为22.5%)。


那么在另一个巨型区域市场——美国,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


今年5月份,美国新车销量144.5万辆,同比增长5%,不过我没有找到不同动力类别车型的具体销量,但从刚刚公布的特斯拉上半年销量来看,特斯拉全球销量同比下滑了6.6%,其中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下滑了14%。特斯拉在本土已然如此,其它新能源车在美国的处境,也可见一斑。


▲近几年BEV、PHEV市场份额变化(数据来源乘联会)


也就是说,在全球比较明确扶持新能源车的市场中,中国的BEV纯电动车依然在快速增长,但增速已经被PHEV大幅反超;


而在美国和欧洲,BEV的整体趋势已经不是增速放缓,而是销量和份额双下滑。


这个背景下,纯电动车是否是汽车动力方式的终点,确实成了值得怀疑的问题。


02

国内车企的重心,也开始向PHEV倾斜

当然,起码在中国市场,新能源车的增长势头是非常明确的,不过细化到产品上能看出,新能源市场的主要玩家,投入的重心正逐渐从BEV转向PHEV,或者更明确点,是转向PHEV大类下的增程车型。


把增程动力发扬光大的理想自不必说,在MEGA销量遇挫后,理想直接推迟了今年原定的BEV产品规划,而最早纯电、增程双线并举的问界,在增程版本销量远超纯电之后,重心也更多倾斜到了增程路线上。


而再早一些,最初只有纯电动力的零跑、哪吒,之后都在原有车型基础上增加了增程版本,其中零跑的增程车型成为绝对的销量主力,再加上C10、C16对理想奶爸车风格的借鉴,今年6月份的交付量已经突破2万辆,正式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转投增程阵营的,并不只有纯电车企,比如前两年在PHEV类别中侧重插混方式的长安和奇瑞,如今最新的重磅新品,例如深蓝的方盒子车型G318、奇瑞的中大型五座SUV星纪元ET,以及阿维塔最新的07,都采用了增程路线。即便是以DM-i插混技术著称的比亚迪,在百万级的仰望U8上,也采用了基于增程动力的电四驱。


PHEV类别中,比亚迪为代表的插混路线明显还是占主流,但是不管是新品数量还是销量增速,增程产品才是2023年以来,推动PHEV类别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如果再细化到价格,不考虑特斯拉的话,在25万元以上的高端价位,中国品牌的纯电和插混的销量,加到一起都不及理想、问界为主的增程产品。而零跑、深蓝、星途等品牌的加入,也会进一步促进增程车型在中端市场的增长。


也就是说,对于动力类型的讨论,并不仅仅是BEV和PHEV之间双方的较量,而是纯电、插混和增程三个阵营。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起码未来两到三年,纯电都不会是汽车类别的绝对发展方向,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把话题做一下调整:


短期的未来,纯电、插混和增程,谁会成为新能源的主流呢?


03

PHEV真的只是BEV的过渡形态吗?

单从宏观销量数据分析的话,很容易陷入误区,对于动力类型的预测,我们需要深入到不同价位的细分市场中。



首先是10万元以内,插混、燃油车都仍然有相当的份额,但是10万内的代步车这个类别,纯电车型已经基本完成了垄断,类似Polo、飞度等燃油车,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纯电动就是代步车的终极形态”,这个结论在今天已经可以成立了。


但是一旦来到紧凑级以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一款车型同时有纯电和插混版本,那么后者的销量几乎可以肯定要高得多。承担家庭主力用车,具有一定长途出行需求的话,纯电动有一定的份额,但明显不及插混。


原因还是那个老话题——续航焦虑,同价位能选相同的插混或增程,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不会选择纯电,更何况同级别、同配置下,插混、增程的价格,往往还要比纯电车型低一些。



不过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插混的角色,更多的是取代此前的纯燃油或HEV车型,相比之下,插混车型油耗比燃油车低,对比HEV还能时不时用纯电,在比亚迪已经将价格打下来的基础上,插混的购车和用车成本,都比合资的燃油、HEV车型要更低。


而增程扮演的角色,就不同了,它的本质是对于考虑电驱动、但对续航有所顾虑的消费者,提供了两全方案——日常充电享受低电价,偶尔长途出行就加油享受便捷性,再加上同级别、同配置下,增程车型也往往要比纯电车型更便宜,很好弥补了偶尔加油时多出来了用车成本。



而和插混车型最关键的不同,是增程车型可以和纯电实现高度的平台、技术兼容,纯电车型在电池、电机、智能化等方方面的技术进步,都可以几乎没有门槛地移植到增程车型上。


纯电平台上几乎不可能推出插混车,但绝大多数纯电平台,都可以衍生增程版。


而在大幅缩减电池容量、增加一套燃油补能系统后,整体的系统成本,往往比需要大容量电池的纯电车型更低,并反映到车价的差异上。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很难抗拒增程的优势了。近一两年增程车型的销量、增程产品的数量激增,正是基于这些逻辑。


再加上很多城市都有的绿牌,也让PHEV车型进一步降低了购车成本和使用便利性。


聊到这里,我们再回头开头的话题:汽车动力的发展终点,真的是纯电吗?插混和增程组成的PHEV路线,真的只是奔向纯电的过渡类型吗?

展开查看更多

车厘子

关注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Polo销量相当少,今年1-7月份,大众Polo累计销量为1.88万辆,而这个销量数字几乎是上一代车型的单月销量。Polo销量的滑铁卢除了受到国内型电动车的冲击外,其价格也是主要原因。在2022-2023年,其价格依然坚挺。

展开查看更多

汽车Hero

关注

斯柯达其实有过不少的“高光时刻”,斯柯达曾经在仅有单一车型在售的情况下,实现了中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斯柯达也曾经在中国的单年交付量达到 18 万台,同比增速接近 50%,无比风光;到了2016年,斯柯达的销量一度超过30万辆;2018年,斯柯达的销量达到了34万辆。


这样的销量表现,让斯柯达发现,“便宜的大众”这五个字在中国市场上,可实在是太好用了,好用到让斯柯达觉得为“五斗米折腰”也没什么,所以干脆把宣传语都改成了“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了”。可所有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斯柯达的风光延续到2019年,其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中国市场波云诡谲,三年疫情、芯片短缺、新能源市场崛起,斯柯达在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愈发向下。


2019年——2022年,斯柯达的销量分别为28.2万辆、17.3万辆、7.1万辆、4.4万辆;当然了,对于这样的销量表现,斯柯达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比如推动车型本土化、降低售价等,但是由于自主品牌弯道超车,进一步挤占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斯柯达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结语

而事实上,退而不退,将死不死,斯柯达的现状不过是出现销量崩塌,品牌溃败的二线合资的缩影。只能说市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末尾玩家,下一位该是谁呢?

展开查看更多

汽车Hero

关注

2019年——2022年,斯柯达的销量分别为28.2万辆、17.3万辆、7.1万辆、4.4万辆;当然了,对于这样的销量表现,斯柯达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比如推动车型本土化、降低售价等,但是由于自主品牌弯道超车,进一步挤占了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斯柯达还是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展开查看更多

AIRBFT气动避震

关注

超低姿态 大众POLO改装AIRBFT气动避震低趴风格;超低姿态,是改装车界中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学表达,而大众Polo与AIRBFT气动避震系统的结合,则完美诠释了这一风格。原本巧玲珑的Polo,在经历改装后,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趴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

AIRBFT气动避震系统的加入,让Polo的车身高度得到了极致的降低,几乎贴地而行。这种超低姿态不仅让Polo的外观更加激进、动感,更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赛道气息,仿佛随时准备在街头巷尾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改装后的Polo,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精心雕琢的痕迹。宽体套件、定制轮毂、低矮的车身,以及那几乎与地面平行的姿态,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形象。这样的Polo,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代步工具,而是成为了改装车迷们争相追捧的焦点。

超低姿态的Polo,不仅是对车辆外观的极致改造,更是对改装文化和汽车美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它让人们在惊叹于车辆美丽外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改装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这样的改装案例出现,继续推动着改装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查看更多

AIRBFT气动避震

关注

AIRBFT气动避震系统的加入,让Polo的车身高度得到了极致的降低,几乎贴地而行。这种超低姿态不仅让Polo的外观更加激进、动感,更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赛道气息,仿佛随时准备在街头巷尾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改装后的Polo,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精心雕琢的痕迹。宽体套件、定制轮毂、低矮的车身,以及那几乎与地面平行的姿态,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形象。这样的Polo,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代步工具,而是成为了改装车迷们争相追捧的焦点。

超低姿态的Polo,不仅是对车辆外观的极致改造,更是对改装文化和汽车美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它让人们在惊叹于车辆美丽外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改装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在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这样的改装案例出现,继续推动着改装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展开查看更多

AIRBFT气动避震

关注

AIRBFT气动避震系统的加入,让Polo的车身高度得到了极致的降低,几乎贴地而行。这种超低姿态不仅让Polo的外观更加激进、动感,更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赛道气息,仿佛随时准备在街头巷尾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改装后的Polo,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精心雕琢的痕迹。宽体套件、定制轮毂、低矮的车身,以及那几乎与地面平行的姿态,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形象。这样的Polo,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城市代步工具,而是成为了改装车迷们争相追捧的焦点。

展开查看更多

正时TIMES

关注

从1900年在汽车发动机上首次安装机械增压器,到现在已经有124年了,这期间机械增压器不断进化,诞生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一点没变的,就是机械增压器依靠发动机曲轴驱动,而不像涡轮增压器那样,依靠废气驱动。

机械增压器如何工作?

增压器按照工作原理,可以分为2类:容积式增压器和涡轮压气增压器。之前我们讲过的涡轮增压器属于涡轮压气增压器,而机械增压器都属于容积式增压器。

根据结构不同,机械增压器主要有鲁式增压器、双蜗杆增压器、离心增压这几种,此外还有滚动增压等增压形式。

鲁式增压器

鲁式增压器就是最早的增压器,于1860年发明。鲁式增压器由2个互相啮合的转子通过旋转的方式将外部空气吸入增压。其形状就像是2个齿轮一样,互相啮合将空气挤入进气道。

最早的时候,鲁式增压器的2个转子采用两叶片式的直齿方式啮合造型,效率较低,噪声振动也比较大。

后期经过改良,鲁式增压器以斜齿的方式啮合,叶片数量也增加到三叶和四叶。斜齿啮合工作更加平稳,冲击振动,静音性更好,还提升了工作效率。

鲁式增压器可以想象成一个绞肉机,肉就是空气,空气经过轴线方向进入,经过2个转子后再流入进气道。

双蜗杆增压器

双蜗杆式增压器又称为罗茨鼓风机,造型和鲁氏机械增压器基本一致,只是转子的造型不同,属于鲁氏机械增压器的改进型。

双蜗杆式增压器也是通过一组啮合转子工作。但和鲁氏增压器不同的是,双蜗杆式增压器具备压缩空气的作用,效率大幅提升,也是目前市面上机械增压器的主流类型。

双蜗杆式增压器的转子为不对称蜗杆,俗称一公一母。

双螺旋式增压器也是通过蜗杆转子旋转,压缩转子壳体内的空气,进行泵气。和鲁式增压器的区别在于,双螺旋式增压器的空气从蜗杆转子的进气口流向排气口时,气道会逐渐变,使得空气被压缩,这样就大幅提高增压器的效率,又使得增压器不需要造得十分庞大。

滚动式增压器

滚动式增压器又称为G-Lader Supercharger。在20世纪90年代时期,大众汽车装配在大众POLO G40和Corrado G60之上,其原理是在一个螺旋形状的进气道中央布置一个偏心驱动轮,在偏心驱动 轮上安装另外一个与进气道匹配的螺旋叶片,两者之间相互平行。

随着偏心轮的转动,螺旋叶片不断的在螺旋进气道内滚动式运行,不断挤压流入的空气,进而形成增压作用。

离心式增压器

离心式增压器的外观和和废气涡轮非常相似,原理也类似,很多人也会以为这是废气涡轮增压器,不过它只有一个叶轮,从驱动形式上来说,离心式增压器是一款货真价实的机械增压器。

离心式增压器也是通过叶轮旋转,将空气吸入狭的压缩机壳体进行增压。由于离心式增压器的叶轮由发动机驱动,不受限于废气量,只要发动机处于工作状态,离心式增压器均能提供增压。

为什么机械增压没能流行起来?

早年间,奔驰、宝马、奥迪,以及一众美系车都有搭载机械增压的车子,而到现在,市面上已经难觅机械增压的汽车,只有少部分大排量美系车还有搭载。

机械增压器由发动机曲轴驱动,只要发动机在转动,增压器就处于工作状态,且负载跟随发动机的转速。踩下油门,机械增压器的转速和发动机转速同步提高,也就不存在动力迟滞的情况。因此机械增压发动机的出力表现与自然吸气发动机极为相似,却能拥有较大的马力与扭力。

说完了优势,再来看看劣势。机械增压器缺点主要有三点,油耗、体积、压气效率。

消耗动力 增加油耗

机械增压器由发动机驱动,从发动机起动后就处于工作状态,无时不刻地消耗发动机动力。

试想,发动机除了水泵、发电机、空调外,还要带动一个机械增压器,油耗增加、结构复杂,还额外消耗动力,增加油耗,而废弃涡轮则完全不消耗发动机的动力,依靠巨大的排气能量即可工作。

展开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