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丰田花冠
随着改革开放后汽车走进千万人家,丰田作为可靠、舒适的代名词,在进口车市场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佳美、花冠、科罗娜等名字,对于60后来说一定是耳熟能详的大名。对于更需要可靠性的商用车用户们来说,海狮、考斯特、大霸王、海拉克斯等名字也永远是他们的首选项,在不同地区,他们甚至有十分本地化的不同昵称,可见丰田车在当时受到的广泛欢迎。在深圳博物馆中,停着一辆丰田——小平同志坐过的那辆丰田考斯特,是当年用车环境下的优选,也因此奠定了考斯特在中国公务用车需求下的“标准答案“地位。这与丰田一贯对品质的注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入华近40年后的2002年,丰田发布了第一款国产轿车原型车T-1,它就是之后的威驰。作为第一款国产丰田车,威驰在当年有着十分领先的科技水准。笔者仍然记得,在高中地理课本对GPS系统的讲解中,就出现了一辆丰田威驰在北京街道上使用GPS导航的照片。这并不是无意为之,而是因为威驰是中国第一款经过批准搭载车载GPS导航的汽车。这一如今习以为常的车辆功能,是丰田走出了普及第一步。
2004年,丰田在中国的核心车型——花冠,在一汽丰田投产。作为卡罗拉与雷凌的长辈,花冠进一步巩固了丰田车的口碑。柔软、舒适的悬架、充足的动力和长期以来的可靠性,刷新了中国人对A级家用车的认知。在来自八十年代的捷达、来自九十年代的富康统治A级车市场时,花冠的出现将中国车市重新带回了世界主流水平。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销量最高的车型,它在各种乘用领域,都凭借杰出的可靠性和良好的综合水平广受欢迎。
2004年,丰田在中国的核心车型——花冠,在一汽丰田投产。作为卡罗拉与雷凌的长辈,花冠进一步巩固了丰田车的口碑。柔软、舒适的悬架、充足的动力和长期以来的可靠性,刷新了中国人对A级家用车的认知。在来自八十年代的捷达、来自九十年代的富康统治A级车市场时,花冠的出现将中国车市重新带回了世界主流水平。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销量最高的车型,它在各种乘用领域,都凭借杰出的可靠性和良好的综合水平广受欢迎。
同为2004年,丰田还将全世界首款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二代车型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设在了中国。尽管它的国产化率不高,但也表达了丰田的诚意,与发展混合动力技术的决心。当年作为小学生的笔者第一次在路边见到普锐斯时,就难掩对先进技术的激动和好奇。它为后续丰田THS系统在中国的大范围普及与认可打下了最早的基础。
在入华近40年后的2002年,丰田发布了第一款国产轿车原型车T-1,它就是之后的威驰。作为第一款国产丰田车,威驰在当年有着十分领先的科技水准。笔者仍然记得,在高中地理课本对GPS系统的讲解中,就出现了一辆丰田威驰在北京街道上使用GPS导航的照片。这并不是无意为之,而是因为威驰是中国第一款经过批准搭载车载GPS导航的汽车。这一如今习以为常的车辆功能,是丰田走出了普及第一步。
下面就来盘点一下2-3万元比较热门的二手车。日系的话像丰田花冠/卡罗拉、丰田威驰、本田思域、本田飞度、日产骐达之类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车型都可以考虑,这些车型普遍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于新手来说是一个省心的选择。而且这些车型的保值率普遍比较稳定,开个一年半年的也不会亏多少,甚至可以原价卖出。此外还有铃木的奥拓、雨燕等车型也可以考虑,虽然空间差点,但质量非常稳定。
韩系品牌无非就是现代和起亚,现代这边朗动、瑞纳都是不错的选择,起亚这边K2、K3也都不错。SUV车型的话可以看看老的现代ix35和起亚智跑,或者日系的三菱劲炫、本田CR-V等等,雷诺科雷傲也可以考虑,这款车型和日产的奇骏其实是姊妹车型。不过韩系车整体稳定性比同时期的日系车要差点,尤其是2.0L以上排量的车型,发动机更容易暴露出问题,需要提前预防或者预留资金维修。
德系这边基本上都是大众品牌的车型,像POLO、六代高尔夫、新捷达、新桑塔纳等车型,3万元基本上都能拿下。大众品牌最推荐搭载1.6L自然吸气发动机+6AT变速箱的车型,稳定性堪比日系。早期的1.4T发动机和DSG变速箱都或多或少有点问题,买回去还是存在一些隐患的。需要注意的是,2010-2011款的六代高尔夫全系都是DSG变速箱,即便1.6L发动机的车型也是,需要避开。
自主品牌这边也有一些选择,而且2-3万元可以买到年限更近、外观内饰更新的车型。比如吉利帝豪、比亚迪F3、长安逸动等。肯定有人问法系车,法系车不是很推荐,其普遍使用的1.6T发动机随着公里数和使用年限增加,烧机油、烧防冻液等问题会慢慢出现。美系车这边推荐的车型不算多,福特的三代福克斯可以考虑,但要避开2015款以后的车型,因为这时的福克斯开始用双离合变速箱,故障率陡增。
需要避坑的品牌许多人应该已经有所耳闻,比如老的名爵、荣威、众泰、海马、东风景逸等,还有像经典科鲁兹这样的车型也建议避开。避坑的基本原则总结下来就是尽量不买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双离合变速箱车型、销量差的车型、口碑差的车型。在购买之前还是需要做一做功课的,购买前最好做专业的车况检测,避免遇到事故车、水泡车等问题车。本期篇幅有限,还有哪些2-3万值得买的车型或者避坑车型,欢迎留言补充。
最近几年二手车热度走高,2023年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不少人是初次拿驾照,想着买一辆便宜点的二手车练手,2-3万元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价位,一方面车不至于太破,也能买到自动挡,一方面再卖也不会损失太多。那么这个价位哪些二手车更值得买?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简单总结。
其实2-3万的二手车紧着下面的原则买,基本上不会踩坑。一是品牌要大,车型保有量要大,这样后期维修方便便宜;二是车辆结构、动力系统要简单,电子设备不宜过多,否则故障率直线上升,比如一些老的涡轮增压车型最好不要考虑;三是避开一些车龄大、里程长的中大型车,这类车型不仅使用成本高,后期坏的概率也大。
下面就来盘点一下2-3万元比较热门的二手车。日系的话像丰田花冠/卡罗拉、丰田威驰、本田思域、本田飞度、日产骐达之类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车型都可以考虑,这些车型普遍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于新手来说是一个省心的选择。而且这些车型的保值率普遍比较稳定,开个一年半年的也不会亏多少,甚至可以原价卖出。此外还有铃木的奥拓、雨燕等车型也可以考虑,虽然空间差点,但质量非常稳定。
德系这边基本上都是大众品牌的车型,像POLO、六代高尔夫、新捷达、新桑塔纳等车型,3万元基本上都能拿下。大众品牌最推荐搭载1.6L自然吸气发动机+6AT变速箱的车型,稳定性堪比日系。早期的1.4T发动机和DSG变速箱都或多或少有点问题,买回去还是存在一些隐患的。需要注意的是,2010-2011款的六代高尔夫全系都是DSG变速箱,即便1.6L发动机的车型也是,需要避开。
自主品牌这边也有一些选择,而且2-3万元可以买到年限更近、外观内饰更新的车型。比如吉利帝豪、比亚迪F3、长安逸动等。肯定有人问法系车,法系车不是很推荐,其普遍使用的1.6T发动机随着公里数和使用年限增加,烧机油、烧防冻液等问题会慢慢出现。美系车这边推荐的车型不算多,福特的三代福克斯可以考虑,但要避开2015款以后的车型,因为这时的福克斯开始用双离合变速箱,故障率陡增。
需要避坑的品牌许多人应该已经有所耳闻,比如老的名爵、荣威、众泰、海马、东风景逸等,还有像经典科鲁兹这样的车型也建议避开。避坑的基本原则总结下来就是尽量不买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双离合变速箱车型、销量差的车型、口碑差的车型。在购买之前还是需要做一做功课的,购买前最好做专业的车况检测,避免遇到事故车、水泡车等问题车。本期篇幅有限,还有哪些2-3万值得买的车型或者避坑车型,欢迎留言补充。
就很多自媒体来跟风,尤其跟风最严重的就是说天塌了,燃油车天塌了,然后要逼着大家换车了。
OBD年检执行时间
然后,接下来就是OBD年检3次不过直接报废,然后再指向M站。我一项项理,首先关于OBD实施的问题,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乘用车来说。它的使用时间是2011年7月份以后的小型乘用车,烧汽油的燃油车,说白了就是国四标准实行之后。因为国三以前,有些车是没有OBD的,所以检不了。
所以现在如果说你的车是国三老车,就比如说我那老花冠,我现在去检,它也跟我检OBD,但是那个不作为参考标准,就是给你检一下而已。
但是2011年7月份以后的车,它有OBD它就会检,而它的执行时间,是在2019年其实开始执行了。
也就是说2019年以后,那些去参加年检的国四车,其实你检的时候都检了OBD。那么有多少人的没有过呢?你可以问一下周边的朋友。
所以这个没有说像那些自媒体宣传那些夸张那样,说史上最严年检。说什么年检新规,全是子虚乌有的,全是给你们下危机,吓你们的,就是为了流量。
OBD年检3次不过直接报废是谣言
第二个就是OBD检测三次不过直接报废,我查遍了这些相关条例,我也没查到关于三次不过报废的。而关于我们年检规定里面,有明确的一条就是,三个年检周期脱检的会强制报废。
什么叫年检周期,比如说你的车,前面六年是免检的是吧,这叫一次年检周期。然后后面两年检一次,那么八年,如果后面两年再检,到了第十年,也就是说你的新车用十年不检才叫脱检。
如果说像我的老花冠,因为它是17年的老车了,我现在是一年一检,也就是如果我三年不检,才会强制报废,而不是说OBD检测三次,不过就强制报废了。
关于M站
第三,就关于M站这件事情,说实话,各地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标准真是不一样。这个东西不排除就大家说的,因为在机动车的检测标准里面,确实强调了不准强制和绑定这个东西,但是有些地方确实也这么做了。
所以这一次,关于M站这个事情,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次推波助澜,对M站这个事情我觉得也是件好事。
因为有些地方比如说像宝鸡,我看到资料是已经紧急叫停了。我觉得,我们的车年检有问题,去哪修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不能强制我去哪个地方修。
因为一旦强制、一旦绑定就涉嫌垄断,一垄断那收费不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对不对?你不是逼着我们换车吗?
OBD年检并没有那么难
所以,关于OBD年检这事情,前前后后就这么件事情。当然吃流量吃馒头的太多了,真的没有任何底线,一上来就是燃油车的天塌了,然后就给你下危机吓得。
这段时间问我的老朋友可多了,说喵哥我这燃油车完了,我检测过不了怎么的。
其实检测也没有那么难,就是我们自己在年检之前你先开到维修店,它们都有OBD诊断仪,包括我自己也有元征的。我自己平时拍节目的时候也用过,我们可以自己检,有故障码就把它消除掉。
消除不了的肯定是持续出现的故障,那去维修一下。如果说你的车燃烧系统、排放系统确实有故障一直弄不好,那个故障重复出现,那么你自己开起来,它也费油也闹心。比如加速没力,比如冒燃烟冒黑烟,其实这些问题出现,我们自己开车也得去修,对吧。
所以有一说一,不要被这这些无良的各种营销号带笼子了。同时,这些视频平台难道你们就不审核吗?你们就任由这样吓唬老百姓,毫无根据的观点到处传播。
这个事情压根就不是什么年检新规,而是到25年3月有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就是混动的一个年检的规定要执行,但是跟我们燃油车没多大关系,燃油车还是沿用原来老的规定。
如果车子有故障,它就会通过行车电脑去检测,然后把故障码收集起来,告诉你什么地方有故障,让你快速定位去维修。其实这个东西在维修行业是非常普遍的,正因为在外像上,它露出来就是一个OBD接口,这就给了作弊留下了很多可乘之机。
比如说把接口那个地方换了,下面换成作弊器,然后你直接插到作弊器上面。表面的看上去你连的是车上,实际上你检查的数据是作弊器里面的数据。
央视报道的是这么一件事情,然后报道完之后,突然间就莫名其妙地火了。这背后有没有人推波助澜去弄这个事情,我不知道。
就很多自媒体来跟风,尤其跟风最严重的就是说天塌了,燃油车天塌了,然后要逼着大家换车了。
OBD年检执行时间
然后,接下来就是OBD年检3次不过直接报废,然后再指向M站。我一项项理,首先关于OBD实施的问题,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乘用车来说。它的使用时间是2011年7月份以后的小型乘用车,烧汽油的燃油车,说白了就是国四标准实行之后。因为国三以前,有些车是没有OBD的,所以检不了。
所以现在如果说你的车是国三老车,就比如说我那老花冠,我现在去检,它也跟我检OBD,但是那个不作为参考标准,就是给你检一下而已。
但是2011年7月份以后的车,它有OBD它就会检,而它的执行时间,是在2019年其实开始执行了。
也就是说2019年以后,那些去参加年检的国四车,其实你检的时候都检了OBD。那么有多少人的没有过呢?你可以问一下周边的朋友。
所以这个没有说像那些自媒体宣传那些夸张那样,说史上最严年检。说什么年检新规,全是子虚乌有的,全是给你们下危机,吓你们的,就是为了流量。
OBD年检3次不过直接报废是谣言
第二个就是OBD检测三次不过直接报废,我查遍了这些相关条例,我也没查到关于三次不过报废的。而关于我们年检规定里面,有明确的一条就是,三个年检周期脱检的会强制报废。
什么叫年检周期,比如说你的车,前面六年是免检的是吧,这叫一次年检周期。然后后面两年检一次,那么八年,如果后面两年再检,到了第十年,也就是说你的新车用十年不检才叫脱检。
如果说像我的老花冠,因为它是17年的老车了,我现在是一年一检,也就是如果我三年不检,才会强制报废,而不是说OBD检测三次,不过就强制报废了。
关于M站
第三,就关于M站这件事情,说实话,各地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标准真是不一样。这个东西不排除就大家说的,因为在机动车的检测标准里面,确实强调了不准强制和绑定这个东西,但是有些地方确实也这么做了。
所以这一次,关于M站这个事情,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次推波助澜,对M站这个事情我觉得也是件好事。
因为有些地方比如说像宝鸡,我看到资料是已经紧急叫停了。我觉得,我们的车年检有问题,去哪修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不能强制我去哪个地方修。
因为一旦强制、一旦绑定就涉嫌垄断,一垄断那收费不简直就是待宰的羔羊,对不对?你不是逼着我们换车吗?
OBD年检并没有那么难
所以,关于OBD年检这事情,前前后后就这么件事情。当然吃流量吃馒头的太多了,真的没有任何底线,一上来就是燃油车的天塌了,然后就给你下危机吓得。
这段时间问我的老朋友可多了,说喵哥我这燃油车完了,我检测过不了怎么的。
其实检测也没有那么难,就是我们自己在年检之前你先开到维修店,它们都有OBD诊断仪,包括我自己也有元征的。我自己平时拍节目的时候也用过,我们可以自己检,有故障码就把它消除掉。
消除不了的肯定是持续出现的故障,那去维修一下。如果说你的车燃烧系统、排放系统确实有故障一直弄不好,那个故障重复出现,那么你自己开起来,它也费油也闹心。比如加速没力,比如冒燃烟冒黑烟,其实这些问题出现,我们自己开车也得去修,对吧。
同样的一块钢板,日系车对可靠、耐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于性能和精致度的追求。
所以在过去,我们看到的日系车都是精致感欠缺、性能不足,但可靠性绝佳的形象,过去20年的日系车发展进程,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可靠的印记。
的确,日系车10年不大修,20万公里依然可靠的形象非常扎实。
从工薪阶层一年1万公里的使用强度来看,10年十万公里的日系车,真的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传统的燃油车,想要保证好自身的可靠、耐用性非常难。
原因是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非常复杂,高压工作系统想要保证10万、20万乃至30万公里的稳定性,的确非常难。
尤其是那些要突出性能的德系、美系、欧洲车,在性能和可靠方面,选择性能就要放弃一定意义上的可靠性。
为什么我会说,日系车的极致可靠性神话要破灭了。
两个原因:
1、大量的日系车为了生存,开始降本增效,降低用料的必然结果,就是牺牲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必然,只是短期内我们无法有效感受到。
2、电动化之后,电机、电池、电控系统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系统,机械的连接减少,本身零部件就少,集成度较高,整体可靠性要更高一些。
以特斯拉的Model系列车型为例,全新平台的出现减少了大量的零部件,就连白车身都可以进行一体大压铸,且所有的管线加起来长度不超过200米。
一台高集成度的电动车,整车的零部件要比燃油车减少一半以上,零部件少了所以可靠性就高了。
其实电动化以来,整体的投诉量要比燃油车时代更少,就是因为电车、油车虽然都是通勤工具,但设计逻辑、零部件组成完全不同。
此前有汽车高层表示,电动车相比于燃油车,有明显的“代差”断层,不仅仅是科技、智能化表现更好,同时燃油车骨子里的可靠性不足、后期故障率飙升的问题,在电车上是不存在的。
且,中国的制造能力开始大幅度崛起,2017年之后的产业链完善、工程师经验积累、基础工人素养提升、生产设备优化,制造一台中国汽车的难度降低,并且性能、可靠性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