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小米SU7评价

易车知识库 小米SU7
进入知识库

驾仕派

关注

三高试验中又有各种测试项目,包括高寒试验中的环境适应性试验、低温冷机启动试验、采暖试验、除霜试验、低温充电、低温静置、低温放电、扬雪试验、冷暖机驾驶评价等等。


也包括高温高原试验里的空调制冷试验、动力电池温升试验、高原制动试验、扬尘试验、高温充放电试验等;而底盘性能客观测试领域又包括驻车&怠速转向试验、稳态回转试验、角阶跃试验、扫频试验、正弦转向输入试验、俯仰试验、蛇形试验、紧急避障试验(大家熟知的麋鹿试验就属于紧急避障试验的一种)、制动试验等等。


如果要展开说的话,能说上几天几夜。


图片

▲某试验场耐久试验循环


在整车验证体系中,上面很多试验都是一些开环的标准试验,需要控制试验变量,用以保障在试验时的试验条件一致,从而来评价某一方面的车辆性能。


举一个例子,车辆研发时在试验场所做的强化道路试验就是按照主机厂设定的标准进行的循环测试,当测试时,需要按照既定的线路、路面顺序、车速等完成一定里程的试验。这里的道路都是一些特征强化路面,如大家熟知的比利时路、井盖路等,车辆在上面行驶会受到比较强烈的冲击。


相比于普通道路,这些道路的强化系数更高,也就能让测试车辆在更短的里程以及时间内,完成全生命周期的耐久验证,属于加速试验类型。


再例如操稳客观测试中的角阶跃试验,它要求车辆以100km/h速度保持直线行驶2s以上,固定油门,然后快速转动方向盘到车辆进入稳态时能维持在0.2g、0.4g、0.6g侧向加速度所对应的转角,用以测量车辆的侧倾、横摆响应情况。


响应时间越短,车辆的转向响应也就越好、越灵敏。


图片

▲某车型角阶跃试验处理结果


类似这种试验,有标准操作方式,就需要控制某些变量——其实是最适合用“机器人”操作的。


因为人的操作受到自身水平、身体状态、心态等等影响,不可能保持每次操作都一模一样。而用机器人操作时试验成功率、准确性、一致性更高。


另外,主机厂的测试中有很多项目具有比较大的危险性——就如前面我提到的三高试验中的扬雪和扬尘试验。


这两项试验在试验时,需要一台试验车跟在另一台试验车后,利用前方车辆行驶扬起的雪或者灰尘进行试验,就是为了模拟用户在尘土环境或者下雪后跟车行驶的工况,用以验证试验车辆在尘土环境的车身密封性、空滤过滤性能等等。


因为这些尘土、扬雪会进入到前舱、底盘、车身等处引起车辆的异常,所以这两项试验的危险之处,就在于后方车辆在车后几乎是盲开,尤其是扬尘试验,能见度几乎为0。


图片

▲扬尘试验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RoboTest”无疑是一个好工具:


首先,它能够解决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尤其是能够“无休止”的工作,不用考虑试验人员的休息问题。


其次,它能够解决一些对于试验人员来说比较危险的工况,在一些具备危险性的测试项目中,它更能保障试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另外,从宣传片来看,“RoboTest”是具备“夜视”能力的。往常如果在试验场试验如果进行例如高环试验或者强化耐久试验等,后半夜的试验需要申请才能执行,因为考虑到夜晚视线原因安全风险更高,人困马乏很容易出安全事故,夜间出事故后的救援力量也不如白天正常上班时间,所以非紧急情况一般不会在后半夜进行试验。


这样一来利用机器人试验可以大大减小夜间试验的风险,研发测试的周期又能够尽量缩短,对于如今的研发节奏绝对算得上好事。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觉得这套系统很新奇。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因为在很早之前,就有很多类似目的的辅助测试工具:


例如操稳转向试验中,就有转向机器人,可以进行固定转向角度、速度等的试验,以保障试验成功率和一致性,大大高于人为试验;再比如台架试验这种自动操作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的装置也不少。


只不过,之前的辅助测试系统,确实都只能实现某些单一功能,并不具备“自动驾驶”的能力。


“RoboTest”属于目前市面上最先进的试验阶段辅助工具,完全可以称之为“机器人”来显示它的智能化程度。


图片

▲ABD转向机器人


03

“RoboTest”系统有没有缺陷?

从上汽通用的介绍以及视频来看,我总结这套系统就是一套“无人驾驶试验辅助系统”——我说它是“辅助”,是因为我觉得它目前还无法做到“完全替代人工”,因为有很多试验它可能暂时还做不了。


前面已经说过,对于标准性、定量、重复性的试验工作,机器人确实是一个好帮手。但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车企的验证体系中,不可能用这种试验就能把车辆的验证工作做全,都需要主观和客观试验结合,才能将车辆验证充分。


哪怕是类似上文提到的试验场耐久可靠性试验,虽然是标准工况,但是测试时除了想在试验周期结束后了解车辆的耐久性能,还想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车辆存在的问题,包括底盘异响、内饰异响、系统故障、功能不良等等。


图片


这一点我想上汽通用的“RoboTest”系统并不能做到,因为这些问题还有很多体验类的问题,这就需要试车员或者工程师来体验之后才能够发现,而且“RoboTest”系统目前从官方素材中来看,尚不具备故障诊断的能力。


另外,就是目前所有关于主观评价测试的项目,“RoboTest”也做不了,就比如底盘性能的调校、验收、评价,就算是机器人能够将整套的底盘性能客观测试全做了,并且能够自动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它照样没办法完整的评价出底盘性能好坏。


因为现今虽然有很多客观测试项目能够反映部分底盘性能,但是最终底盘性能验收、调校依旧是以主观评价为主,客观数据有时候只是对主观的验证或补充。这也是“车辆主观评价工程师”的重要性所在。而既然是“主观”,那就是“人的主观”,机器人自然做不了。


图片


底盘调校就更没办法了,不可能每组方案都用机器人测一遍,这样的话效率问题就无法解决,也就失去了机器人效率高的优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底盘调校是玄学的原因之一,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底盘:客观数据很棒,永远不代表主观体验很好。


除开以上对于可用试验项目范围的探讨,有一个“RoboTest”的缺陷我觉得目前仍然需要继续改进。


那就是从视频上看,当机器人在进行各种试验时的路径保持能力,和现在很多车辆的“车道自动保持功能”一样,它需要在车道内一直调整方向,从高环测试的视频很明显能看到车辆在来回摆动,在城市模拟道路中行驶也是一样的。


自动的车道保持,机器人会严格控制车辆在行车道中央;但是现实环境中,人类试车员会有一定的容错范围,而不会像机器人那样频繁调整方向。调整过于频繁,有可能会引起转向系统或者轮胎等过早损坏,对于试验结果应该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相信这个问题在后期也会得到妥善的优化和解决。


04

“RoboTest”出现,对于行业的意义

(赵小查)


最早我是看了GL8陆尊PHEV的续航能力测试,发现这项测试工作是由 “RoboTest”来做的。真实续航里程1401公里,这个测试由机器人来做就让人觉得充满真实感:因为机器人没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需要“黄金右脚”的加持,在真实路面上的测试,也要比实验室测试出来的数据更为真实一些。


目前,广德试车场每年会接待来自国内不同厂商、超过5000台车型的测试。前段时间小米SU7为了说明其测试的严谨性和专业度,也专门说自己是在广德测试的。


RoboTest因为对于车辆的适配程度,基本上可以测试所有车型,加上目前就是为了广德测试而服务的,它的出现,无疑对于奠定广德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头部领先地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说是打广告也好、突出行业地位也好,这一波RoboTest凸显了上汽通用的技术实力,是无需质疑的。


然而我个人感触最深刻的不限于此。


最近甚嚣尘上的“卷”,最终并没有落实到对于“人”的关怀上,我个人认为是遗憾的。大家都在争执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但无论是被裁员也好,超时加班也罢,关于“人”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也难以谈到去切实解决。


图片


然而在RoboTest的整个应用场景和价值上,我想我们都会感知到一点:对人本身的关注。这不仅仅是上汽通用自己说,新车在广德超过600万公里的耐久测试本身蕴含的是对使用者安全“身而为人”的关注;


同时,在机械重复以及危险性测试层面,用机器人代替人去做,本身也是对于工程师的关注——这一点,从上面我们的分析你可以看到,RoboTest的价值最终不是去完全替代工程师,甚至我认为在主观评测层面,RoboTest的出现才更凸显了工程师“身而为人”的评价更为可贵和关键。


RoboTest是一个智能辅助工具,枯燥重复的由它来完成,具有决定性的主观评价由人来完成。人的作用和价值,其实是被进一步凸显的。

展开查看更多

车市百晓生

关注

2023年四季度,比亚迪取代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时代》周刊对比亚迪的评价是,“代表构建你的梦想(Build Your Dream)的比亚迪,却成为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噩梦”。《时代》周刊认为,比亚迪从电机、电池、仪表盘到车身几乎全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为其产品提供了强大的价格竞争力。“该公司精心制造的汽车正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未有的方式颠覆整个行业。”

至于远景,作为风电、储能、绿氢、动力电池、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多面手,《时代》周刊认为,远景在绿色科技领域成绩斐然,既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又打造了电动方程式世界冠军车队,其率先创造的零碳产业园正在成为推动全球脱碳的重要力量。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中,远景动力一期10.5GWh电池产能已于2022年投产。此外,为配套奔驰、宝马、雷诺等一线客户需求,远景动力已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生产基地,零碳锂电产业园的模式复制全球。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时代》周刊对于远景的认可,就是世界对众多中国新能源企业为全球绿色转型所做贡献的认可。

另一锂电玩家,Redwood Materials则入选《时代》周刊本次榜单的创新者(Innovators)组别。Redwood Materials是特斯拉联合创始人、前首席技术官JB Straubel于2017年创办的一家电池回收和零部件制造商。《时代》周刊指出,“Redwood Materials获得了能源部 20 亿美元的贷款,其创始人的愿景也吸引了诸多大客户。”2023年,Redwood Materials与丰田签署长期协议,将从丰田的电动汽车废旧电池提取新材料,用于支持其新型电池的生产。此前,Redwood Material也已绑定大众、福特、沃尔沃、松下、远景动力等多家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和整车厂,拥有深厚的渠道、客户积累。值得注意的是,Redwood Materials也曾入选2022年“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

对于上榜的整车企业,《时代》周刊的评价为:

展开查看更多

天和汽车科学岛

关注

车展的看点当然是汽车,以往的车展主要看新车型和新技术;今年的北京车展当然也有不少新车的亮相,然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些新车只能说是乏善可陈,电驱动技术已经没有什么好突破,智能座舱相关的话题主要围绕系统生态和芯片,智能驾驶应当以何种方式去包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可是新能源汽车只有这些话题,所以今年的北京车展有些变化。

看点变成了各大车企的CEO,比如雷军、李斌、小鹏、王传福、魏建军,以及半只脚踏入车圈的周鸿祎,可是这些人有什么看点?无非是一些企业家而已。作为汽车消费者不会去和车企创始人交朋友,甚至于连车企高管也接触不到,在现实中充其量会和4S门店的售后经理有些交集。

所以当车展的看点从汽车变成车企CEO的时候,这就预示着一种新技术进入了瓶颈期,此时MKT变成了车企的灵魂,产品自身的同质化不止让消费者在选车过程中感到迷茫,同时连车企也无所适从了。

对于这种现象罗永浩给出了犀利的评价,其称:

造车的大佬们到现场和观众与媒体互动是理所应当的,但CEO之间的亲密互动就显得有些多余;很多竞争对手假模假式的(交流),他们肯呢个乐在其中,我看着有点怪怪的。

等等。

笔者认为对于罗永浩的一番评价可以这样总结,那就是一个个的都是口蜜腹剑,内心深处无非想着如何打垮对方,表面上还装出亲密战友似的的虚伪。

装给谁看呢?

无非是装给产品潜在用户来看,只是这些企业家为什么要装?这就要看一看周鸿祎对雷军的评价了。周鸿祎称雷军有很多的粉丝,通过他们不断的演讲和传播,其认为雷军给自己的企业省下了数十亿的广告费,其认为余承东也是如此。或许这才是各大车企的CEO们会在车展上“表演”的原因,看似是体现出企业的格局,实际都是在博流量。

展开查看更多

天和汽车科学岛

关注

网红泛指网络红人,指在网络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但网红所从事的行业往往是与媒体传播相关的,其中当然有输出专业知识的领域专家学者,也有各个领域里的意见领袖。然而大多数网红还是一定程度的等于不务实、捞快钱、无底线的小丑,甚至其中一部分用下三滥来评价也不为过。所以网红逐渐从一个名词演变为贬义词,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士被评价为网红一定是会非常的愤怒,那么小米汽车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就不难预测了。小米是科技领域里的知名企业,在手机等数码消费品里也是畅销品牌;小米汽车是搞实业的工业企业,所以这样的企业显然不是“网红企业”。

极越汽车对于小米汽车的评价确实有些不妥。

回顾:

极越汽车和小米汽车实际并无正面交锋,将这两个品牌联系到一起的是极越汽车的一个前员工;该员工在极越汽车社交媒体和私域运营岗位任职期间,多次在工作时间内以其个人名义帮助小米汽车所宣发,并且还有多次无故旷工的情况。在极越汽车工作当然可以购买或帮助其他品牌的车辆做宣发推广,这样的操作属于其生活范畴,与工作并不冲突;但是在工作期间为竞企产品做宣发就是完全违背商业道德的行为,所以极越汽车将其开除是有理有据有节的做法。

有些汽车爱好者认为该员工可能会被小米汽车公司录用,然而这也是不可能的,首先是现在不缺少这样的员工,其次是其业务水平也没有达到“人中吕布”的程度;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的员工又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任何企业都是不会去看好他的,相信其在汽车领域的职业生涯也基本结束了。

结语:

极越汽车不应该将对面的汽车品牌评价为“网红”,小米汽车暂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但不见得不会回应。这样的口水仗持续打下去对哪家车企都不好,也会让整个汽车行业营销领域的乌烟瘴气;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最终还是要以产品力来说话,性价比是汽车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参考,还是多修炼内功吧。

展开查看更多

车文频道

关注

日前,网上突然出现一组标注“五菱星空”概念车图,据说这款车型目标直指小米SU7,起步指导价只有9.9万元,引发网民们广泛围观。限于讯息有限,我们不能评价这款概念图的真实性,我们仅假设有这样一款车,级别和小米SU7雷同,并且对于这款车型是否能够对小米SU7形成威胁做一个假设分析。

价格方面,小米SU7起步指导价为21.59万元,覆盖价格区间为20万至30万元;五菱星空起步价格为9.9万元,价格区间大概率为10万至15万。很多人怀疑,五菱是否有能力制造一台10万级别的C级轿车,其实看看五菱之前的产品就知道,五菱凯捷那么大一款MPV,入门指导价也就8万多点,预算增加一些,空间稍微拉伸一点,对于五菱的设计制造能力不会成为太大问题。9.9万元的价格,只要你需要,五菱就可以制造。

然后在外形设计,两款车型差距不大,都是轿跑运动的风格,都是典型的三厢轿车,空间方面也不会有太大差距。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设计细节方面,小米SU7明显参考了保时捷某款知名车型,造型非常惊艳。五菱星空则更加具有原创性,造型更加沉稳有力,侧面的凹陷非常拉风,同时突出了轮毂肌肉感。至于两款车型具体颜值的优劣,只能说是见仁见智。

在产品性能方面,尤其是智能驾驶以及智能互联体验方面,星空应该不如小米SU7。原本,小米就是智能手机起家,在智能互联以及智能生态方面有着深厚的行业积累。在此领域,别说传统品牌的五菱,就是蔚来、理想和小鹏恐怕也只能甘拜下风,真正明显超过小米的恐怕只有华为旗下的问界或者智界系列。此外,在零百加速度、在最长续航以及舒适奢侈配置方面,小米SU7应该也占有明显优势。毕竟五菱星空的起步价格只有9.9万元,限于成本,很多配置肯定无法搭载了。

在产品质量可靠性方面,因为小米SU7刚刚交付,五菱星空更仅仅是一个符号,我们很难针对实车进行评价。不过可以从两款车型生产企业背景来进行一个侧面对比,给读者一个参考。一般认为,生产代工小米SU7的北汽集团有着悠久的生产制造汽车的历史,曾经在60年代至80年代垄断国内市场,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力。当然在品控方面,北汽的口碑相对普通,部分车型评价一般,尤其是BJ40曾经被获得“工业XX”等相对恶劣的评价。五菱汽车同样有着悠久的制造汽车的历史,旗下包括五菱宏光等多款神车,以质优价廉、皮实耐用享有良好口碑,较少听说恶性质量事故。如果仅从两者的生产厂家评价,五菱星空在产品可靠性方面可以给予更多期待。

展开查看更多

电车通

关注

小通看了许多评论,发现大多数海外网友都是被小米SU7的外观所吸引过来,实际上他们对小米这个品牌的了解并不深,不知道小米造了汽车,更不知道外表之下的SU7还有什么样的竞争力。各种来自国内的体验视频成了他们评价这款车好坏的素材,了解参数的很少,大多是来凑热闹的。

展开查看更多

念寒车评

关注

客观来讲,贾跃亭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他提到小米汽车的发布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国制造的成熟度和性价比优势。



虽说贾跃亭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但他确实是一名资深的科技企业家,他的话不并不是道理。的确,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这几年取得显著进步,小米汽车似乎也在凸显这一点。

然而,贾跃亭的担忧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他所谈到的“山寨文化”、“走捷径模式”以及“follower思维”是对创新不彻底的描述。



事实上,任何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都离不开深层次的技术创新和原创精神。这种声音,特别是来自行业内人士的质疑,提醒着我们即便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跟随,而是要追求更深入的、独立的创新。

更何况,贾跃亭也不是故意针对小米汽车,像之前也对高合汽车提出过质疑和警告,评价整体来看,还算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当然,念寒有注意到有部分车友认为贾跃亭对小米汽车的质疑,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缩影。

至于为何会有这种想法,其实跟贾跃亭个人的一些情况,以及他所代表的FF(Faraday Future)公司历史和现状的复杂评价

不可否认的是,贾跃亭在推动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方面曾有过雄心壮志,但FF公司同时也面临过众多争议和挑战,特别是在财务状况和产品交付方面。

如果把“五十步笑百步”的说法用于描述贾跃亭对小米汽车的批评,某些观点可能会认为,即便FF公司和他本人有着不少争议,他仍有一定资格提出行业观点,因为他对行业变革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愿景。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他的部分批评可能源于对整个行业质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心,而非仅是对小米的指责。



然而在另一方面,若考虑到FF的一系列挫折和市场表现与小米汽车成功的首次发布形成对比,一些人可能会认为贾跃亭的批评有点自不量力,似乎忽略了自己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过于聚焦于对其他企业的评判。

念寒作为一名车评人,我始终认为每一个行业内的从业者和观察者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但这些观点应当基于对市场、技术和产品本身的深刻了解。



贾跃亭的言论可能反映了他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担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他自身和FF面临的挑战。重要的是,不论来自哪方的观点,我们都应当基于事实和数据,以及对行业的深度理解来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期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查看更多

驾春秋

关注

从上市那天起,小米SU7的热度就没有下来过,而最近,这波热度也刮到了海外。那么海外媒体如何评价小米SU7呢?

在一家海外汽车媒体上,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评价:有很多人都将这款车称为“特斯拉杀手”,这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显然,这一款车型是几乎不可能超越特斯拉的。

展开查看更多

车东西

关注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评价

小米SU7电动汽车虽然已在去年底于中国亮相,但具体售价还未公布。

卢伟冰表示,新车的正式发布和国内交付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启动,预计最快在第二季度。

二、小米SU7引发海外车迷讨论 直呼“想开”

与人山人海的场馆分不开的则是海外观众对小米SU7及其相关生态的全方位期待和畅想。

小米中国区副总裁兼市场部总经理许斐透露了海外观众对小米即将推出的电动汽车SU7的热切关注。

小米中国区副总裁兼市场部总经理许斐透露海外关注

公众的核心问题集中在SU7的外观魅力及其海外发布时间,产品定价以及预期的高端感,以及搭载的澎湃OS系统能为SU7带来的独特体验。

此外,人们对于小米倡导的“人车家全生态”全球闭环战略表示期待,不仅对汽车产品,还对小米进一步推广其AIoT产品到全球市场表示兴趣。

许斐在微博也同时分享了MWC现场反馈,同样充满了正面的评价

参观者对小米SU7的赞美之词络绎不绝:”absolutely beautiful”(绝对漂亮),”gorgeous”(华丽),”amazing”(惊人),”terrific”(极好)……这些极限用语不断在展区回荡,展示了小米新品对全球市场的吸引力。

▲雷军在X上宣传

同时,雷军也亲自在X(海外社交媒体)上为SU7做宣传,提到“MWC24的第一天太精彩了!团队被围绕#XiaomiSU7的热议所震撼。它那惊艳的设计让所有人都赞叹不已。”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有一部分网友对小米SU7的外观非常喜欢,有些人对于车辆的加速性能更加看重,甚至有些人直接发出了想开的评论。

例如,现场就有观众表达了对于小米SU7的期待,直呼I wanna drive this car so bad!(我好想开这辆车啊!)

▲海外观众直呼“想开SU7

同时,也有注重性能的用户,惊叹于其0-60MPH(0-96km)的2.78s加速成绩。

▲海外观众评价SU7性能

与此同时,在汽车的外观设计上,小米SU7也得到了不少积极评价

▲海外观众评价SU7外观设计细节

有观众看到了小米SU7的细节设计,在X上发文评价其十分优雅。

▲海外观众评价SU7

展开查看更多

速度计

关注

反正通篇清一色带“?”的嘲讽,搞的各种媒体也不敢自行评价,图片一插,键盘一打,微博一发:

展开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