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途安是suv还是mpv
备受瞩目 大众途安改装KT绞牙避震案例;大众途安作为一款以实用和舒适著称的家用车,在改装领域也展现出了无限可能。其中,改装KT绞牙避震系统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案例。
改装前的大众途安,虽然已经提供了相对舒适的驾乘体验,但对于追求更高操控性能的车主来说,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于是,他们选择了为途安安装KT绞牙避震系统。
KT绞牙避震系统以其卓越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而著称。改装后的途安,在弯道中能够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让车身保持稳定,减少侧倾,驾驶者可以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路况。在直线行驶时,它又能有效过滤路面颠簸,提升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为驾乘者带来更加惬意的感受。
此外,KT绞牙避震系统的精准调校功能也是一大亮点。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和路况,轻松调整绞牙避震的阻尼和高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驾驶设定。这种个性化的调整,让途安的操控性能更加贴合车主的需求。
改装后的途安,不仅操控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还保留了原有的实用空间。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周末出游,它都能成为车主生活中的得力伙伴。同时,改装后的途安在外观上也有所变化,更加低矮的车身姿态和流畅的线条,让整车散发出更加运动的气息。
总之,大众途安改装KT绞牙避震系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能,还为车主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备受瞩目 大众途安改装KT绞牙避震案例;大众途安作为一款以实用和舒适著称的家用车,在改装领域也展现出了无限可能。其中,改装KT绞牙避震系统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案例。
改装前的大众途安,虽然已经提供了相对舒适的驾乘体验,但对于追求更高操控性能的车主来说,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于是,他们选择了为途安安装KT绞牙避震系统。
KT绞牙避震系统以其卓越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而著称。改装后的途安,在弯道中能够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让车身保持稳定,减少侧倾,驾驶者可以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路况。在直线行驶时,它又能有效过滤路面颠簸,提升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为驾乘者带来更加惬意的感受。
此外,KT绞牙避震系统的精准调校功能也是一大亮点。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和路况,轻松调整绞牙避震的阻尼和高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驾驶设定。这种个性化的调整,让途安的操控性能更加贴合车主的需求。
改装后的途安,不仅操控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还保留了原有的实用空间。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周末出游,它都能成为车主生活中的得力伙伴。同时,改装后的途安在外观上也有所变化,更加低矮的车身姿态和流畅的线条,让整车散发出更加运动的气息。
总之,大众途安改装KT绞牙避震系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能,还为车主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改装前的大众途安,虽然已经提供了相对舒适的驾乘体验,但对于追求更高操控性能的车主来说,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于是,他们选择了为途安安装KT绞牙避震系统。
KT绞牙避震系统以其卓越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而著称。改装后的途安,在弯道中能够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力,让车身保持稳定,减少侧倾,驾驶者可以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路况。在直线行驶时,它又能有效过滤路面颠簸,提升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为驾乘者带来更加惬意的感受。
此外,KT绞牙避震系统的精准调校功能也是一大亮点。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驾驶习惯和路况,轻松调整绞牙避震的阻尼和高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驾驶设定。这种个性化的调整,让途安的操控性能更加贴合车主的需求。
改装后的途安,不仅操控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还保留了原有的实用空间。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周末出游,它都能成为车主生活中的得力伙伴。同时,改装后的途安在外观上也有所变化,更加低矮的车身姿态和流畅的线条,让整车散发出更加运动的气息。
总之,大众途安改装KT绞牙避震系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能,还为车主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最后,我一直觉得途安产品力可圈可点,动力够用,空间灵动,唯一遗憾的是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如果对新能源车没需求,偶尔多人出行,并且打算长期持有使用的准车主,途安机械素质还是值得信赖,你说对吗?
大众途安曾是紧凑型MPV的佼佼者,至今也是如此,它有着德系质感的操控,扎实沉稳的底盘,不错的动力和和经济性,空间也非常实用,可以代步居家也适合出游,而且外观也挺年轻时尚。尽管目前市场上的优惠幅度达到3万元左右,途安的竞争力依然强劲。然而,由于上市时间较长且车型定位较为小众,在诸多新能源车的攻势之下,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途安这款车,甚至一些4S店也没有展车。
途安面临的问题是,虽然新车仍然可以购买,但工厂采取了按需排产的方式,导致消费者在4S店很难买到现车,等车时间约为3-4周。因此,如果你对途安感兴趣,应该尽快入手,否则可能会错过购买机会。
本田飞度:小型车标杆产品本田飞度作为小型车市场的标杆产品,以其空间、动力、油耗和驾驶性能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然而,随着燃油小型车市场的整体萎缩,飞度也面临着停产的危机。
飞度的销售下滑并非因为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牌照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在限牌城市,消费者不愿意用一个宝贵的汽油指标去购买一台小飞度;而在不限牌地区,同价位的轿车如轩逸、卡罗拉、秦PLUS等提供了更大的尺寸选择,从而压缩了飞度的生存空间。
尽管如此,如果你想要一台空间宽敞、省油、好开且小巧灵活的车用于代步,飞度仍然是10万价位的最佳选择之一。
丰田威飒和凌放:丰田少见的轿跑SUV南北丰田在2023年销量排名全品牌第三,但威飒和凌放这两款车型的销量一直不佳。尽管它们拥有丰田车系中相当优雅的外观设计,但并没有获得太多消费者的青睐。原因在于,它们定位和价格等等,都有些不上不下,虽然轴距与荣放和威兰达相同,但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内部空间。消费者要么多花钱买RAV4,要么省省钱买卡罗拉锐放。
在汽车市场,总会有一些叫好不叫座的车型,甚至因为各种原因面临停产的命运,实在是挺可惜的。本文将介绍三款传闻可能退出市场的好车,一起来看看:
大众途安:紧凑型MPV的佼佼者大众途安曾是紧凑型MPV的佼佼者,至今也是如此,它有着德系质感的操控,扎实沉稳的底盘,不错的动力和和经济性,空间也非常实用,可以代步居家也适合出游,而且外观也挺年轻时尚。尽管目前市场上的优惠幅度达到3万元左右,途安的竞争力依然强劲。然而,由于上市时间较长且车型定位较为小众,在诸多新能源车的攻势之下,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途安这款车,甚至一些4S店也没有展车。
途安面临的问题是,虽然新车仍然可以购买,但工厂采取了按需排产的方式,导致消费者在4S店很难买到现车,等车时间约为3-4周。因此,如果你对途安感兴趣,应该尽快入手,否则可能会错过购买机会。
本田飞度:小型车标杆产品本田飞度作为小型车市场的标杆产品,以其空间、动力、油耗和驾驶性能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然而,随着燃油小型车市场的整体萎缩,飞度也面临着停产的危机。
飞度的销售下滑并非因为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牌照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在限牌城市,消费者不愿意用一个宝贵的汽油指标去购买一台小飞度;而在不限牌地区,同价位的轿车如轩逸、卡罗拉、秦PLUS等提供了更大的尺寸选择,从而压缩了飞度的生存空间。
尽管如此,如果你想要一台空间宽敞、省油、好开且小巧灵活的车用于代步,飞度仍然是10万价位的最佳选择之一。
丰田威飒和凌放:丰田少见的轿跑SUV南北丰田在2023年销量排名全品牌第三,但威飒和凌放这两款车型的销量一直不佳。尽管它们拥有丰田车系中相当优雅的外观设计,但并没有获得太多消费者的青睐。原因在于,它们定位和价格等等,都有些不上不下,虽然轴距与荣放和威兰达相同,但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内部空间。消费者要么多花钱买RAV4,要么省省钱买卡罗拉锐放。
威飒和凌放的价格也较高,因此,这两款车型已经停止接受排产订单,只售卖库存车型。
总结来说,这三款车各有特点和优点,但由于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转移,它们面临着停产的命运。如果你对这些车型有兴趣,现在应该是购买最佳时机。
大众途安曾是紧凑型MPV的佼佼者,至今也是如此,它有着德系质感的操控,扎实沉稳的底盘,不错的动力和和经济性,空间也非常实用,可以代步居家也适合出游,而且外观也挺年轻时尚。尽管目前市场上的优惠幅度达到3万元左右,途安的竞争力依然强劲。然而,由于上市时间较长且车型定位较为小众,在诸多新能源车的攻势之下,许多消费者并不了解途安这款车,甚至一些4S店也没有展车。
途安面临的问题是,虽然新车仍然可以购买,但工厂采取了按需排产的方式,导致消费者在4S店很难买到现车,等车时间约为3-4周。因此,如果你对途安感兴趣,应该尽快入手,否则可能会错过购买机会。
本田飞度:小型车标杆产品本田飞度作为小型车市场的标杆产品,以其空间、动力、油耗和驾驶性能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然而,随着燃油小型车市场的整体萎缩,飞度也面临着停产的危机。
飞度的销售下滑并非因为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牌照政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在限牌城市,消费者不愿意用一个宝贵的汽油指标去购买一台小飞度;而在不限牌地区,同价位的轿车如轩逸、卡罗拉、秦PLUS等提供了更大的尺寸选择,从而压缩了飞度的生存空间。
尽管如此,如果你想要一台空间宽敞、省油、好开且小巧灵活的车用于代步,飞度仍然是10万价位的最佳选择之一。
丰田威飒和凌放:丰田少见的轿跑SUV南北丰田在2023年销量排名全品牌第三,但威飒和凌放这两款车型的销量一直不佳。尽管它们拥有丰田车系中相当优雅的外观设计,但并没有获得太多消费者的青睐。原因在于,它们定位和价格等等,都有些不上不下,虽然轴距与荣放和威兰达相同,但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内部空间。消费者要么多花钱买RAV4,要么省省钱买卡罗拉锐放。
每逢说到电动车在欧洲不太受欢迎,咱们这边的解释之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充电桩。可是,我在德国和法国旅行时,发现许多停车场里,都有充电桩,基本都闲置。事实上,在它的街道上,偶尔才能看见一辆电动车,至于高速公路,几乎一辆都没见到,尽管高速公路服务区里也有不少充电桩。
这次旅行之前,我曾想,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们,可能不会因为充电比加油省钱,就一窝蜂地去买电动车,人家毕竟手头宽裕,追求的是品质、享受和便捷,而不是节约。西班牙与葡萄牙的人均收入比较低,会不会很热心地追求电动车呢?
围着伊比利亚半岛走了一圈,看到,当地人的车,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两厢车,几乎全是燃油车,别说纯电,就连混动也很少见。
我在西班牙街头,数了338辆车,全部是燃油车——Stellantis集团94辆(标致36辆、雪铁龙29辆、欧宝23辆、菲亚特5辆、吉普1辆),大众集团91辆(大众40辆、西雅特28辆、奥迪14辆、斯柯达7辆、保时捷2辆),现代集团28辆(现代、起亚),雷诺集团23辆(雷诺、达契亚),福特19辆,奔驰18辆,宝马16辆,丰田12辆,日产12辆,本田6辆,沃尔沃5辆,马自达5辆,名爵4辆,三菱2辆,铃木2辆,斯巴鲁1辆。
后来走到葡萄牙,才看见2辆特斯拉,这是此行当中,我唯一见到的电动车,准确说,是电动四轮车,咱们这很常见的电动三轮车与电动两轮车,我在那没见到。
对于这个现象,我完全能够理解。
用电驱动,比内燃机效率更高,结构也更简单,不仅有利于环保,同时有利于降低成本。但是,受限于电池,电动车在百年前,昙花一现,在自由竞争中输给了燃油车。如今卷土重来,是好事,可总得有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
电动车只是发展方向,该为它操心的,是汽车制造商,消费者用不着考虑那么长远,只需看眼下就行。
眼下,尽管电动车的续航有很大进步,可与燃油车相比,依然稚嫩,为了自己的便捷与省心,还是买燃油车——我猜,人家就是这么想的。
伊比利亚半岛的公路,通常会有70公里、90公里的限速牌,高速公路则为120公里。可几乎人人超速,大概超10%或20%左右,个别人更快一些。就连大货车当中的多数,也是顶着限速的上限跑。由于普遍开快车,通行效率很高,拥堵情况不太多见。
在2条或2条以上车道的公路上,除非超车,很少看见有人走在左侧车道里。
返京那天,走机场高速回家,路上稀稀疏疏,但3条车道都有车,几乎并排,只得跟随,低头一看,才70公里——这可是限速120的高速呀。
快起步、急加速、开快车,这3条都有可能加大油耗。当地人似乎满不在乎,个个风驰电掣,给人一种特痛快的感觉。那么,他们的收入与油价,是怎样的关系呢?
我查了一下,西班牙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欧元,我去时的油价大致为1.7-1.8欧元,按1.75欧元计算,可以买7249升汽油。同时,我又查到,2022年西班牙的平均月薪是2128欧元,还是按1.75欧元计算,可以买1216升汽油。
作为对比,我国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92万元,92号汽油约为7.9元,可以买4962升,比西班牙少3成。再看看月薪,我国去年平均月薪是9502.42元,可以买汽油1202升——这个数跟西班牙很接近。但是,我国驾驶者当中的多数,过于慢慢吞吞,这里固然有交通秩序不佳、驾驶技术不佳的原因,有些人注重节俭,恐怕也是个原因,生怕开快车费油。
尽管个个脚下生风,只要遇到“STOP”牌,立马停车,数3秒再起步,哪怕周围一个人、一辆车都没有。也就是说,没人耍小聪明,没人擅自修改法律。到了斑马线面前,更是小心翼翼,哪怕行人只是站在路边,看上去并没有立刻过马路的意思,也会将车停下,耐心地等着。
无论西班牙还是葡萄牙,路况比德国、奥地利差远了,即使在收费的高速公路上,接缝也没能做到平整,总得颠一下,令人感觉很不舒服。普通公路大都是单车道,如果前面有慢车,不一会儿,后面就会压住许多车。尽管如此,人们都很耐心,慢慢地跟着,没人压实线超车,更没人从右侧超车。直到出现双车道的路段,才立即大脚给油,超越而去。
这种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的情形,我在欧美许多国家都见过,可见,它是世界的主流。
感受之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所有人都得遵守规章制度,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这句话,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说的。如今,世界多个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法律规定,驾车转弯时,要让直行车先走,人家那的驾驶者,就真的在转弯时,停下来,等到直行车都过去了,才起步转弯。
再比如,法律要求经过斑马线时,要让行人先走,他们那虽然没有多如牛毛的摄头,但大家都很自觉。唯有一次,我过马路时,可能因为电线杆遮挡,有辆车没停,驾车人看见我,赶紧举手,表示歉意。那一瞬间,我想到了北京,我们公司楼下是个十字路口,行人在斑马线绿灯时过马路,转弯车能主动停下来的,是少数。这还是北京市区,如果在京郊,闯红灯都不算稀罕。
至于排队,在他们那边,更是理所当然。
比如下图,是某座城市的晚高峰,车很多,人们自觉地排成一列,经过出入口时,尽管会多出一条车道,也没人趁机往前钻,在整个旅行期间,我连一个加塞的,都没看见。
还有一次,我从老城区往外开,也是晚高峰,在一个路口,两条路汇成一条路,人们都很自觉地按照“拉锁”原则,左边一辆,右边一辆,交替而行,没人争抢,氛围特别轻松。而这种轻松感,我在北京很难获得。
事实上,我国的交通法规,与世界各国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是否遵照执行。
感受之三:电动车只是发展方向。
每逢说到电动车在欧洲不太受欢迎,咱们这边的解释之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充电桩。可是,我在德国和法国旅行时,发现许多停车场里,都有充电桩,基本都闲置。事实上,在它的街道上,偶尔才能看见一辆电动车,至于高速公路,几乎一辆都没见到,尽管高速公路服务区里也有不少充电桩。
围着伊比利亚半岛走了一圈,看到,当地人的车,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两厢车,几乎全是燃油车,别说纯电,就连混动也很少见。
我在西班牙街头,数了338辆车,全部是燃油车——Stellantis集团94辆(标致36辆、雪铁龙29辆、欧宝23辆、菲亚特5辆、吉普1辆),大众集团91辆(大众40辆、西雅特28辆、奥迪14辆、斯柯达7辆、保时捷2辆),现代集团28辆(现代、起亚),雷诺集团23辆(雷诺、达契亚),福特19辆,奔驰18辆,宝马16辆,丰田12辆,日产12辆,本田6辆,沃尔沃5辆,马自达5辆,名爵4辆,三菱2辆,铃木2辆,斯巴鲁1辆。
后来走到葡萄牙,才看见2辆特斯拉,这是此行当中,我唯一见到的电动车,准确说,是电动四轮车,咱们这很常见的电动三轮车与电动两轮车,我在那没见到。
对于这个现象,我完全能够理解。
用电驱动,比内燃机效率更高,结构也更简单,不仅有利于环保,同时有利于降低成本。但是,受限于电池,电动车在百年前,昙花一现,在自由竞争中输给了燃油车。如今卷土重来,是好事,可总得有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挥而就。
电动车只是发展方向,该为它操心的,是汽车制造商,消费者用不着考虑那么长远,只需看眼下就行。
眼下,尽管电动车的续航有很大进步,可与燃油车相比,依然稚嫩,为了自己的便捷与省心,还是买燃油车——我猜,人家就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