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评价如何
有关“精神小伙”的评价往往是偏负面的,是消极的,是站在一个高高的位置上对这些年轻人轻蔑的点评;实际上的“精神小伙”大都是一些辍学较早,收入较低,正在向上或沉沦中的青少年人,在“成功者”的视角里,这样的精神小伙大都是被调侃的对象。然而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物角色,作为形成一个群体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年轻人应当有更多的引导与包容,而非一味地嘲讽。
可是资本市场更愿意用“人设对比”来凸显产品和潜在用户人群的与众不同,而现在又没有相关机构对这些青少年人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于是乎“精神小伙”成为一众企业和品牌营销的“炮灰。”
在客观事实短时间难改的前提下,把一个品牌或一款产品“精神小伙化”可就基本等于“往死里整”的“暗箭”了。
就笔者持续观察和搜索所见,将小米SU7与“精神小伙”关联的文章或视频比比皆是。
这样的做法正是通过扭曲小米SU7用户画像从而扭曲整个品牌与小米集团公司的整体形象;手段不可谓不狠辣,但用阴毒来评价应当更加贴切。
有意思的是对于小米汽车和雷军的评价往往是偏积极的。
相较于其他一些车企高管的评价不能说截然相反,却也是有明显差异的。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笔者认为这是其他车企高管羡慕不来的,因为小米是依靠手机等数码产品起家;起步初期主打的是性价比——可以说小米手机的出现彻底让“山寨机”消失,并且以相对低廉的售价带给了普通工薪相对优质的数码产品,仅此一点就已经奠定了小米品牌在普通人心目中的用户基础,其品牌评价必定会偏积极。雷军作为小米品牌的创始人,其评价也必然是在同一轨道上的。
由这样的角色去打造的汽车产品在起步之时就会获得相应的期许,只要产品定位符合预期,那么小米汽车和雷军的评价就只会变得更好。
反之,传统汽车厂商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高高在上的;如果不是近几年来新势力汽车品牌的冲击,有多少汽车领域的高级人才会在公众面前露面呢?怕是没有人认识他们。现在又是被动的登上线上舞台,角色的“人设”依然存在鲜明的反差,所以不是谁都能像雷军一样自带流量的,小米汽车也效仿不来。
第一张图片中的车型叫做长安启源E07,这款车该如何评价?
先不讨论车辆的评价,还是讲一讲销量吧。
视频中显示一位特斯拉车主意外遇到一个小男孩的质问,其问车主为何不选择小米汽车而驾驶特斯拉,甚至称该车主“你不爱国。”车主面对小男孩的指责顿感错愕,后车主到小米之家试驾小米SU7,并且给出了高度评价,称考虑购买。
这是网友编的段子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呢?
在没有确证的前提下,笔者只能说不做评价;可是看起来还是显得过于戏剧性,尤其是视频的结尾。
从这份碰撞“成绩单”看,参与测试的新能源车型的安全碰撞成绩很不错。理想MEGA虽然饱受争议,但这款车型在车内乘员、车外行人、辅助安全三项测试中获得G+(优秀+)的评价,在耐用性与维修经济性上,获得A级良好的评价。
理想L6也是一样,四项测评中,获得三项G+级和一个A级的评价,整体表现很给力。此外,还有小米SU7,这款车市中的高流量车型,此次碰撞测试的表现也很好。在车内乘员、车外行人、辅助安全方面取得优秀+,也就是G+的评价,同时,在耐用性与维修经济性项目中获得A级良好评价。
埃安昊铂HT虽然在车内乘员、车外行人、辅助安全方面取得G+的优秀评价,但它在耐用性与维修经济性测评项目中的表现很一般,仅获得M级评价。
极氪007的表现也不错,它在车内乘员、车外行人以及辅助安全上获得三项G+级评价,但它在耐撞性以及维修经济性项目上获得M级评价。
再看看宝马i5,这款传统豪华品牌纯电动轿车,在车内乘员和辅助安全两项测评中获得G级评价,在车外行人项目中获得G+级评价,在耐用性与维修经济型上获得A级良好评价。
此外,瑞风RF8在车内乘员、车外行人以及辅助安全上获得三项G级评价,但在耐用性与维修经济性项目中获得A级良好评价。
从以上碰撞“成绩”中能够看到,8款参评车型中,在车内乘员、车外行人以及辅助安全上的评价都不错,绝大多数车型都拿到G级以及G+级的高分评价。
但在耐撞性以及维修经济性项目上,最好的评价就是A级,部分车型仅得到M级评价,没有一款车型获得G级评价。这也正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新能源车型的维修费用颇高。部分20万-30万新能源车型大灯维修费在10000元左右;激光雷达的维修费高达1-2万,正是因此,国内很多新能源车型的保费比同级燃油车型更贵。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名誉权是自然人或法人依法享有的、与其社会评价有关的权利。侵犯名誉权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或者公开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本案当中,关键在于徐继业的言论是否属于捏造虚假事实或散布对小米汽车不利的虚假信息。
从现有资料来看,徐继业的言论主要是批评小米汽车通过亏本销售的方式进行市场扩张,并质疑其对外宣称的亏损情况。这些言论虽然带有主观评价色彩,但并未直接捏造或散布虚假事实。徐继业所依据的是小米汽车的实际交付量、收入及亏损数据,这些数据本身是公开的,并非其虚构的。
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是有损害事实的发生,即受害人的社会评价因侵权行为而降低。在本案中,徐继业的言论虽然可能对小米汽车的市场形象造成一定影响,但并未直接导致小米汽车的社会评价显著降低。此外,徐继业在后续发言中也表达了对小米公关努力的认可,并请求媒体和公众放过此事,显示出其并未有持续损害小米汽车名誉的故意。
作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车企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这些评价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也是消费者行使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重要方式。因此,车企在面对市场评价时,应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
徐继业的言论虽然批评了小米汽车的销售策略,但并未超出合理的评价范畴。他的言论基于公开的市场数据,且并未使用侮辱性、诽谤性的言辞。
综上所述,徐继业在朋友圈对小米汽车的批评,虽然可能引发一定的市场争议,但并未构成对小米汽车名誉权的侵犯。他的言论基于公开的市场数据,未捏造或散布虚假事实,且未超出合理的评价范畴。同时,小米汽车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应负有一定的容忍义务,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市场评价。因此,我们认为,徐继业的行为不构成对小米汽车名誉权的侵权。
近来(6月底-7月),“电动汽车用户联盟”针对小米SU7车主,展开用户满意度调研。通过150份有效问卷,出具了《小米SU7用户满意度报告》。这份报告,包含外观、动力、操控、安全性、质量、配置、电池续航、服务、智能化等维度的用户体验评价。
满意度:领先国产品牌 但不敌特斯拉
根据调查报告,小米SU7用户总体满意度9.05分,且所有细分项满意度都在8分以上,表现优异。虽然不如全新Model3(总体满意度9.2分),但考虑到这是小米第一款车,应该以后还有提升空间。
小米SU7的净推荐值(NPS)为78.66%,在《电动汽车用户联盟》所调研的竞品车型中推荐意愿排名第1。
最大的优点是“好看”
报告显示,小米SU7长板众多,其中外观、动力、操控、安全性、质量、配置6项满意度均超过9分,满意率均超过90%。
动力评价在意料之中,用户评价的原话为:“起步提速快、响应及时;运动模式下动力充沛,推背感强。“不夸张的说基本上可以秒杀市面上98%车的起步和加速(当然也和我驾驶风格比较快有关)。” “在环路上行驶完全可以加速变道一气呵成,再加上充沛的动力储备,完全不担心变道后会影响后方车辆,超车非常有信心,大大提高了路上行驶的效率。”
比较出乎意料的是用户对小米做工和质量的评价。小米SU7的质量满意度高达9.06分,在竞品中排名第一;在一众竞品中,SU7故障率最低,仅为21.34%。
有用户评价说:“我对比过比亚迪汉、小鹏、特斯拉,我感觉小米作为新兴的车企,整个做工、内饰都比较好,对得起这个价格,比如说它的真皮、配置之类,在同价位的一些车型是比较良心的。”
另外,续航也是用户比较满意的。用户评价有:“续航能力非常出色,94度大电池,随便都能跑600以上,温柔驾驶甚至能达到700。”“前几天去了黄山,单程380,满电一次过去也没有问题,车上4个成人,少量装备,因为晚上没怎么开空调,到了还有100续航,我挺满意的。”“CLTC830跑高速能跑平均630,在24.59w这个价位里算没有对手的存在!”
最大的缺点是“座椅”
调查的用户中,对小米SU7的贬损者占比仅为3.34%,对小米SU7持负面评价的用户极少。抱怨最多是“座椅”,另外音响也是槽点之一。
2023年四季度,比亚迪取代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时代》周刊对比亚迪的评价是,“代表构建你的梦想(Build Your Dream)的比亚迪,却成为了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噩梦”。《时代》周刊认为,比亚迪从电机、电池、仪表盘到车身几乎全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为其产品提供了强大的价格竞争力。“该公司精心制造的汽车正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未有的方式颠覆整个行业。”
至于远景,作为风电、储能、绿氢、动力电池、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多面手,《时代》周刊认为,远景在绿色科技领域成绩斐然,既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又打造了电动方程式世界冠军车队,其率先创造的零碳产业园正在成为推动全球脱碳的重要力量。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中,远景动力一期10.5GWh电池产能已于2022年投产。此外,为配套奔驰、宝马、雷诺等一线客户需求,远景动力已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生产基地,零碳锂电产业园的模式复制全球。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远景的使命是“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时代》周刊对于远景的认可,就是世界对众多中国新能源企业为全球绿色转型所做贡献的认可。
另一锂电玩家,Redwood Materials则入选《时代》周刊本次榜单的创新者(Innovators)组别。Redwood Materials是特斯拉联合创始人、前首席技术官JB Straubel于2017年创办的一家电池回收和零部件制造商。《时代》周刊指出,“Redwood Materials获得了能源部 20 亿美元的贷款,其创始人的愿景也吸引了诸多大客户。”2023年,Redwood Materials与丰田签署长期协议,将从丰田的电动汽车废旧电池提取新材料,用于支持其新型电池的生产。此前,Redwood Material也已绑定大众、福特、沃尔沃、松下、远景动力等多家全球头部电池企业和整车厂,拥有深厚的渠道、客户积累。值得注意的是,Redwood Materials也曾入选2022年“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
对于上榜的整车企业,《时代》周刊的评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