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预定
根据家属及旁观者描述,碰撞事故后,车辆起火燃烧超过1个小时。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小米SU7电池包安全性。
小米SU7标准版电芯配备了来自弗迪(比亚迪子公司)的刀片电池,Pro和Max版则分别选用了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和麒麟电池。
为了保障电池安全,小米SU7行业首发CTB电芯倒置技术,实现了电芯与泄压阀的同步倒置,使得在极端情况下,电池的能量能够定向向下释放,确保乘员舱的安全。

小米官方信息
小米曾宣传其BMS电池管理系统具备“碰撞自动断电”功能,但事故中该功能是否生效尚未明确。

小米SU7官方配置
最近,小米汽车还对电池安全技术做过一次营销。在西瓜上涂满“防弹涂层”,从6楼自由落地,西瓜不破。小米SU7 Ultra的电池包底部就采用了这种“防弹涂层”,可以防穿刺、防撕裂,还耐磨,在托底等事故中因异物冲击、剐蹭造成的电芯损伤。
3月29日深夜,3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前往安徽池州的路上,在高速上撞上护栏后起火爆燃,目前车上三人都已确定身亡。
根据小米方面发布的公告,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
可惜的是,从“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仅2-3秒钟,这时候车速仍高达97km/h,即便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无力回天。
这场事故在网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热度居高不下。有的人认为这是驾驶员的错,对于智驾没有清醒的认知,再加上还有高速、超速、路障、深夜驾驶等buff叠满,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有的人则认为车企也脱不了干系,“全场景智驾”“遥遥领先”的过度营销,让车主产生了危机错觉。
当然,由于官方的最终结论还未出来,所以也不能急着判断谁对谁错。不过在查明真相之前,有关于事故车的几大疑点,还是非常引人关注。
首先是车辆发生碰撞后,疑似车门并未打开。目前从已知的回应中,没有看到提及车门的事情,而这可是碰撞后逃生的关键通道,若是事故发生时,车门真的无法打开的话,这无疑就是丧失了最好的逃生时间。
其次是这辆车在撞到护栏后就迅速爆燃,从网传图片来看,车辆已烧得只剩框架。要知道,小米汽车在宣传中重点强调了主动安全与电池安全。官网上关于电池安全的描述包括:55°C高温无热蔓延、14层硬核物理防护、1050+项安全测试验证……但在这样的事故面前,这些冰冷冷的数据仿佛都成为了笑话。
最重要的是,从小米给出的声明当中,还暴露出了智能驾驶的致命短板。那就是面对“深夜施工路段、静止障碍物”等复杂场景时,可能会超出毫米波雷达的识别范围,所以无法提前预警,出现了失效或者误判。比如说这次智驾中,车辆在发生碰撞的前2秒才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就这个速度,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都刹不住。
很多消费者可能不知道,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截止到目前,所有车企包括特斯拉在内,它们所提供的高阶智能驾驶,都还只是L2级的辅助驾驶。
首先是车辆发生碰撞后,疑似车门并未打开。目前从已知的回应中,没有看到提及车门的事情,而这可是碰撞后逃生的关键通道,若是事故发生时,车门真的无法打开的话,这无疑就是丧失了最好的逃生时间。
其次是这辆车在撞到护栏后就迅速爆燃,从网传图片来看,车辆已烧得只剩框架。要知道,小米汽车在宣传中重点强调了主动安全与电池安全。官网上关于电池安全的描述包括:55°C高温无热蔓延、14层硬核物理防护、1050+项安全测试验证……但在这样的事故面前,这些冰冷冷的数据仿佛都成为了笑话。
对于外界关心的事故发生原因,包括是否使用智驾、车门是否锁死等,小米汽车客服人员仅仅对外回复称:“目前其他信息暂未获知,以交警和消防发布的调查结果为准。”
不过,小米客服人员表示,倘若车辆发生事故,导致安全气囊引爆,在安全气囊引爆的同时,车辆会自动触发车门自动解锁功能。不过,对于车门是自动打开还是需要人为打开,客服人员表示“这个没有详细的信息”。此外,客服人员还表示,车辆配备了应急解锁的功能,应急拉手为机械锁,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不过,小米客服人员表示,倘若车辆发生事故,导致安全气囊引爆,在安全气囊引爆的同时,车辆会自动触发车门自动解锁功能。不过,对于车门是自动打开还是需要人为打开,客服人员表示“这个没有详细的信息”。此外,客服人员还表示,车辆配备了应急解锁的功能,应急拉手为机械锁,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与此同时,“小米公司发言人” 微博提及,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同时,工作小组已第一时间赴现场协助调查,配合警方工作,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根据上面的已知信息,可以拎出几个重点:
第24秒:NOA发出前方风险提示。
第25秒:驾驶员接管。
第26秒:制动踏板开度38%。
第26秒以后:发生碰撞。
NOA发现风险到发生碰撞也就【2秒钟】,2秒钟的时间驾驶员甚至都没来得及全力踩下制动踏板,真的很可惜。
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就两秒时间,一个小女孩怎么刹得住?
还有之前小米发布会上,官方高度宣传的135km/h极限AEB刹停能力为何在真实场景的97km/h,碰撞中没起实质作用?
而且发布会上的测试车是搭载激光雷达的,本次事故是标准版,也就是没有激光雷达的。这不禁让人怀疑,“全系标配主动安全”、135km/h的AEB是否存在硬件减配下的功能“缩水”。
明白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车门能否打开,小米行业首创的“电芯倒置”功能(哪怕电池失控,它也是往下面喷,保护乘员舱)为何没发挥作用、是否存在“车辆失控、刹车不了”等等问题。
因此在4月1号晚,官方也是连夜对此些问题赶紧做出正式回应,具体大家也可以暂停看看。
另外,据网上不断相传的资料来看。
事故驾驶员的父亲表示:23岁的女儿开男友的车,与学校两名同学从武汉去安徽考编,此前一直开别克君威。
父亲还提到:女儿22年拿到驾照;曾单独驾驶该车前往佛山;她不是第一次开长途,也不是第一次驾驶;对这个车的性能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表示,目前需等待警方调查结果。据小米现有说明,自2016年特斯拉推出自动驾驶功能后,国内外(包括美国)高速公路上已发生多起相关事故,对于此类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复杂性。
核心争议焦点在于新能源车用户高频使用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该功能通过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技术,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理论上驾驶员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一方面,车辆控制系统并非完全由人工操控。传统汽车由驾驶员直接控制油门和刹车,智能汽车则需通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计算后执行指令。此次事故中,从系统提示障碍物风险并自动减速,到撞上隔离带水泥桩,仅用了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