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小米su7预定

易车知识库 小米SU7
进入知识库

jinyaoy

关注

在车企一次次对智驾功能蜜糖般的营销中,似乎车辆不能称之为L3级别自动驾驶,完全是现有法规不支持的锅。而小米汽车的用户中,大多数是那些对未来科技有激进向往的年轻人。

但有没有可能,那些精心设计的智驾测试场景还是太理想了,让用户过度信任、依赖一项还不完全成熟的技术,很可能是最危险的。

技术永远是有边界的,真正的安全并不只是工业技术的堆料,而是人的安全意识。

小米手机曾经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教会了大家买手机要看参数。希望这一次,小米汽车还可以成为把智驾用户教育得最透彻的一家。

NO.1

[ “失效”的功能? ]

聚焦这次事故,基于现阶段事实,对比SU7公开发布过的功能来看,我们发现了一些矛盾。

“施工避让”功能起到了什么作用?

发生事故的标准版SU7不搭载激光雷达,采用视觉方案,仅支持高速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在SU7发布时,明确了高速NOA的功能,其中包含“施工避让”,但这次事故中车辆识别出障碍后没有避让,而是直接退出了。

小米SU7发布会信息

AEB适用范围是否明确宣贯过?

小米还在发布会时称,SU7全系搭载AEB系统,其中最高刹停速度可达135km/h。

在4月1日的回应中,此功能与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不识别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而此次事故的碰撞恰恰是隔离带水泥桩障碍。

小米官方信息

智能汽车圈关于AEB功能的争议不止一次。2022年理想ONE就曾在开启高速NOA的情况下,撞上了打着双闪停在路边的工程车。

理想ONE高速追尾工程车记录仪视角

当时李想的解释是,目前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组合对于非标准的静态物体几乎无能。视觉在这个层面的进展几乎停滞,千万别真当自动驾驶来使用。

到了2023年底,何小鹏和余承东还就“AEB造假”引发过隔空争执,归因是各家对AEB这项主动安全技术策略的理解不同。

如果每家对类似“救命功能”的策略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更应该不断向用户告知小心驾驶,而不是只是对AEB功能的安全性做笼统的传播。

宣称安全的电池包为什么疑似起火?

根据家属及旁观者描述,碰撞事故后,车辆起火燃烧超过1个小时。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小米SU7电池包安全性。

小米SU7标准版电芯配备了来自弗迪(比亚迪子公司)的刀片电池,Pro和Max版则分别选用了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和麒麟电池。

为了保障电池安全,小米SU7行业首发CTB电芯倒置技术,实现了电芯与泄压阀的同步倒置,使得在极端情况下,电池的能量能够定向向下释放,确保乘员舱的安全。

小米官方信息

小米曾宣传其BMS电池管理系统具备“碰撞自动断电”功能,但事故中该功能是否生效尚未明确。

小米SU7官方配置

最近,小米汽车还对电池安全技术做过一次营销。在西瓜上涂满“防弹涂层”,从6楼自由落地,西瓜不破。小米SU7 Ultra的电池包底部就采用了这种“防弹涂层”,可以防穿刺、防撕裂,还耐磨,在托底等事故中因异物冲击、剐蹭造成的电芯损伤。

雷军“扔西瓜测试”视频截图

如果电池包遇到的极端情况无法穷举,那么车企对电池包射击、射箭、针刺等等实验是否也不能完全信任呢?毕竟电池包最容易遇到的极端危险,大概就是碰撞了。

不过,在调查结果公布前也不能完全看出是电池起火,小米公告里只说了推测整车剧烈碰撞的原因。毕竟,一年多以前同样碰撞起火造成三人遇难的问界M7,事后也称电池包特性正常。

除此之外,小米汽车回应中没有提及的是,为什么高速NOA在发生碰撞的2秒前才检测到障碍物提醒接管?为什么没有识别到限速牌?AEB触发设计是否存在缺陷?

在最新回应中,没有任何一方公开信息提及是否存在电池爆燃,以及车门锁是否是解锁状态。相关处理部门也尚未公布碰撞发生后车内人员是否还有意识,有能力自救,这些信息还需等待进一步事件鉴定。 

NO.2

[ 请车企敬畏舆论的反噬]

就在4月1日下午,小米汽车刚刚发布3月份SU7交付量超29000台,排名新造车第五位。小米汽车还表示,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对于实现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充满信心。

事故发生的前一天,是小米SU7上市一周年的纪念日。小米SU7第一年的订单量超过32万,截至目前累计交付已突破20万辆,远超蔚小理,与特斯拉刚刚国产那年的盛况持平。

小米SU7以“年轻人买得起的第一辆性能车”为标签,成功拿下了难打的纯电轿车市场。雷军也以真诚、勤奋、接地气的人设几乎被神话,还卷起了车企老总圈的IP营销热潮。

但现在看来,也许把性能拉满的小米SU7并不适合给驾驶技术稚嫩、技术激进派的年轻人作为“第一辆车”。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收获了多少热捧,在负面出现时就会有更多双眼睛盯着。

雷军作为“营销之神”,都没能在最坏的情况下给出教科书般的处理方案,说明了车企大多没有应对这类极端情况的办法。

如果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就请先不要轻易释放出智驾最好状态的信号。

高速NOA是否能够在夜间120km/h的速度,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各家车企所谓的130km/h纯靠AEB刹停车辆是否能覆盖不理想路况?

L2+需要随时人为接管的策略,在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

2025年的智驾平权掀起了一波车企和用户的颅内高潮,各家都在卖力宣称自己的技术无限接近自动驾驶,可以几百公里不接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轻视了其中的风险。

现在车企智驾大多因为内卷而追赶进度,但又表现得对自己的技术过于自信——比如演示智驾功能时直播、吃饭,比如营销用户驾驶时睡着被车送回家。

展开查看更多

jinyaoy

关注

在车企一次次对智驾功能蜜糖般的营销中,似乎车辆不能称之为L3级别自动驾驶,完全是现有法规不支持的锅。而小米汽车的用户中,大多数是那些对未来科技有激进向往的年轻人。

但有没有可能,那些精心设计的智驾测试场景还是太理想了,让用户过度信任、依赖一项还不完全成熟的技术,很可能是最危险的。

技术永远是有边界的,真正的安全并不只是工业技术的堆料,而是人的安全意识。

小米手机曾经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教会了大家买手机要看参数。希望这一次,小米汽车还可以成为把智驾用户教育得最透彻的一家。

NO.1

[ “失效”的功能? ]

聚焦这次事故,基于现阶段事实,对比SU7公开发布过的功能来看,我们发现了一些矛盾。

“施工避让”功能起到了什么作用?

发生事故的标准版SU7不搭载激光雷达,采用视觉方案,仅支持高速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在SU7发布时,明确了高速NOA的功能,其中包含“施工避让”,但这次事故中车辆识别出障碍后没有避让,而是直接退出了。

小米SU7发布会信息

AEB适用范围是否明确宣贯过?

小米还在发布会时称,SU7全系搭载AEB系统,其中最高刹停速度可达135km/h。

在4月1日的回应中,此功能与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不识别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而此次事故的碰撞恰恰是隔离带水泥桩障碍。

小米官方信息

智能汽车圈关于AEB功能的争议不止一次。2022年理想ONE就曾在开启高速NOA的情况下,撞上了打着双闪停在路边的工程车。

理想ONE高速追尾工程车记录仪视角

当时李想的解释是,目前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组合对于非标准的静态物体几乎无能。视觉在这个层面的进展几乎停滞,千万别真当自动驾驶来使用。

到了2023年底,何小鹏和余承东还就“AEB造假”引发过隔空争执,归因是各家对AEB这项主动安全技术策略的理解不同。

如果每家对类似“救命功能”的策略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更应该不断向用户告知小心驾驶,而不是只是对AEB功能的安全性做笼统的传播。

宣称安全的电池包为什么疑似起火?

根据家属及旁观者描述,碰撞事故后,车辆起火燃烧超过1个小时。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小米SU7电池包安全性。

小米SU7标准版电芯配备了来自弗迪(比亚迪子公司)的刀片电池,Pro和Max版则分别选用了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和麒麟电池。

为了保障电池安全,小米SU7行业首发CTB电芯倒置技术,实现了电芯与泄压阀的同步倒置,使得在极端情况下,电池的能量能够定向向下释放,确保乘员舱的安全。

小米官方信息

小米曾宣传其BMS电池管理系统具备“碰撞自动断电”功能,但事故中该功能是否生效尚未明确。

小米SU7官方配置

最近,小米汽车还对电池安全技术做过一次营销。在西瓜上涂满“防弹涂层”,从6楼自由落地,西瓜不破。小米SU7 Ultra的电池包底部就采用了这种“防弹涂层”,可以防穿刺、防撕裂,还耐磨,在托底等事故中因异物冲击、剐蹭造成的电芯损伤。

雷军“扔西瓜测试”视频截图

如果电池包遇到的极端情况无法穷举,那么车企对电池包射击、射箭、针刺等等实验是否也不能完全信任呢?毕竟电池包最容易遇到的极端危险,大概就是碰撞了。

不过,在调查结果公布前也不能完全看出是电池起火,小米公告里只说了推测整车剧烈碰撞的原因。毕竟,一年多以前同样碰撞起火造成三人遇难的问界M7,事后也称电池包特性正常。

除此之外,小米汽车回应中没有提及的是,为什么高速NOA在发生碰撞的2秒前才检测到障碍物提醒接管?为什么没有识别到限速牌?AEB触发设计是否存在缺陷?

在最新回应中,没有任何一方公开信息提及是否存在电池爆燃,以及车门锁是否是解锁状态。相关处理部门也尚未公布碰撞发生后车内人员是否还有意识,有能力自救,这些信息还需等待进一步事件鉴定。 

NO.2

[ 请车企敬畏舆论的反噬]

就在4月1日下午,小米汽车刚刚发布3月份SU7交付量超29000台,排名新造车第五位。小米汽车还表示,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对于实现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充满信心。

事故发生的前一天,是小米SU7上市一周年的纪念日。小米SU7第一年的订单量超过32万,截至目前累计交付已突破20万辆,远超蔚小理,与特斯拉刚刚国产那年的盛况持平。

小米SU7以“年轻人买得起的第一辆性能车”为标签,成功拿下了难打的纯电轿车市场。雷军也以真诚、勤奋、接地气的人设几乎被神话,还卷起了车企老总圈的IP营销热潮。

但现在看来,也许把性能拉满的小米SU7并不适合给驾驶技术稚嫩、技术激进派的年轻人作为“第一辆车”。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收获了多少热捧,在负面出现时就会有更多双眼睛盯着。

雷军作为“营销之神”,都没能在最坏的情况下给出教科书般的处理方案,说明了车企大多没有应对这类极端情况的办法。

如果没有做好最坏的打算,就请先不要轻易释放出智驾最好状态的信号。

高速NOA是否能够在夜间120km/h的速度,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各家车企所谓的130km/h纯靠AEB刹停车辆是否能覆盖不理想路况?

L2+需要随时人为接管的策略,在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

2025年的智驾平权掀起了一波车企和用户的颅内高潮,各家都在卖力宣称自己的技术无限接近自动驾驶,可以几百公里不接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轻视了其中的风险。

现在车企智驾大多因为内卷而追赶进度,但又表现得对自己的技术过于自信——比如演示智驾功能时直播、吃饭,比如营销用户驾驶时睡着被车送回家。

在现阶段技术不能做到脱手阶段,大肆传播智驾的可靠性、绝口不提技术的边界、混淆高阶与基础智驾、交付轻描淡写智驾风险和逃生装置的使用……文字游戏没有意义,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

智驾是否在被夸大宣传,消费者是否了解智驾的分级和技术的底线,智驾开启和接管的逻辑是否明确,教育和学习的责任不应该被放到次要位置。

近期,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广汽、极氪、小鹏汽车都公布了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时间。或许,这次事故将会让迈向L3级别智驾的脚步将会更加慎重,匹配消费者的认知与技术发展同样重要。

只是让大众在智驾狂欢中意识到其中的风险,这次的代价实在是过于惨痛了。

在真正的自动驾驶到来之前,“人”仍是安全的第一道,也很可能是最后一道防线。

展开查看更多

jinyaoy

关注

根据家属及旁观者描述,碰撞事故后,车辆起火燃烧超过1个小时。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小米SU7电池包安全性。

小米SU7标准版电芯配备了来自弗迪(比亚迪子公司)的刀片电池,Pro和Max版则分别选用了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和麒麟电池。

为了保障电池安全,小米SU7行业首发CTB电芯倒置技术,实现了电芯与泄压阀的同步倒置,使得在极端情况下,电池的能量能够定向向下释放,确保乘员舱的安全。

小米官方信息

小米曾宣传其BMS电池管理系统具备“碰撞自动断电”功能,但事故中该功能是否生效尚未明确。

小米SU7官方配置

最近,小米汽车还对电池安全技术做过一次营销。在西瓜上涂满“防弹涂层”,从6楼自由落地,西瓜不破。小米SU7 Ultra的电池包底部就采用了这种“防弹涂层”,可以防穿刺、防撕裂,还耐磨,在托底等事故中因异物冲击、剐蹭造成的电芯损伤。

展开查看更多

言车有徐

关注

3月29日深夜,3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前往安徽池州的路上,在高速上撞上护栏后起火爆燃,目前车上三人都已确定身亡。

根据小米方面发布的公告,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

可惜的是,从“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仅2-3秒钟,这时候车速仍高达97km/h,即便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无力回天。

这场事故在网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热度居高不下。有的人认为这是驾驶员的错,对于智驾没有清醒的认知,再加上还有高速、超速、路障、深夜驾驶等buff叠满,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有的人则认为车企也脱不了干系,“全场景智驾”“遥遥领先”的过度营销,让车主产生了危机错觉。

当然,由于官方的最终结论还未出来,所以也不能急着判断谁对谁错。不过在查明真相之前,有关于事故车的几大疑点,还是非常引人关注。

首先是车辆发生碰撞后,疑似车门并未打开。目前从已知的回应中,没有看到提及车门的事情,而这可是碰撞后逃生的关键通道,若是事故发生时,车门真的无法打开的话,这无疑就是丧失了最好的逃生时间。

其次是这辆车在撞到护栏后就迅速爆燃,从网传图片来看,车辆已烧得只剩框架。要知道,小米汽车在宣传中重点强调了主动安全与电池安全。官网上关于电池安全的描述包括:55°C高温无热蔓延、14层硬核物理防护、1050+项安全测试验证……但在这样的事故面前,这些冰冷冷的数据仿佛都成为了笑话。

最重要的是,从小米给出的声明当中,还暴露出了智能驾驶的致命短板。那就是面对“深夜施工路段、静止障碍物”等复杂场景时,可能会超出毫米波雷达的识别范围,所以无法提前预警,出现了失效或者误判。比如说这次智驾中,车辆在发生碰撞的前2秒才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就这个速度,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都刹不住。

很多消费者可能不知道,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截止到目前,所有车企包括特斯拉在内,它们所提供的高阶智能驾驶,都还只是L2级的辅助驾驶。

展开查看更多

言车有徐

关注

首先是车辆发生碰撞后,疑似车门并未打开。目前从已知的回应中,没有看到提及车门的事情,而这可是碰撞后逃生的关键通道,若是事故发生时,车门真的无法打开的话,这无疑就是丧失了最好的逃生时间。

展开查看更多

言车有徐

关注

其次是这辆车在撞到护栏后就迅速爆燃,从网传图片来看,车辆已烧得只剩框架。要知道,小米汽车在宣传中重点强调了主动安全与电池安全。官网上关于电池安全的描述包括:55°C高温无热蔓延、14层硬核物理防护、1050+项安全测试验证……但在这样的事故面前,这些冰冷冷的数据仿佛都成为了笑话。

展开查看更多

轮传

关注

对于外界关心的事故发生原因,包括是否使用智驾、车门是否锁死等,小米汽车客服人员仅仅对外回复称:“目前其他信息暂未获知,以交警和消防发布的调查结果为准。”

不过,小米客服人员表示,倘若车辆发生事故,导致安全气囊引爆,在安全气囊引爆的同时,车辆会自动触发车门自动解锁功能。不过,对于车门是自动打开还是需要人为打开,客服人员表示“这个没有详细的信息”。此外,客服人员还表示,车辆配备了应急解锁的功能,应急拉手为机械锁,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展开查看更多

轮传

关注

不过,小米客服人员表示,倘若车辆发生事故,导致安全气囊引爆,在安全气囊引爆的同时,车辆会自动触发车门自动解锁功能。不过,对于车门是自动打开还是需要人为打开,客服人员表示“这个没有详细的信息”。此外,客服人员还表示,车辆配备了应急解锁的功能,应急拉手为机械锁,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展开查看更多

轮传

关注

与此同时,“小米公司发言人” 微博提及,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展开查看更多

电动EV

关注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同时,工作小组已第一时间赴现场协助调查,配合警方工作,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根据上面的已知信息,可以拎出几个重点:

第24秒:NOA发出前方风险提示。

第25秒:驾驶员接管。

第26秒:制动踏板开度38%。

第26秒以后:发生碰撞。

NOA发现风险到发生碰撞也就【2秒钟】,2秒钟的时间驾驶员甚至都没来得及全力踩下制动踏板,真的很可惜。

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就两秒时间,一个小女孩怎么刹得住?

还有之前小米发布会上,官方高度宣传的135km/h极限AEB刹停能力为何在真实场景的97km/h,碰撞中没起实质作用?

而且发布会上的测试车是搭载激光雷达的,本次事故是标准版,也就是没有激光雷达的。这不禁让人怀疑,“全系标配主动安全”、135km/h的AEB是否存在硬件减配下的功能“缩水”。

明白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车门能否打开,小米行业首创的“电芯倒置”功能(哪怕电池失控,它也是往下面喷,保护乘员舱)为何没发挥作用、是否存在“车辆失控、刹车不了”等等问题。

因此在4月1号晚,官方也是连夜对此些问题赶紧做出正式回应,具体大家也可以暂停看看。

另外,据网上不断相传的资料来看。

事故驾驶员的父亲表示:23岁的女儿开男友的车,与学校两名同学从武汉去安徽考编,此前一直开别克君威。

父亲还提到:女儿22年拿到驾照;曾单独驾驶该车前往佛山;她不是第一次开长途,也不是第一次驾驶;对这个车的性能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表示,目前需等待警方调查结果。据小米现有说明,自2016年特斯拉推出自动驾驶功能后,国内外(包括美国)高速公路上已发生多起相关事故,对于此类事故的责任认定存在复杂性。

核心争议焦点在于新能源车用户高频使用的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该功能通过方向盘自动转向等技术,容易在长时间高速行驶中让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理论上驾驶员只需及时接管即可避免事故,但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关键问题:

一方面,车辆控制系统并非完全由人工操控。传统汽车由驾驶员直接控制油门和刹车,智能汽车则需通过预控制器或决策系统计算后执行指令。此次事故中,从系统提示障碍物风险并自动减速,到撞上隔离带水泥桩,仅用了2秒。

展开查看更多
正在加载中
加载失败,轻触加载
已经到底啦
暂无相关数据

CopyRight © 2000-2025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