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HiPhi X底盘技术亮点解析
235条内容
2021款

上图为重度伪装的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前悬架(在副驾驶员一侧前车轮后部拍摄)技术状态细节特写。
蓝色箭头:叉型铝材质减震器
黄色箭头:铝材质前下拉杆
红色箭头:铝材质后下拉杆
绿色箭头:电动转向机外拉杆
白色箭头:前驱动电机至铝材质转向节的传动半轴

放大传动半轴外侧的信息铭牌,可以读取“华人运通”字样的中文标识(红色箭头所指)以及零部件的二维码。
基本可以判定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前悬架采用钢材质全框型副车架+铝材质多连杆双A型摆臂+由ZF(南韩制造)提供的气囊弹簧构成的独立架构。
在钢制全框型前副车架下端、散热器组件下端、前保险杠下端,完全被塑料护板覆盖。

上图为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车身焊接前轮室罩和减震系统技术状态细节特写。
左侧图中的减震器芯体由ZF提供并标注出供应商(红色箭头所指)和华人运通品牌标志(绿色箭头所指),并清晰可见同为ZF提供的气囊弹簧。蓝色箭头所指的是采用“蜂窝状”减重处理的铝材质前纵梁与A柱及防火墙关联位置的细节特写。红色箭头所指的是由前置动力舱至后驱动电机的硬质冷却管路(冷却液进出管路各1组)。
右侧图中的蓝色箭头为软材质轮室罩内衬,绿色箭头所指疑似ABS轮速传感器线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黄色箭头所指的是车身焊接的铝材质前纵梁也采用了“蜂窝状”轻量化技术,

上图为上图为重度伪装的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后悬架(在副驾驶员一侧后车轮后部拍摄)技术状态细节特写-1。
红色箭头:钢制下A型摆臂
黄色箭头:铝材质后上拉杆(前上拉杆被轮胎遮蔽)
蓝色箭头:铝材质全框型副车架
绿色箭头:后副车架下护板
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的后传动半轴以及后驱动电机被遮蔽不能从这一视角目测。铝材质全框型后副车架十分粗壮,且4点悬置机构也被橡胶沉淀隔绝在行驶中产生的震动(传入驾驶舱)。预判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的后驱动电机也应该被“悬吊”在后副车架中央。

上图为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后置OBC以及充电线缆接口特写(在副驾驶员一侧拍摄)。
单独固定在车身焊接后地板纵梁下端(绿色箭头所指)的OBC(红色箭头所指)和至充电接口的线缆(蓝色箭头所指),意味着交流慢充口位于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车身焊接的右后侧围靠近后保险杠区域。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单独后置的OBC,起码可以认定没有与DCDC和PDU进行“3合1”集成。单从OBC单独设定看,与当下主流本土传统车厂和造车新势力推出的2代车型,标配“3合1”高压充放电系统存在技术代差。
在多台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中,1台后保险杠下护板完全遮蔽OBC,多台后保险杠下护板两端被认为脱落,预判用于OBC的测试与调试。

上图为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车身焊接后地板及驾驶员一侧后纵梁技术状态细节特写。
蓝色箭头:钢材质车身焊接后地板
红色箭头:采用铝材质车身焊接后纵梁
绿色箭头:铝材质全框型后副车架
黄色箭头:固定铝材质全框型后副车架的铝材质后纵梁锚点,采用轻量化的“蜂窝状”结构
仔细对比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的后地板车身焊接,铝材质的后纵梁,明显可以分辨出不同材质带来的质感差异。

上图为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副驾驶员一侧后减震系统技术状态细节特写。液压减震器(红色区域)粘贴有“Human Horizens”英文标识(华人运通的英文),以及“2019年10月6日”的生产日期(蓝色区域)。
黄色箭头:从后驱动电机引出的后传动半轴
绿色箭头:铝材质后转向节
白色箭头:疑似中置动力电池上端的“蜂窝状”车身焊接
通过这张特写,还可以看到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后传动半轴

上图为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部分后悬架,中置动力电池诸多分系统技术状态细节特写-1.
黄色箭头:被软性下护板完全遮蔽的后保险杠和后副车架底部,有利于降低风阻和降噪
红色箭头:钢制后下A型摆臂没有采用铝材质有些意外
蓝色箭头:铝材质后下拉臂
绿色箭头:铝材质后转向节
粗壮的气囊弹簧固定在钢制下A型摆臂和铝材质后纵梁之间,过分粗壮铝材质后框型副车架,将后驱动电机系统完全“束缚”。根据在前动力舱内行李箱占用了相当空间比对,整车的DCDC、PDU都将被设定在铝材质框型后副车架上下的可能性很高,并且DCDC和PDU是否进行了“2合1”集成也不能确认。

从上图可见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设定在车身焊接驾驶舱下端的动力电池总成底部覆盖一层“凹凸有序”的护板。
红色箭头:后副车架软性材质下护板
绿色箭头:动力电池下壳体铺设,具备导流用于散热的塑料材质下护板
黄色箭头:动力电池铝材质壳体
白色箭头:动力电池铝材质壳体与车身焊接固定,且具有缓冲侧向冲击的悬置支架
蓝色箭头:覆盖动力电池与车身焊接侧边梁的软性材质下护板

上图为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动力电池下护板设定的倒流槽技术状态细节特写-1(从副驾驶员一侧后轮前端拍摄)。
绿色箭头:固定下护板与动力电池的螺栓
红色箭头:第1种技术状态的导流槽
黄色箭头:第2种技术状态导流槽
白色箭头:局有一定厚度的下护板突出于动力电池铝材质下壳体

上图为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动力电池下护板设定的倒流槽技术状态细节特写-2(从副驾驶员一侧前轮后端拍摄)。
蓝色箭头:突出于下护板的贯穿于整个动力电池纵向的中央导流槽前端的迎风口
黄色箭头:均匀分布在下护板的较短长度的导流槽迎风口
红色箭头:由螺栓固定在动力电池铝材质下壳体的下护板

上图为拆卸掉设定导流槽的下护板后动力电池铝材质壳体技术状态细节特写。
高合HiPhi X四驱版技术验证车,不仅仅为动力电池设定一组具备防穿刺的下护板,并通过设定不同长度、不同分布位置的导流槽,就可以额外增加动力电池高温散热效率。这种不依赖动力电池装载电量,即可提升关键的高温散热功能的屋里设定十分有意思,也是目前在售的电动汽车普遍没有采用的一种低成本的功能性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