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L9驾驶
256条内容
而从今年6月李想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提出“快、慢双系统”概念,到11月底实现“车位到车位”全量推送,理想汽车的全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的价值,只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就从不明觉厉变成了触手可及。
这种转变的速度,甚至让很多人都没有“回过味儿来”。毕竟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理想汽车的成功都被认为是靠着“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能力,而以一种可以触摸的速度实现在智驾领域的逆袭,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车位到车位”让智驾进入新阶段
“车位到车位”,顾名思义,用户从坐上车就可以启动智驾,直至最终目的地完成自动泊车,全程无断点。这意味着,系统需要解决包括狭窄小区道路、停车场道闸、高速收费站ETC通行,以及环岛、掉头、施工改道等相对复杂场景的应对。
尽管我们已经在各种新车发布会上看到过这种体验,但相比于其他品牌仍停留在时间表中的落地规划,或是只开放给少数“先锋用户”体验,理想汽车是第一个实现全量推送的品牌。
我们在OTA 6.5版本的体验视频中可以看到,用户开启智驾后,车辆从车位驶出,到通过小区道闸都能够非常流程通过,而像进出环岛、掉头这种复杂场景,也可以果断、高效完成。此外像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过、公交车道识别、学校等特殊路段的减速与提醒,在这个版本中也都可以实现。
其实如果拿出这些能力中的某一些,我们或许能够在其他企业的智驾产品中找到,但将所有这些集于一身的,理想汽车是唯一一个。
尽管OTA 6.5看上去只是将这些能力集于一身,但对于用户而言是体验的巨大提升。虽说拨动换挡拨杆开启智驾是个很容易的操作,但也意味着用户需要再整个旅程中,不断经历“激活-退出”的过程,这种连贯性的缺失其实会让用户更倾向于只在长时间单一场景下,才会开启智驾。
理想汽车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相比去年12月,2024年10月理想汽车用户的NOA里程占智驾总里程(包括ACC、LCC等)的比例从70%提升到了90%。
在无图NOA推送后,NOA的可用范围大幅增加,体验的提升带来了用户依赖度的提升。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车位到车位”的全量推送,这一比例会进一步上升。
当然,体验的提升不仅在于会做更多题了,此前会做的题,正确率也在提升。
OTA 6.5版本在一些复杂路况下的表现更加成熟,更接近“老司机”,比如进出环岛更加果断、路线选择更加精准;在拥堵、加塞等情况下博弈能力更强;绕行障碍车会更流程,而不会减速、甚至停车后再绕行;无保护左转时把握车流间隙的能力更强等等。
这都让智驾变得更加好用。
当智能驾驶已经逐渐成为中高端用户购车决策中的重要因素时,用户也更希望智驾可以解决高频、困难场景的痛点。毕竟在车流稀少、路况极佳的高速公路上,即便是定速巡航也能有不错的表现。
而用户所面对的,是办公楼复杂的地下停车场,即便每天重复行驶,但弯角坡道依然要小心翼翼;是下高速时需要留意NOA退出时间,通过收费站后还要再找时机开启;是在狭窄的小区道路里,不仅需要避让停满的机动车,还要时刻小心“鬼探头”的出现。
将这些场景交给系统解决,不仅会让驾驶变得更轻松,事实上也会更安全。
因为OTA 6.5版本在已经覆盖高风险、高频的前向、横向区域后,实现了360度全方位守护。尤其是后向主动安全能力,理想汽车开发了后向AEB(自动紧急制动)和后向MAI(误加速抑制),可以在任意方向的倒车过程中介入工作,很大程度提升了在低速泊车场景下的安全能力。
智能驾驶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经历问题,然后不断地改善,对于用户而言,同样伴随着从谨慎到适应,再到越来越多场景下的放心的过程。
而这种信任的建立,不是依靠PPT的精美,而是每一公里的日积月累——截至广州车展发布会,理想汽车在全国范围的智能驾驶里程已达到26.7亿公里,相比去年底提升123%,主动安全累计避险次数超360万次,而相较于7月,端到端+VLM智能驾驶系统的MPI平均接管里程已经提升了3.5倍。
“差生”的逆袭之路
如果说7月中旬,理想汽车完成了OTA 6.0无图NOA的全量推送,是追赶上了行业中智驾头部企业的步伐,那么短短四个月之后,理想汽车就成为了智驾“头牌”,率先实现了“车位到车位”能力,在OTA 6.0中还无法实现的环岛、掉头等场景,也都得以补足。
四个月时间里,理想汽车经历了什么?
或许这还要从李想提出的“双系统”开始说起,我们借用“理想同学”对于“双系统”概念的解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时,有两个超级大脑——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像一只小猫,可以快速帮汽车做决定,比如一眼就能知道前车车速,然后告诉汽车自己应该开多快。但它有时候也会犯错,所以需要“系统2”,它像一只小狗,会用鼻子闻闻周围的环境,帮助汽车仔细思考。比如转弯时,会看看交通灯,再想想安全规则,这样就更加安全。
而系统1和系统2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实现,就是通过端到端和VLM。
但就像开篇我们讲到的“段子”,连用户都知道端到端,可又连销售人员都搞不懂端到端,端到端“泛滥”的时代里,其实不同品牌的技术架构有着巨大的差异。
“除了理想采用的One-Model一体化的端到端,还有分段式端到端和模块化方案,大家可能还听过像感知端到端、规划端到端,其实也是分段式的一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规划负责人文治宇说道。
分段式,一体化端到端就像是我们常玩的“传话游戏”,信息从第一个人开始,一个个传到最后一个人,中间一定会出现遗漏和偏差,最终出现信息衰减,这就是分段式方案的问题。而理想采用的一体化端到端,可以将以往感知、决策、规划等多个模块集成到一个神经网络模型中,每个中间环节都可以获得全局信息。
此外,模型的相关计算需要再NPU上完成,而规则相关的计算要在CPU上完成,如果整个计算过程混合了模型和规则,就意味着需要在不同计算单元之间转换及等待。但一体化端到端可以在NPU内一次性完成完整推理,这也就显著降低了响应延迟。
“从数据驱动效率来看,理论上有了更大体量的数据,的确可以帮助训练更好的模型。而分段式方案的训练也是分开的,的确能达到各个部分的局部最优解,但组合在一起通常不是全局最优解。”文治宇补充道。
而一体化模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数据闭环的优势,从而提升模型迭代效率。事实上,过去两个月时间里,理想汽车一共迭代了25版模型,平均2-3天迭代一次。从最终的结果来看,MPI平均接管里程从首个版本的10公里一次,提升到目前接近30公里一次,提升3.5倍。
但这也是理论,实现这些还需要人的努力。
“后进生逆袭到第一梯队很正常,首先我们的组织效率确实非常高效,我们是向华为学习的组织架构,同时结合自己的企业特点进行内化处理。其次我们通过技术提升做到更好的测试和发布效果,人工智能相比于原先的人力测试更好,又减少了时间和人力投入。”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说道。
目前在理想的智驾团队中,PD、RD和交付团队同步推进,“交付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这也使得理想汽车可以紧随智驾行业的最新技术方案,并且实现更好的速度表现。
这并不容易。
文治宇提到,相比于分段式每个团队负责一个部分,只需要把互通的协议商量好,就可以清晰地运作起来,这样的模式对于模型设计以及团队的工程化能力有着更高要求。同时,端到端“黑盒子”的特性,在以前以实车为主的测试方式下,存在不能很好覆盖完整场景的问题,因此需要配合世界模型的方式,用更大体量的测试来评估,以降低“黑盒”带来的影响。
而如果说理想汽车内部研发组织的变化,是推动“飞轮”转动的开始,那么智驾能力提升在销售端带来的改变,就在加快理想汽车逆袭的速度。就像郎咸朋所讲:“模型和算法对于大家而言都不是秘密,最终比拼的是有没有算力和数据去训练算法,更直接讲,就是有没有足够的销量去获取更多利润来养自动驾驶的算力和数据。”
截至目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训练数据已达26.7亿公里,年底预计会达到30亿公里,而理想汽车拥有的整体算力达到6.83EFLOPS,到年底将超过10EFLOPS。这些训练算力和基建设施的投入,每年超过了10亿元。
反观同样是做新能源品牌的马斯克,却频频驾驶和乘坐特斯拉产品出行。作为企业的领导人,即便是豪车高昂的价格已经不重要了,但重要的是“使用自家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信任感,毕竟自己都不喜欢开的车,又怎么能让用户心服口服买单呢?
用户的质疑反映了消费者对于企业家言行一致性的高期待,尤其是在像汽车这样的高价值商品领域,品牌创始人的个人选择会被视为对产品价值的直接态度。李想购买法拉利却大力宣传理想L9为“500万以内最好的SUV”,确实容易引发质疑,特别是当他没有选择驾驶理想汽车但选择法拉利时。
更何况李想还多次公开表示对于新能源的偏好,甚至批评燃油车的劣势,即便法拉利296采用了混合动力技术,但核心动力输出仍然是以V6发动机为。或许这能侧面反应李想对于超跑在速度和极致性能上的追求,但反观长城集团老总魏建军对越野上的热爱和专研国产越野领域的坚持,李想和理想汽车在形象管理上也面对了巨大的质疑和挑战。
前有红衣教主周鸿祎卖了迈巴赫高调选车,现有李想给法拉利上牌,这些企业高层明明一边在吹嘘自家车型的优势,一边又并不愿意驾驶自家的产品,但同时反观雷军开小米SU7,魏建军开坦克进行穿越越野,企业领导人对自家产品的态度一边也在影响着自己品牌的信任度和可靠性。
2024年11月15日,理想汽车携L系列及MEGA车型亮相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并举行了智能发布会。会上,理想汽车宣布其全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双系统取得新进展,OTA 6.5版本车机系统将于11月底正式推送。
此次OTA升级的最大亮点是新增“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功能。该功能将使车辆能够轻松应对狭窄小区道路、环岛、掉头或复杂施工等场景,并支持全国高速收费站ETC自主通行及AVP代客泊车路线自动匹配,实现全程无断点的智能驾驶体验。理想汽车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表示,理想汽车是整个行业中第一家同时也是唯一一家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有监督智能驾驶的车企。
自7月无图NOA全量推送以来,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持续迭代升级。数据显示,目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累计里程已达26.7亿公里,主动安全累计避险次数超过360万次。随着端到端+VLM双系统的推送,MPI平均接管里程提升3.5倍,用户出行体验显著提升。
此外,OTA 6.5版本车机系统还升级了主动安全能力,新增了后向AEB(自动紧急制动)和后向MAI(误加速抑制)功能,为用户提供360度全方位的守护。在智能空间体验方面,理想同学+任务大师2.0基于自研基座大模型Mind GPT,实现了认知智能和强推理能力的车内应用,能够一句话生成专属应用。
理想汽车在智能驾驶、智能空间和智能电动领域的产品力快速成长,累计完成17次OTA升级,优化和新增功能近1000项。产品力的快速迭代也带动了销量的不断增长,理想L8第20万辆已在广州完成用户交付,至此理想ONE、理想L9、理想L8和理想L7的交付量均突破20万辆。
针对10月销量表现,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理想汽车凭借五款在售车型,连续七个月获得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中国品牌销量冠军。在豪华车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重塑市场格局,理想汽车在十月成为首家均价在30万元以上、累计销量超过百万辆的中国豪华汽车品牌。站在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聚焦用户价值,持续向深、向远探索智能科技的边界。理想汽车已将全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双系统,推送给AD Max平台车型的全量用户,提供更加拟人化、像老司机一样的智驾体验。这套全新的技术架构正以平均每周两个版本的速度迭代,随着训练里程的快速增加,系统能力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跨越。理想汽车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打造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李想此言非虚,坚持核心技术自研的理想汽车,去年以来平均每三天投入1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在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电动、智能工业等领域建立了领先的技术优势。今年以来理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理想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系统已经开启万人团测试,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驾驶体验。
在智能驾驶方面,理想汽车在财报中表示,已经于2024年10月向理想MEGA和理想L系列车型推送OTA 6.4更新,随着这次升级,已经向超过32万理想AD Max车主全量推送了结合端到端(E2E)和视觉语言模型(VLM)的全新智驾方案。
▲2024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近期发展
业绩展望方面,理想汽车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总额为人民币432亿元至人民币459亿元,同比增长3.5%至10.0%。
在车辆交付量方面,理想汽车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车辆交付量为16万至17万辆,同比增长21.4%至29.0%。
而截止2024年三季度,理想已经交付新车47.36万辆,按照理想的预测,其今年的总交付量或将来到64.36万辆,这相比去年多了近27万辆。
▲理想汽车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展望
二、李想财报会透露L4进展 未来关键在AI在财报会上,理想汽车CEO李想首先对2024年3季度财务表现及ESG方面的进展进行了汇报。
随后在回答利益相关方提问的环节中,理想方面针对智驾、新车发布、市场发展的角度回答了提问。
首先,理想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关于智驾。
关于智驾技术,理想汽车表示,支持车位到车位以及ETC不退出通行能力的智驾功能将在今年年底全面推送给AD MAX用户。
然而,由于感知能力和算力的差异,现有的AD Pro用户将不会获得城市NOA能力的升级。
▲理想汽车AD Pro/AD Max对比
此外,理想汽车已经启动了L4级辅助驾驶的预研工作,包括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技术的探索。
目前,人机交互功能正在进行内测,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向所有用户推送。
在智驾护城河的问题上,李想指出,不同厂商在辅助驾驶能力上的差距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这主要是由于各厂商在车端和云端算力上的投入不同。
关于新产品,理想方面则是没有正面回应。
李想强调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但同时表示对纯电产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在目前增程的L系列产品前景和市场应对上,李想本人也进行了详细说明。
理想L系列预计在未来1-2年内仍将处于产品周期的青壮年阶段。
李想认为,未来3-5年,真正影响汽车行业的关键变量还是人工智能,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助手,这将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标志着汽车行业的质变。
▲理想L6
李想称,理想L6作为2024年全球最受消费者认可的新车,自发布以来已交付13.9万辆,产能已无法满足订单需求。
理想汽车计划在2025年春节期间扩大产能,以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
李想还提到,对于家庭市场的挖掘才刚刚开始,尤其是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和座舱体验方面的应用,将增强家庭空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市场规模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理想汽车在智能化方面也毫不放松。2024年10月23日,理想汽车行业首创的全新一代双系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随OTA6.4版本车机系统向理想L系列AD Max用户和理想MEGA用户进行全量推送,标志着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正式进入AI大模型时代。本次OTA更新重点围绕智能驾驶能力升级,智能空间和智能电动也同步更新,为理想L系列和理想MEGA用户带来更全面的智能出行体验。
智能驾驶方面,基于理想汽车一直以来对安全的重视,不断对双系统架构进行打磨验证,历经千人到万人的多轮测试,如今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行驶里程已超过25亿公里,超过80%用户使用NOA驾驶,30万以上车型AD Max订单占比超过70%,训练算力达到5.39亿Eflops。此外,得益于理想汽车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世界模型在云端的提前部署,目前双系统架构可实现一周两个版本的高效迭代,领跑业内。此次全量版本基于最新的V4.8.6模型,增加城市场景数据配比,提升了超车场景理解能力、导航信息理解能力、障碍物检测精度、停止线检测能力,真正实现像人一样思考,像老司机一样驾驶,场景全覆盖、行驶更舒适、通行更高效,智能驾驶产品价值再度进阶。
理想汽车端到端+VLM是集成了真正意义上的One-Model结构端到端模型+全球独创的VLM视觉语言模型,且率先将视觉语言模型VLM部署到车端芯片上的双系统方案,从创新技术阶段到实际落地,智能化、拟人化、稳定性程度持续稳步提升。
本次OTA6.4全量版本在端到端方面,新增路边起步、U形掉头、环岛通行功能,增强了拥堵路况下的变道、绕行、避让;复杂路口的精准选道;车辆或行人切入横穿场景下的识别反应等能力。真正实现城区场景无断点、复杂环岛可通行、U型掉头轻松过,拥堵博弈更自信、原地P挡能开启,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畅快的智能驾驶体验。
当处于路边起步场景时,端到端模型会直接输出轨迹,使用更强的可行驶区域规划,不再强依赖车道关系。即使车辆不在车道中,也可以启发式搜索出一条从路边驶入主路的路线,实现P挡状态下双击拨杆直接起步,无需在车道内启动。得益于端到端强大的感知能力,可以更准确识别和预测周围障碍物的行驶轨迹,从而保证路边起步的安全性,起步过程中环顾周围判断危险,自主礼让、避让等。
端到端模型基于人类司机数据训练,具备更强的复杂道路结构的理解能力。例如在不同的U型掉头场景中,都能输出合理轨迹,不再强依赖于导航信息和道路拓扑以及人工定义的规则去选择合适的路线。更强的侧向感知能力实现“看得远、看得准”,在掉头过程中,可以更准确识别和预测对向直行车辆的行驶轨迹并做出避让动作,在环岛通行中可以更准确识别和预测旁侧切入车辆的行驶轨迹并进行合理博弈,进出环岛决策更果断,出口选择更精准。
此外,端到端还通过学习各种驾驶场景下的大量老司机数据,依赖纯模型式的算法,实现更拟人的加塞和蠕行博弈动作,在遇到前车减速的情况下会直接绕行蠕行通过;在复杂路口的无保护左转场景,精准把握车流空档,主动选择车流量更小的车道;由于端到端从感知到控制的时延更低,在遇到车辆或行人切入及横穿场景时,具备快速反应、及时减速的能力,兼顾安全和通行效率。
截止目前,理想汽车在端侧部署的VLM视觉语言模型已拥有22亿参数量,对物理世界的复杂交通环境具有更拟人的理解能力,即使面对首次经历的未知场景也能自如应对。随着OTA6.4版本的正式推送,VLM视觉语言模型也迎来了重大更新,通过对大量人类老司机的驾驶数据、特殊车道场景的驾驶行为、驾驶过程中的困难场景进行学习,从而获得遵守交规、识别道路上的中文信息并深刻理解中文语义、识别潮汐车道和通行状态的能力,辅助端到端完成完整驾驶循环。
例如在限时公交车道,可轻松理解上方路牌限行信息文字和公交车道黄线识别,并对应做出执行控制;可识别潮汐车道和可变车道,以及可通行和禁行的状态标识,并正确选择车道通行;在丁字路口场景会主动采取防御性减速,避免以往在丁字路口场景,入弯偏快带来的不安全感;可识别减速带、坑洼路面、夜晚无灯、学校路段、施工场景、主辅路进出等场景并提前减速,同时通过语音/EID/UI交互等进行告警;在主辅路/高架场景下,可识别并理解自车所在位置为主路/辅路、高架上/下,纠正导航偏移,保障路线选择准确性。
不仅如此,OTA6.4版本还优化了高速NOA功能,在高速&城市快速路场景,针对前方慢车,具备更早识别、果断发起超车动作,更高效更安全。
除了双系统在智能驾驶功能方面的重磅升级,用户交互体验方面也迎来了全新体验。OTA6.4全量版本推送后,理想汽车端到端+VLM智能驾驶双系统在车机交互页面展示更加清晰全面,系统的“所见所想”实时交互,让智驾全程可理解更安心。
智能空间方面,理想汽车始终聚焦用户价值,以用户体验为核心,通过AI人工智能加持,打造智能座舱体验标杆。OTA6.4版本新增任务大师2.0,全面接入理想同学和Mind GPT能力,大模型加持下的任务大师更智能、更全面。
智能电动方面,随着理想超充站越来越多,超充报告自然也不能落下。新增理想4C/2C/优选站超充报告。充电完成后自动生成超充报告,纯电/增程车型均可查看本次充电详情,充电时长、里程、峰值功率、平均功率等信息一目了然。可一键发送至手机,查看、保存、分享一气呵成;同时新增充电站功率区间筛选器,筛选调节更直观,方便查找合适的充电站,高效稳定,实现城区、高速充电无忧。
100万辆车对智能驾驶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近日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理想L9在江苏省常州基地下线,历时58个月,突破中国豪华品牌最快达成百万辆记录。自2019年11月首款产品下线以来,理想汽车在过去5年中实现快速发展,在设计、研发、供应制造、销售服务等全生命周期聚焦用户价值,开创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五屏三维交互的产品定义先河,成为第一家将增程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的中国车企。理想汽车打造了一系列爆款产品,在各自细分市场成为中国家庭用户的首选。
不仅如此,理想汽车坚持核心技术自研,去年以来平均每三天投入1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在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电动、智能工业等领域建立了领先的技术优势。这一次,理想汽车行业首创的全新一代智驾解决方案端到端+VLM也迎来了全量推送的重磅里程碑时刻。自此,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正式迈入AI大模型时代,将为百万理想用户带来更舒适、更全面、更高效的智能驾驶出行体验。未来,理想汽车还将在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空间等方面全方位持续发力,向着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为更多用户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而不断努力。
此外,端到端还通过学习各种驾驶场景下的大量老司机数据,依赖纯模型式的算法,实现更拟人的加塞和蠕行博弈动作,在遇到前车减速的情况下会直接绕行蠕行通过;在复杂路口的无保护左转场景,精准把握车流空档,主动选择车流量更小的车道;由于端到端从感知到控制的时延更低,在遇到车辆或行人切入及横穿场景时,具备快速反应、及时减速的能力,兼顾安全和通行效率。
典型比如理想首创的增程模式。在中国向着新能源过渡时代,消费者时常陷入纠结,既想体验纯电车的驾驶品质,又想要燃油车的自由补能;既期望像燃油车一样可以随时出发,又不愿忍受燃油车的高能耗。理想创新性采用增程系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消费者“既要,又要和还要”的问题。城市用电,油耗极低;长途或者周末用油,没有续航焦虑;同时因为电机驱动,全程拥有电车驾驶品质,还可以像油车一样随时补能。完美解决了消费痛点,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
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例子则是大六座设计。在理想之前,同级别车型主要是5座或者7座。理想则从中国家庭出行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二胎需求、以及第三排需要通道等需求,巧妙进行了空间设计,导入了全新大六座布局。每排一代人,每个座位都是VIP,再加上冰箱彩电大沙发加持,“汽车不仅是出行工具,也成为移动舒适的家”。
理想创新产品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迎合了消费需求,解决了消费痛点,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适合的产品,体现了对于中国消费者的尊重。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无论是理想首创的增程模式,还是全新设计的大六座,理想开辟了全新细分领域,带动和鼓励更多自主品牌进入赛道,实现了对于市场的引领突破。
大手笔投入研发核心技术作为有着互联网基因的造车新势力品牌,理想天然携带互联网创新基因,在研发方面舍得大手笔投入,在技术方面追求全球领先。从创业伊始,理想汽车始终坚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以技术革新助推行业发展,尤其是在智能科技层面的进步,给行业带来新的启迪。
典型比如火热的智能驾驶层面,理想实现无图NOA落地,实现全国都能开,城乡自由开。无论是荒凉遥远的乡村公路,还是繁华都市复杂道路,或者重庆8D的盘龙立交桥,只要导航。而且车辆对道路障碍物的避让和绕行更加平顺丝滑,就像20年老司机,车辆可以快速筛选最优轨迹,果断而安全地执行绕行动作,大幅度提升驾驶安全。此外,端到端(E2E)+视觉语言大模型(VLM)的技术架构是世界先进,且率先实现上车落地,领跑全行业。目前,理想汽车智驾能力已经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再比如智能座舱“理想同学”,则依托于理想全自研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 GPT。作为一个超级聪明的智能管家,Mind GPT使机器像人一样拥有多模态融合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实际人机沟通中,理想同学支持方言自由说、指令自由说、简洁模式,尤其具备全时全车唤醒能力,让人机交互从“一机一人,一问一答”的二维模式进化到全车自由交互的三维模式,在出行中让一家人的旅途充满欢乐。
在生产制造领域,理想全栈自研的智能制造操作系统——Li-MOS聪明又强大,可以实现对每辆汽车从接单、排产、制造过程以及供应商协同管理的全程管控,实现了从一块钢板冲压到新车下线的制造全过程数据管理。在实现高度透明化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理想持续在核心技术突破,对于自身,对于行业都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
给消费者提供了性能更先进产品,带来具有突破性的体验感受;
提升了自身管理能力,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品牌竞争力;
提升了品牌形象,增强了消费市场对于理想乃至中国品牌集群的信心;
中国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提升产业安全。
理想汽车带动供应链伙伴协同发展理想在产品方面的大胆创新,在核心技术方面执着研发,大幅度提升了品牌竞争力,销量稳定增长,连续7个季度实现盈利,成为目前实现盈利的全球仅有三家新能源车企之一,在赋能自身发展的同时,理想汽车更给行业带来正向推动。
比如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建设方面,相比国际以及合资品牌倾向于选择海外配套,理想等中国品牌天然和本土产业链更加亲密。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底盘控制、感知技术等核心领域方面,理想优先与本土供应商合作,扶植本土供应链的成长,并通过“共赢·创新·链接”模式,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向前。
理想汽车搭载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就是理想和禾赛科技的长期合作与协同成长。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作为智能汽车“眼睛”角色的激光雷达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来在理想汽车的智驾研发团队寻找作为其下一代智能驾驶系统核心传感器的激光雷达,禾赛当时已有的原型产品是市场上性能最好的64线激光雷达,于是双方开始接洽合作。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禾赛充分发挥了优势,2022年8月,理想L9正式开启交付,搭载的前向车规级128线激光雷达正是禾赛AT128半固态激光雷达,感知精度非常出色。
其实因为辅助驾驶造成的事故案例不少,就理想来说,今年5月份,传湖北一辆理想L9在高速路上将前方巨幅广告牌上印着的汽车广告误识别为真车,采取了紧急制动,导致后车追尾。此前网上还有人晒出理想L7将广告牌上面的苏炳添当成真人,车辆AEB触发紧急制动。
就自动泊车来说,各品牌的车型实际表现也是参差不齐,小编的特斯拉Model Y也出现过几次停不进去或非常犹豫的情况。5月份,一辆智己LS6在使用自动泊车功能时,车头直接与立柱碰撞,车辆并未刹停。当时智己汽车官方也针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并承认是车辆本身问题。
而就这次理想L9离车泊入功能失败来说,估计这种事出现过一次,车主心里绝对有阴影了,大概率不会再这么从容的去交给车辆自己停车了。从头梳理一下这次事件,看不出车主有啥违规操作,那如果真出现了事故,所造成的后续赔偿问题,是厂家买单还是车主自己买单呢?
按目前现行法律来看,L3以下级别均为辅助驾驶功能,一旦车辆发生事故,驾驶者首先要承担事故责任。也就是说在未来L3、L4级别的自动驾驶正式开放之前,厂家宣传的所有智能驾驶全部都是辅助驾驶,所以车辆所带的一切辅助驾驶功能真出了问题造成了事故,责任方还是驾驶员。
至于赔偿问题,和常见的剐蹭、碰撞是一样的,定责走保险赔偿。像离车泊入、自动泊车功能所造成的事故,那就可以定为是车辆驾驶人的全责了。至于怎么赔,够不够赔,还是得落实到车辆本身的保险上了。Ps:目前因为车辆辅助驾驶造成的事故案例中,部分车企是进行过回复和道歉的,但最终赔偿和损失几乎除了智己那次以外,没听说有其它厂家负责承担的。
此类事件小编就不为大家搜集更多案例了,总之,因为辅助驾驶造成的事故及车损真的不少,还是那句话,无论厂家怎么宣传,大家也不能完全信任辅助驾驶功能,使用过程中要做好随时接管车辆的准备,辅助驾驶终究是个配置,怎么使用,人说了算。真出了问题,别指望厂家负责。
资料显示,理想L9标配了辅助驾驶功能,Pro版搭载地平线征程5辅助驾驶芯片和单目感知摄像头,Ultra版搭载2颗英伟达OrinX辅助驾驶芯片和双目感知摄像头以及1个128线激光雷达。不管Pro版还是Ultra版均支持L2级别的驾驶辅助,包括自动泊车入位、自动变道辅助、匝道自动驶出(入)等功能。
在上个月底开幕的成都车展上,理想汽车宣布全量推送OTA6.2版本,新增AD Pro 关门泊入、AD Max全方位低速 AEB 等功能。其中AD Max车型新增车位随心画,全方位低速AEB功能;AD Pro车型新增关门泊入、侧前侧后盲区横穿制动、后向碰撞预警功能。
智能化功能越来越丰富是好事,可以让用户更加便利,但任何功能都不应该脱离安全的范畴。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车开始把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作为卖点,但却缺乏相应的责任体系,很容易造成扯皮。比如上海一辆智己汽车在泊车过程中撞上了柱子,智己的工作人员也确认是自动泊车时撞的,但最后却要车主动用自己的保险进行维修。
主编点评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8月交付48122辆,同比增长37.8%,环比下降5.64%;1-8月累计交付288103辆,同比增长38.4%。在销量大跨步上涨的同时,理想汽车却始终麻烦不断,又是车辆在事故中断A柱、B柱,又是驾驶辅助功能接连犯错。既然理想汽车把辅助驾驶功能当做一大卖点,就应该做好,不然用户体验太差,最后卖点变成槽点反倒会拖累品牌形象和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