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来达到30万台交付量之后,是理想汽车。如果按成立时间看,蔚来成立于2014年11月,理想汽车成立于2015年7月;还有车型产品的矩阵,理想只有4款车(算上理想ONE),蔚来7款车。这么对比,理想的30万交付完成的更快、更轻松,没有换电站、没有快充桩、没有纯电;只有舒适的座椅,有车内的多块大屏,和一台增程器。
理想汽车,给业界和消费者的感觉是一种线上口碑和线下销量非常割裂的品牌。瞧不上它动力系统和技术水平的人,有很多;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有人花几十万买它。路上随处可见的理想汽车,就足够证明它产品定位的成功。
从数据层面看,理想汽车的表现比预想的好。
3月24日,理想汽车的累计交付量超过了30万辆。这是什么概念,从理想ONE开始交付的那天,理想用了3年3个月,就实现了30万辆的交付成绩。但换个方向思考,这个品牌的产品,技术含量不算高。
但为什么能赢得国人的喜欢?
从一定程度上讲,理想到目前为止,主打的全是增程式技术,这是一个很老的技术,20世纪初期就有了,理想做了增程式技术的优化之后投入到汽车产品上。但谁也没想到2023年,用这套动力总成造的车能卖出去30万辆;这其中,不可否认政策的原因让这个品牌的产品有了从0到1的一些基础。
站在唯技术论角度,理想,技术上不算先进。而且,李想本人也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问题,接下来依然会选择转向纯电汽车的阵营。至于如今的增程式,或许只能是理想汽车之后成功的垫脚石。所以选择了一味的堆料,去试图“遮盖”技术上的不足。
曾经有位朋友,要把自己的奥迪A8卖了,换一辆新能源车,问我哪个更合适。他给出了蔚来ES7和理想L9这两个选择,一个是全新电气化架构、能换电、能快充、自动驾驶层面更好的蔚来产品,一个是换代之后堆料程度更猛的理想产品。
站在行业角度看来,蔚来ES7的技术含量更高,唯技术论者更推荐选蔚来的产品;但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他会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买一台车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他最后选了理想L9,原因是“车里坐着舒服,屏幕多”。买理想的,可能是中国式刚需,省钱、续航无焦虑,车里空间大还舒服。
这只是一个消费者的个例,自研技术输给了堆料。
最讽刺的是,曾经被嫌弃的三缸发动机,变成增程器之后放到理想ONE上也照样卖的不错。反观,三缸发动机的车,换了就没销量。直白点,理想的30万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创新换来的,而是找准了需求后,靠堆料换来的。
理想已经上岸?还是“荒岛”?
如果单论理想汽车的30万台来看,还算不上国内车市的悲哀,它只抓住了一部分人的用车痛点。相比于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头部新能源企业,理想的体量还差的太远了。迈进了30万台俱乐部之后,理想汽车是否意味着,成功上岸?
比起上岸,理想更像是登上了红海市场中的“荒岛”。
增程就是没什么技术含量,这点是公认的。理想汽车玩营销、玩产品定位,玩好了抓住了消费人群的痛点,销量立起来了,我们得认可,这是事实,说明理想汽车是站在消费者角度去造车,把消费者研究明白了。但是,增程式只是过渡方案,这个事实也摆在面前,如果没有绿牌政策的扶持,前期理想汽车想快速达到30万辆也有难度。
之后的汽车市场发展格局,是纯电路线为主。理想汽车转型纯电,已经开始做了,之后需要的技术研发必不可少。为什么说理想汽车可能已经登上了“荒岛”,别看它现在30万辆卖出去了,但没有一台是纯电产品。
就是说,理想汽车在纯电领域的进展依旧是0。
但同批起步的蔚来,到现在还亏损着144亿元,发展到了全系7台车、二代造车平台、三代换电站、超快充桩;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自研的产品,烧钱烧出来的东西。然后,理想汽车在自研力度不高的情况下,目前还亏着20亿元左右,宣称今年要开始纯电转型,推出纯电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