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one 车价
242条内容
同时,长信科技还介绍,公司的参股公司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简称“比克动力”,公司持股比例为11.647%)2023年度销售收入在20亿元左右(未经审计)。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比克动力报告期内亏损加大,长信科技对比克动力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进行核算。目前比克动力和相关方正在加快46系列新产线规划和建设。
长信科技介绍,比克动力因动力电池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其部分客户如众泰、华泰等公司由于发生重大经营问题导致比克动力的销售回款无法正常实现,进而导致比克动力无法按期支付供应商款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2016年2月,长信科技与比克动力签约,上市公司以人民币8亿元向比克动力增资,取得比克动力注册资本2285.9947万元。
截止2023年12月31日,长信科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为3.71亿元,主要为对联营公司比克动力股权投资计提的减值准备。
长信科技2010年5月在创业板上市,为芜湖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企业,对当地而言极具代表意义。
芜湖是“安徽四大城市”之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占一席之地。海螺水泥、奇瑞控股、三七互娱、三只松鼠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注册地聚集于此。
长信科技主营业务主要涵盖两大业务板块:一是汽车电子业务板块;二是消费电子业务板块。公司专业从事平板显示器件中关键基础材料、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包括ITO透明导电玻璃、触控Sensor和模组、TFT-LCD面板减薄、高端手机LCM液晶模组等。
有着奇瑞控股“坐镇”,长信科技的“朋友圈”逐渐扩大。
2023年年报中,长信科技介绍,公司产品的直接客户覆盖行业头部企业,车载类触控显示模组器件业务标的公司终端客户品牌包括:比亚迪、理想、红旗、奇瑞、T公司(或为特斯拉)、蔚来、吉利、长城等中高端客户。
不仅如此,长信科技还通过TIER1(一级供应商)如阿尔派、哈曼、夏普、伟世通和大陆电子向大众、福特、菲亚特、现代、奔驰及本田提供车载类触控显示模组器件等产品,公司为上述客户提供车载显示产品的中高端车型分别有比亚迪仰望U8、汉、Lotus、领克、福特林肯航海家、理想ONE、蔚来ET7、长城魏、红旗HS7、T公司S与X、赛力斯问界HM5与HM7等。
长信科技表示,公司目前为全球最大的ITO导电玻璃制造商,TFT液晶基板减薄也是国际上综合能力最强,车载触控显示模组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手机LCM模组为国内高端手机品牌指定供应商。公司现有员工近2万人。
然而,从业绩上看,长信科技高光时刻都发生在过去,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84亿元,创造历史最佳;202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9.04亿元,为最高纪录。
2
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近年来,长信科技的收入整体保持增长,但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2022年,长信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9.87亿元,同比下降0.44%;净利润6.80亿元,同比下降24.84%。杰车科技发现,这是长信科技上市后首次出现业绩“双降”。
2023年,长信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8.89亿元,同比增长27.21%;净利润2.42亿元,同比下降64.46%。
对于2023年的业绩表现,长信科技表示,报告期内,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持续下滑,为努力保有并进一步提升消费电子市场占有率,为市场未来回暖后抢占先机做好准备,公司积极调整市场销售策略,对部分消费电子类产品价格进行市场化调整。尽管取得销售收入一定幅度的增长,但部分消费电子类产品毛利率不及预期,拉低了公司整体毛利率和经营性利润。
同时,长信科技还介绍,公司的参股公司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简称“比克动力”,公司持股比例为11.647%)2023年度销售收入在20亿元左右(未经审计)。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比克动力报告期内亏损加大,长信科技对比克动力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进行核算。目前比克动力和相关方正在加快46系列新产线规划和建设。
长信科技介绍,比克动力因动力电池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其部分客户如众泰、华泰等公司由于发生重大经营问题导致比克动力的销售回款无法正常实现,进而导致比克动力无法按期支付供应商款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2016年2月,长信科技与比克动力签约,上市公司以人民币8亿元向比克动力增资,取得比克动力注册资本2285.9947万元。
近日,长信科技公告显示,公司拟在越南投资不超过2700万美元(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1.96亿元)建设生产基地,产品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模组产品。
然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长信科技货币资金达15.29亿元,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为25.22亿元和4.05亿元,公司账面现金无法覆盖短期借款。
1
客户覆盖行业头部车企
长信科技2010年5月在创业板上市,为芜湖市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企业,对当地而言极具代表意义。
芜湖是“安徽四大城市”之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占一席之地。海螺水泥、奇瑞控股、三七互娱、三只松鼠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注册地聚集于此。
长信科技主营业务主要涵盖两大业务板块:一是汽车电子业务板块;二是消费电子业务板块。公司专业从事平板显示器件中关键基础材料、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产品包括ITO透明导电玻璃、触控Sensor和模组、TFT-LCD面板减薄、高端手机LCM液晶模组等。
有着奇瑞控股“坐镇”,长信科技的“朋友圈”逐渐扩大。
2023年年报中,长信科技介绍,公司产品的直接客户覆盖行业头部企业,车载类触控显示模组器件业务标的公司终端客户品牌包括:比亚迪、理想、红旗、奇瑞、T公司(或为特斯拉)、蔚来、吉利、长城等中高端客户。
不仅如此,长信科技还通过TIER1(一级供应商)如阿尔派、哈曼、夏普、伟世通和大陆电子向大众、福特、菲亚特、现代、奔驰及本田提供车载类触控显示模组器件等产品,公司为上述客户提供车载显示产品的中高端车型分别有比亚迪仰望U8、汉、Lotus、领克、福特林肯航海家、理想ONE、蔚来ET7、长城魏、红旗HS7、T公司S与X、赛力斯问界HM5与HM7等。
长信科技表示,公司目前为全球最大的ITO导电玻璃制造商,TFT液晶基板减薄也是国际上综合能力最强,车载触控显示模组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手机LCM模组为国内高端手机品牌指定供应商。公司现有员工近2万人。
然而,从业绩上看,长信科技高光时刻都发生在过去,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84亿元,创造历史最佳;202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9.04亿元,为最高纪录。
2
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近年来,长信科技的收入整体保持增长,但盈利能力每况愈下。
2022年,长信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9.87亿元,同比下降0.44%;净利润6.80亿元,同比下降24.84%。杰车科技发现,这是长信科技上市后首次出现业绩“双降”。
2023年,长信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8.89亿元,同比增长27.21%;净利润2.42亿元,同比下降64.46%。
对于2023年的业绩表现,长信科技表示,报告期内,消费电子市场需求持续下滑,为努力保有并进一步提升消费电子市场占有率,为市场未来回暖后抢占先机做好准备,公司积极调整市场销售策略,对部分消费电子类产品价格进行市场化调整。尽管取得销售收入一定幅度的增长,但部分消费电子类产品毛利率不及预期,拉低了公司整体毛利率和经营性利润。
同时,长信科技还介绍,公司的参股公司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简称“比克动力”,公司持股比例为11.647%)2023年度销售收入在20亿元左右(未经审计)。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比克动力报告期内亏损加大,长信科技对比克动力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进行核算。目前比克动力和相关方正在加快46系列新产线规划和建设。
长信科技介绍,比克动力因动力电池市场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其部分客户如众泰、华泰等公司由于发生重大经营问题导致比克动力的销售回款无法正常实现,进而导致比克动力无法按期支付供应商款项,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现金流压力。
2016年2月,长信科技与比克动力签约,上市公司以人民币8亿元向比克动力增资,取得比克动力注册资本2285.9947万元。
截止2023年12月31日,长信科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为3.71亿元,主要为对联营公司比克动力股权投资计提的减值准备。
3
负债率近5年来最高
进入2024年,长信科技的盈利能力还在持续下滑。
2024年前三季度,长信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6.37亿元,同比增长37.19%;净利润2.93亿元,同比下降4.14%,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而且,2024年前三季度,长信科技毛利率仅为9.01%,为公司2007年有可查数据以来历史最低。
2019年至2023年,长信科技毛利率分别为26.80%、26.46%、23.71%、19.16%和10.15%。
在此情况下,长信科技仍在扩大规模。
不仅如此,虽然长信科技营业收入大幅增长,但公司同期合同负债达3.25亿元,同比下降43.39%,公司持续增长能力存疑。
11月15日晚间,长信科技发布公告显示,公司拟在越南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建设生产基地,计划投资金额不超过2700万美元(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1.96亿元),产品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模组产品。
放眼当下来看,毫无疑问,智能驾驶俨然已经成为了各大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当然这也是如今用户在选车时格外关注的部分。以理想的智驾数据为例,截至目前,理想智能驾驶总用户达到100万+,智能驾驶总里程突破26.7亿公里;导航智能驾驶NOA总里程突破14.4亿公里,NOA里程占智驾总里程的90%。而除了这一数据在持续增长外,一并增长的还包括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训练和理想汽车整体的算力。
然而关于智能驾驶,其实各大车企都有自己不同的研发方向,也有不同的配套软、硬件,从依靠激光雷达到视觉解决方案,可谓各有所长。但即便如此,有一个方向是大家一致认可的,那就是“车位到车位”。 但这绝不是一个口号,它真正需要做到的应该是像人一样思考、像老司机一样驾驶,从而应对各种路况。
而在11月28日,理想汽车正式公布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双系统的车位到车位功能正式全量推送,这也是行业首个全量推送这一功能的车企,那么理想的这套“车位到车位”的智驾究竟强大在什么地方?接下来我们就让“理想同学”来回答!
“端到端”究竟是什么概念?
首先是我们在众多品牌的智驾宣传中都会听到的一个词汇——“端到端”。简单来说,当我们给出一个导航指令的时候,它能实现接收信息后直接输出一条到目的地的轨迹,而这其中没有任何规则。
但不同于其他厂家的分段“端到端”,理想此次的One Model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因此它也带来了三大优势。第一点是高效的信息传递,以理想之前使用的这套无图NOA为例,它由感知和规划两个模型构成,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规则。而“端到端”的出现,则很好的打破了这一壁垒,没有规则也意味着信息损失更小、上线更高,说人话就是:更聪明、更拟人。
与此同时,“端到端”的模型同样还具备高效算力和高效迭代两大优势。得益于双系统 + 世界模型的研发体系,理想智能驾驶AI模型的迭代效率非常快。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迭代了30个版本,每周迭代 2个版本给鸟蛋和千人团用户,快速进化演进出更好的体验。
VLM夯实“车位到车位”
然而,作为行业首个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光靠“端到端”显然还不够,毕竟只喂一个数据就会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尤其是面对各种不同的场景,甚至是信号灯的形状、类别,因此这套系统不仅需要“端到端”的快,更需要像老司机一样思考问题,能有逻辑推断,才能真正实现类人智驾,于是理想为这套“端到端”增加了一个好帮手,视觉解决方案——VLM。
如果说“端到端”是快系统,那VLM则代表了慢系统,因为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去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交通环境,并进一步加强解决安全、导航、法规和舒适等方面的难题,而这恰恰也是各大车企在做智驾方案时的一大难点。
当然,回归到用户本身,他们更在意的一定是智驾的好用程度,判断依据很简单,就是这套系统是否足够类人,而类人化的结果其实就是高效、有逻辑判断。尤其是在此次升级OTA 6.5后,真正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泊出泊入,全程智驾,所以,智驾过程中的表现更是会被无限放大。
而从实际的体验上来看,这套VLM完全能够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比如传统驾驶辅助很难判定的有时间限制的公交车道、潮汐车道甚至坑洼路面等,它都可以轻松识别,从而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以及不同路线的选择。
而在11月28日,理想汽车正式公布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双系统的车位到车位功能正式全量推送,这也是行业首个全量推送这一功能的车企,那么理想的这套“车位到车位”的智驾究竟强大在什么地方?接下来我们就让“理想同学”来回答!
“端到端”究竟是什么概念?
首先是我们在众多品牌的智驾宣传中都会听到的一个词汇——“端到端”。简单来说,当我们给出一个导航指令的时候,它能实现接收信息后直接输出一条到目的地的轨迹,而这其中没有任何规则。
但不同于其他厂家的分段“端到端”,理想此次的One Model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因此它也带来了三大优势。第一点是高效的信息传递,以理想之前使用的这套无图NOA为例,它由感知和规划两个模型构成,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规则。而“端到端”的出现,则很好的打破了这一壁垒,没有规则也意味着信息损失更小、上线更高,说人话就是:更聪明、更拟人。
与此同时,“端到端”的模型同样还具备高效算力和高效迭代两大优势。得益于双系统 + 世界模型的研发体系,理想智能驾驶AI模型的迭代效率非常快。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迭代了30个版本,每周迭代 2个版本给鸟蛋和千人团用户,快速进化演进出更好的体验。
VLM夯实“车位到车位”
然而,作为行业首个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光靠“端到端”显然还不够,毕竟只喂一个数据就会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尤其是面对各种不同的场景,甚至是信号灯的形状、类别,因此这套系统不仅需要“端到端”的快,更需要像老司机一样思考问题,能有逻辑推断,才能真正实现类人智驾,于是理想为这套“端到端”增加了一个好帮手,视觉解决方案——VLM。
如果说“端到端”是快系统,那VLM则代表了慢系统,因为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去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交通环境,并进一步加强解决安全、导航、法规和舒适等方面的难题,而这恰恰也是各大车企在做智驾方案时的一大难点。
当然,回归到用户本身,他们更在意的一定是智驾的好用程度,判断依据很简单,就是这套系统是否足够类人,而类人化的结果其实就是高效、有逻辑判断。尤其是在此次升级OTA 6.5后,真正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泊出泊入,全程智驾,所以,智驾过程中的表现更是会被无限放大。
而从实际的体验上来看,这套VLM完全能够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比如传统驾驶辅助很难判定的有时间限制的公交车道、潮汐车道甚至坑洼路面等,它都可以轻松识别,从而大大提升通行效率以及不同路线的选择。
不过,以上这些功能,其实在OTA 6.4的时候就已经具备,而真正实现全程智驾的功能亮点正是OTA 6.5之后的ETC通行能力。这一场景的应用原理也是由VLM识别收费站及ETC通道位置,最终引导“端到端”系统向ETC通道行驶并通过闸机。因此在我看来,这项行业首创的功能,它不仅打破了智驾的壁垒,也将“车位到车位”从口号变成了现实。
世界大模型更像是一个题海库
当然,想成为智驾的顶流,除了“端到端+VLM”的技术外,它还需要一个配合——“世界大模型”。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它就好像一个题海库一般,由专业测试人员和内测车主,为其提供大量实车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各种真实场景,同时,会用生成模型将考题进行泛化形成模拟题,比如改变了天气、光照、背景环境、障碍物的行为等,使得模型能够举一反三,最终在这套“题海库”内生成一个错题库、真题库和模拟库。
于是,得益于这套题库的存在,在每次模型发布之前,技术人员都会将新的系统和模型把错题再模拟一次,最终通过实际测试结果将它和其他功能进一步匹配,从而实现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进化过程。而在这一套复杂且严密的逻辑模拟背后,恰恰是理想以用户为中心,力求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的理念。
放眼当下来看,毫无疑问,智能驾驶俨然已经成为了各大车企的兵家必争之地,当然这也是如今用户在选车时格外关注的部分。以理想的智驾数据为例,截至目前,理想智能驾驶总用户达到100万+,智能驾驶总里程突破26.7亿公里;导航智能驾驶NOA总里程突破14.4亿公里,NOA里程占智驾总里程的90%。而除了这一数据在持续增长外,一并增长的还包括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训练和理想汽车整体的算力。
然而关于智能驾驶,其实各大车企都有自己不同的研发方向,也有不同的配套软、硬件,从依靠激光雷达到视觉解决方案,可谓各有所长。但即便如此,有一个方向是大家一致认可的,那就是“车位到车位”。 但这绝不是一个口号,它真正需要做到的应该是像人一样思考、像老司机一样驾驶,从而应对各种路况。
而在11月28日,理想汽车正式公布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双系统的车位到车位功能正式全量推送,这也是行业首个全量推送这一功能的车企,那么理想的这套“车位到车位”的智驾究竟强大在什么地方?接下来我们就让“理想同学”来回答!
“端到端”究竟是什么概念?
首先是我们在众多品牌的智驾宣传中都会听到的一个词汇——“端到端”。简单来说,当我们给出一个导航指令的时候,它能实现接收信息后直接输出一条到目的地的轨迹,而这其中没有任何规则。
但不同于其他厂家的分段“端到端”,理想此次的One Model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端到端”,因此它也带来了三大优势。第一点是高效的信息传递,以理想之前使用的这套无图NOA为例,它由感知和规划两个模型构成,因此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规则。而“端到端”的出现,则很好的打破了这一壁垒,没有规则也意味着信息损失更小、上线更高,说人话就是:更聪明、更拟人。
与此同时,“端到端”的模型同样还具备高效算力和高效迭代两大优势。得益于双系统 + 世界模型的研发体系,理想智能驾驶AI模型的迭代效率非常快。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迭代了30个版本,每周迭代 2个版本给鸟蛋和千人团用户,快速进化演进出更好的体验。
VLM夯实“车位到车位”
然而,作为行业首个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光靠“端到端”显然还不够,毕竟只喂一个数据就会存在误判的可能性,尤其是面对各种不同的场景,甚至是信号灯的形状、类别,因此这套系统不仅需要“端到端”的快,更需要像老司机一样思考问题,能有逻辑推断,才能真正实现类人智驾,于是理想为这套“端到端”增加了一个好帮手,视觉解决方案——VLM。
如果说“端到端”是快系统,那VLM则代表了慢系统,因为它的出现就是为了去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交通环境,并进一步加强解决安全、导航、法规和舒适等方面的难题,而这恰恰也是各大车企在做智驾方案时的一大难点。
除了OT128,禾赛的ATX激光雷达发挥也依然稳定,据禾赛财报透露,已经被多家客户规划为2025年量产车型标配。
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禾赛已经和国内外20家汽车厂商、在75 款车型上,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
财报透露,禾赛已经获得了零跑汽车下一代全新车型平台激光雷达的独家定点合作,首款车型预计会在2025年量产;同时,他们也成为了上汽大众的战略供应商。
实际上,禾赛作为激光雷达第一梯队玩家,在国内外实现双线布局,是中国激光雷达引领世界的标志。
第三方咨询公司YOLE Group,在7月份给出了一份2023年全球车用激光雷达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车用激光雷达市场份额 5.38 亿美元,同比增长80%。
其中,禾赛的全球市占率达到37%,连续三年占据全球份额第一;速腾紧跟其后,占据市场21%的份额,二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
禾赛、速腾、图达通、华为以及览沃等中国激光雷达供应商,合力拿下了全球84%的市场份额。
再把视野放宽,中国激光雷达引领世界,也是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面向全球的缩影。
在智能驾驶的环境感知系统中,激光雷达像是“隐形安全气囊”,能实现高精度测量距离,提供三维信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感器。
而当前L3/L4赛道玩家争相竞速,激光雷达也是竞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的崛起,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更高性能、高可靠性,并且成本更有优势的激光雷达。
既降低了智能汽车的制造成本,也下拉了智驾汽车门槛,帮助智驾汽车、特别是中国的智驾汽车推广得更快、范围更广。
并且激光雷达产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上游芯片、光学元件、半导体协同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链随之更加完善,也更加前沿。
实际上,激光雷达产业的欣欣向荣,背后是中国智能汽车的汹涌崛起,汽车市场和生态的繁荣,带来了激光雷达等核心供应链的兴盛。
在全球其他市场尚未把激光雷达作为智能驾驶标配之时,中国智能汽车市场就接近达成了“激光雷达=智能汽车安全气囊”的共识,导致越豪华的品牌,越需要激光雷达加持。
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摄像头数量内卷一样。
而禾赛科技,正是如此市场和生态里的受益者,并且带飞禾赛的汽车玩家里,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也都声势浩大、销量惊人。
叫好还叫座,自然就会坚定推动激光雷达方案,甚至在财报中,禾赛也剧透,激光雷达正在成为量产车型的标配。
One More Thing在财报中,禾赛透露了一些“不愿透露姓名”车企的合作项目。
其中包括,与一家国际顶级汽车品牌的合作取得关键进展;获得某日本排名前三车企的2个项目;将搭载中国头部车企旗下,高端电动品牌的2款旗舰改款车型。
同时,禾赛还表示,和一家中国领先的头部电动汽车制造商签署了协议。
这家“领先的”、“头部”电动汽车厂商是谁?禾赛没有明说。
但按照这个定位,以及“标配”的风格,大概率还是理想或者小米。
这家“领先的”、“头部”电动汽车厂商是谁?禾赛没有明说。
但按照这个定位,以及“标配”的风格,大概率还是理想或者小米。
当然了,外界猜测更多的还是理想,主要是小米汽车能不能算“领先的头部电动汽车制造商”,似乎还有争议。
这就是激光雷达产业正在呈现的全球状态和趋势。
就在国外激光雷达列强接连折戟时,中国的激光雷达行业却热辣滚烫,最新头部玩家的财报数据显示,出货量同比大涨183%,环比大涨50%。
这个玩家,目前日均销售激光雷达1459个。
这个玩家,就是当前激光雷达一哥禾赛科技,其刚刚交出了最新季度财报业绩。
禾赛Q3财报业绩:出货量创新高刚刚,禾赛交上了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成绩,出货量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今年第三季度,禾赛的激光雷达总出货量为134208台,同比暴涨182.9%,环比大涨55.1%。
同时也是连续两个季度,实现近50%的环比大涨。
这一季度平均下来,每天可以卖出1459台激光雷达。
其中,ADAS激光雷达占据出货大头,第三季度出货量为129913台,同比增长220.0%,环比增长60.8%。
在禾赛这一季度的总出货量中,ADAS激光雷达占据96.8%。
今年前三季度,禾赛的激光雷达总共出货量达到279835台,较2023年同期的134380台增长108.2%。
翻倍式增长的产品出货量,给财务指标带来明显增量。
营收方面,第三季度禾赛的营业收入为5.4亿元,同比大涨21.1%,环比增长17.4%,日均入账587万元;
今年前三季度,禾赛总营收为13.57亿元,同比增长4.4%,日均入账495万元。
营收增长,一方面来自中国市场对于激光雷达的需求强劲,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也来自服务收入,非经常性的工程服务收入带来了增长。
毛利方面,第三季度毛利率达到47.7%,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1个百分点,比上一季度增长2.6个百分点。
禾赛解释,毛利率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激光雷达产品的有效成本和规模优化,并且非经常性工程服务,给这一季度贡献了更高的利润率。
上述指标的变化,也带来了利润方面的变化。
该季度,禾赛净亏损为7040万元,收窄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禾赛财报显示这部分亏损,包含了股权激励费用,也就是提前给员工支出的费用,去除掉这部分影响,第三季度的净亏损为4400万元,同比收窄至57%。
去年第一季度,扣除股权激励费用,禾赛首次实现了盈利,净利润为160万元。
但之后的几个季度,禾赛再次陷入亏损,不过今年的亏损正在呈现收窄趋势,禾赛预计:会在第四季度再次实现盈利。
研发支出方面,第三季度的研发费用为2.202亿元,同比增长14.3%;前三个季度,禾赛总共的研发费用达到6.13亿元,同比增长9.1%。
现金储备方面,截至今年9月30日,禾赛的期末现金流为25.3亿元。
所以整体来说,禾赛交出了一份积极的财报。
基于这种状态,禾赛新上任的CFO——Andrew Fan,也给出了更加积极的指引:
第四季度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20万台,这几乎是禾赛2023年全年的出货量;
第四季度的营收将突破1亿美元(约7.2亿元人民币),实现2000万美元(约1.45亿元)GAAP准则下的盈利。
并且将达成全年盈利。
看起来,禾赛要迎来真正的财务质变时刻。
禾赛财绩背后的业绩?不管是财务数据,还是出货量,围绕的核心都是产品本身。
禾赛新推出的激光雷达产品,就是公司当前重要的增长引擎。
9月16日,禾赛发布了新一代旗舰级360°远距激光雷达——OT128。
OT128不同之处,在于颠覆了传统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的分立式器件架构,用芯片化技术打造新的收发模块,并且和AT128共享了95%的核心零件。
整体零件上,比起上一代减少了66%,核心生产工序时间缩短95%以上,极大缩短量产时间。
上市不到3个月,OT128 已经和国内外的90多家客户达成合作,已经进入到量产交付。
这些客户中,有文远知行、西井科技(主营L4级重卡)这样造车的智驾公司,也有Embotech、EasyMile这样的智驾解决方案供应商等等。
除了OT128,禾赛的ATX激光雷达发挥也依然稳定,据禾赛财报透露,已经被多家客户规划为2025年量产车型标配。
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禾赛已经和国内外20家汽车厂商、在75 款车型上,达成量产定点合作关系。
财报透露,禾赛已经获得了零跑汽车下一代全新车型平台激光雷达的独家定点合作,首款车型预计会在2025年量产;同时,他们也成为了上汽大众的战略供应商。
实际上,禾赛作为激光雷达第一梯队玩家,在国内外实现双线布局,是中国激光雷达引领世界的标志。
第三方咨询公司YOLE Group,在7月份给出了一份2023年全球车用激光雷达报告。
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车用激光雷达市场份额 5.38 亿美元,同比增长80%。
其中,禾赛的全球市占率达到37%,连续三年占据全球份额第一;速腾紧跟其后,占据市场21%的份额,二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
禾赛、速腾、图达通、华为以及览沃等中国激光雷达供应商,合力拿下了全球84%的市场份额。
再把视野放宽,中国激光雷达引领世界,也是中国汽车市场智能化面向全球的缩影。
在智能驾驶的环境感知系统中,激光雷达像是“隐形安全气囊”,能实现高精度测量距离,提供三维信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感器。
而当前L3/L4赛道玩家争相竞速,激光雷达也是竞争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变量。
中国激光雷达企业的崛起,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更高性能、高可靠性,并且成本更有优势的激光雷达。
既降低了智能汽车的制造成本,也下拉了智驾汽车门槛,帮助智驾汽车、特别是中国的智驾汽车推广得更快、范围更广。
并且激光雷达产业发展,同时也带动上游芯片、光学元件、半导体协同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链随之更加完善,也更加前沿。
实际上,激光雷达产业的欣欣向荣,背后是中国智能汽车的汹涌崛起,汽车市场和生态的繁荣,带来了激光雷达等核心供应链的兴盛。
在端到端智驾技术的赛道上,各大品牌今年都开始相继发力,当中必然少不了理想汽车这一造车新势力。就在11月19日,理想汽车举行了端到端智能驾驶体验日,深度解析了理想端到端+VLM智能驾驶的技术优势,并提供了亲身体验智驾功能的机会。
2024广州车展期间,理想汽车宣布OTA6.5版本将在11月内开启全量推送,智驾功能方面也将升级为行业首创的“端到端+VLM”技术架构。而且,理想汽车采用的是One Model一体化的端到端大模型,与分段式端到端的方案相比,One Model一体化的端到端大模型具有高效信息传递、高效计算、高效迭代等三大优势,经过大量的训练和测试,能更好覆盖更多的实际道路场景。
而VLM视觉语言大模型,则结合前视120度和30度相机的图像以及导航地图信息进行视觉信息编码,通过图文对齐模块进行模态对齐,统一交给VLM模型进行自回归推理。在两大模型的配合之下,具备车位到车位的无图NOA智驾能力,并且具备更拟人化的驾驶方式。
实际体验过程中,用户只需开启“一键智驾”并设定好导航路线,智驾系统就能直接开启,从驶出车位,到通过停车场闸机,再驶出小区进入社会道路,可以说一气呵成。而到达目的地进入地库以后,车辆也可以实现自动泊车,全程几乎可以不需要接管。
在公共道路当中,对于U型掉头、环岛等常见的道路场景,车辆也能顺利应对,在通过高速ETC时,也能做到不需要接管的程度,全程体验下来感觉十分便捷。此外,它还具备路边起步和VLM播报等功能,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另外,升级到OTA6.5版本以后,理想智驾系统还新增后向主动紧急制动R-AEB和后向误加速抑制R-MAI等功能,提升倒车泊车过程中的安全性,还能避免误操作带来的安全风险。此外,AES高速紧急避险功能的加入,能让车辆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既实施紧急制动,同时还能主动转向避让,进一步提升化解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