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当前位置:易车> 君越> 君越燃油> 摘要详情

君越一汽-大众作为燃油车时代的佼佼者

君越一汽-大众作为燃油车时代的佼佼者

摘要来自:《合资车企遗憾离场 中国车市迎来哪些巨变》

【易车摘要频道】下列精选内容摘自于《合资车企遗憾离场 中国车市迎来哪些巨变》的片段:

从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猛,传统燃油车普遍都出现了销量下滑,对于那些在新能源领域转型较慢的车企提出了生存挑战。

以广汽三菱为例。数据显示,2018年广汽三菱全年销量达到顶峰14.4万辆,然而从2020年开始销量急转直下。官方数据显示,2020-2022年,广汽三菱销量分别为7.5万辆、6.6万辆、3.36万辆,同比分别下滑43.62%、11.99%和49.13%。

合资车企遗憾离场 中国车市迎来哪些巨变

之所以销量一路下滑离不开新能源市场转型的迟缓,广汽三菱在国内除了4款燃油车外,只有一款被称为换壳新能源车阿图柯。在新能源市场没有完善的产品布局,直接导致其丢失了原本的阵地,无法抓住新能源细分市场高速增长的红利。

另外,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也给广汽三菱带来不小的压力,身处弱势地位又没有更多新品推出自然会面临更多挑战。

事实上,早在2020年,三菱汽车首席执行官加藤隆雄就曾表示计划缩减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将重心转移到了东盟市场,如今退出中国市场也不足为奇。

再来看斯柯达,该品牌属于大众旗下,2006年在上汽大众开始投产。作为德系车的代表,斯柯达在市场的声量不低,2013年更是以23万辆的亮眼成绩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不能忽视的代表,其它车企难以撼动其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斯柯达实现100万辆销量目标只用了6年时间,这对于一个国外品牌来说发展速度已经非常快了。有了优秀的成绩后,斯柯达成立了事业部,在汽车行业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合资车企遗憾离场 中国车市迎来哪些巨变

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斯柯达也略显疲态,2022年全年销量仅为1.93万辆,市场生存压力非常大,并且该品牌并没有推出任何新能源产品。尽管北京斯柯达汽车公司近日发布声明,明确表示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但是能坚持多久并不好说。

除了一些有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其实合资车企最近两年的日子也不好过。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49.9%,合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失守50%红线。

换句话说,与中国品牌销量节节攀升不同的是,主流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缩小,大部分合资车企销量处于下滑态势。

从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来看,9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7万辆,同比下降12%,环比增长4%。其中,9月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2%,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6.6%,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从品牌上来看,一汽-大众作为燃油车时代的佼佼者,如今也失去了中国乘用车销量冠军,2022年销量降至132万辆,被销量为186万辆的比亚迪汽车超越;上汽大众的销量同样呈现了下滑趋势,即便是金九车市旺季销量回升也不明显。

除了头部合资品牌外,二线合资品牌遇到的压力更大。其中,2022年起亚在中国全年销量仅为9.4万辆,同比下滑40.5%,几乎腰斩;广汽讴歌宣布自2023年起,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广汽菲克产销数据归零,申请破产。

进入2023年,部分合资品牌并没有迎来小阳春。早在5月福特中国便传出消息在华市场进行裁员,按照N+3来赔偿,人数超过1300人。

合资车企遗憾离场 中国车市迎来哪些巨变

随后,悦达起亚被曝出“管理职轮休1年”的通知,该通知显示首批轮休会从6月1日开始并持续到明年的5月31日,时间长达一年,轮休期间各种福利待遇奖金也一并暂停。

事实上,主流合资品牌销量下滑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新能源板块表现较弱,从而导致整体销量表现不佳,也是当下所有合资车企最大的短板所在,虽然目前在新能源领域发力,但是要等到2025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

现如今,中国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国内汽车市场也成为全球企业转型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检验车企是否与时俱进的试金石。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合资车企不仅需要面临来自中国本土品牌的压力,也要应对外资品牌的挑战,因此一些无法适应市场变革的合资车企选择退出中国市场,这或许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谁也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块奶酪。

离场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近期,一些合资车企纷纷宣布退出中国市场,这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哪些巨变,让那些曾经在国内市场风光无限的合资车企们,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却水土不服了?

首先,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时代未能抓住转型机遇,反观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转型方面十分迅速,抢占了先机,这一点从以下数据就可以看出。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9.4%;豪华车新能源车渗透率24.0%;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6.2%。从新能源车企销量前十排名来看,除了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外,还没有其他合资车企上榜。

如果从全球范围内来看,2022-2023年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基本保持稳定,达到了46.0%。在2023年1-8月,中国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累计出口量达到了35.0万辆,同比增长了96.5%,其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50.0%,同比增长了5.2%。

合资车企遗憾离场 中国车市迎来哪些巨变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其对电动化转型的态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众集团更为激进,同时行动也最快,而日系车企则摇摆不定,偶尔唱衰新能源汽车行业,但是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推出几款新能源产品。

至于美系车企,通用和福特对电动化转型都很重视,但是就目前来看在中国市场的落地速度还很慢,相对而言就会失去很多机遇。

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高度内卷的当下,合资车企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节奏慢,优质车数量偏少导致的结果也一目了然,直接拖了销量后腿。

当下的中国市场早就是存量市场的红海,新能源车的爆发是对燃油车的加速替代,所以合资品牌失去的不只是在新能源车市场发展的先机,更是赖以生存的市场份额。

其次,今年以来车企价格战,对合资品牌的终端价格体系造成了较大冲击,其中合资品牌推出的产品竞争力弱,被国内市场价格战打得措手不及。

进入2023年,“价格战”一直是车圈关键词,为了竞争有限的市场份额,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就从来没停过,包括特斯拉、比亚迪、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别克以及蔚小理在内的多家车企都加入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圈的价格战从新能源领域蔓延到燃油车市场,各大合资车企也乘此机会清理库存、稳住市场份额,弥补转型慢留下的短板。

有媒体报道称,在这场价格战之下,以紧凑型燃油车为销量主力的合资品牌受到大规模的冲击,部分厂商销售终端已经失灵。

国内市场价格战也引起了外媒对合资品牌的担忧。德国之声中文网表示:中国车市从没这么卷过!也证明了合资车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华尔街日报》同样分析:外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合资品牌试图以更低的定价赢回消费者的青睐,谋取销量增长。合资车企包括凯迪拉克、别克等合资品牌发布的改款燃油车、插混甚至纯电车型,在定价方面都显得很“低姿态”。

合资车企遗憾离场 中国车市迎来哪些巨变

其中,凯迪拉克全新XT4起售价下降了3.2万元,全新CT6(配置|询价)的起售价更是下调4万元;全新别克君越(配置|询价)与上一代君越相比,新的入门款车型价下调近4万元,顶配的艾维亚车型则便宜了近5万元。

此外,也有不少合资车企推出了“油电同价”车型,比如东风日产推出了奇骏超混电驱两款车型,四驱的配置只需要两驱的价格;还有东风本田推出的英仕派插电混动车型,定价和老款的HEV版本车型极为接近。

从今年开始,多家合资品牌开始重塑旗下产品价格体系,一方面下调燃油车定价,进一步加强基盘市场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新能源产品给出突破性定价,意图打开市场局面。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部分合资车销量不佳也与国内消费者需求变化有关。近些年,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他们在购车时除了注重性价比和品质外,还关注汽车的智能化。一些合资车在中国市场销售不佳,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并未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在过去,合资车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高品质的制造工艺,一度在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中国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转变,合资车企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满足消费需求。

比如,在智能化方面,合资车辆的技术相对滞后,而中国品牌车企则在这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推出了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以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有着独特需求,比如大空间、低油耗、更舒适智能的乘坐体验等,自主品牌车企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另外,合资车在定价上相对较高,而国产车则在定价上更具竞争力,再加上在智能化和配置方面更加丰富,所以更受消费者的欢迎,自然也会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弱势合资车企退出中国市场也可以视为重新定位产品策略,满足更广泛消费者需求的举措。

反向合资或成新趋势

一直以来,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由于外资品牌掌握着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核心技术,所以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据绝对的产品主导权。随着近年来电动化与智能化重塑行业格局,中国本土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了反向合资时代。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