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台小米SU7我们似乎看到了小米手机,相当“水桶”。李田原宝马的著名设计师,他的代表作是宝马iX,一度是传统豪华品牌的新能源代表车型。他负责小米SU7的设计再合适不过,另外一位外饰设计师设计了风阻系数0.17的奔驰EQXX,这款车用不到100度电池走了超过1200公里,所以当你看到小米SU7时不要惊讶,它的风阻0.195是有迹可循的,8组风道,17个风口,比对手更加矮小的激光雷达。每个细节的精细算计促成了如此低的风阻,而且小米SU7没有选择时下正流行也正在遭罪的隐藏式门把手。
小米汽车的开发基本从源头开始,比如和汇川联合开发的电机。电机是比发动机小,但它也有局限性,关注槽满率以及扁线绕组之外,磁通量和钢片之间的间隙都是有学问的。说到底,电机的转速和功率想要兼得很难。为此小米借助了AI实验室,把转速做到了21000转/分,而未来这个数字将不断攀升,预计在2025年超过25000转/分。同时功率也很满意,小米SU7 MAX最大时速达到了265公里/小时。
小米汽车的电池名堂也不少,和宁德时代共同研发的三元锂电池,用了CTB车身一体的结构,电池作为车身的一部分会让整个车身刚性得到提高。小米对于电池散热要求很高,敢于挑战电车中的冬季续航之王。电芯倒置的手法不是另辟蹊径,只是想让每个电芯的泄压阀冲向地面而不是乘员舱,大大增加了成员的逃生概率。只不过这么做电芯将要浸泡在溶液里,抗腐蚀性的实验还要做。气凝胶也是高成本的材料,它能在电池失效的时候迅速吸走热量,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吸热会气化,保证电池安全,小米汽车也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