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键的是。吉利根本不是市场竞争的失败者。今年上半年销量超过95万辆,创下了历史新高,刚刚还把年销量目标调整到了200万辆。
从各个维度来说,杨学良这次做得都不应该,不仅不能对比亚迪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弄不好还很容易被消费者扣上“嫉妒”“慌了”的帽子,这都是很致命的。
那杨学良,或者说吉利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尝试着从行业观察者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一下,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1)刚品燃油甜头,就遇换道苦头
在国内众多车企中,比亚迪和吉利的摩擦是相对较小的。吉利如日中天的时候,比亚迪还是小透明,比亚迪强势崛起之后,主要产品线与吉利的重叠也不算多。比亚迪卖得最好的是秦、宋、汉、唐,吉利卖得最好的是极氪001、领克08、星越L,你会发现,这些车互相之间交集少得可怜。
那为什么还出现这种情况呢?核心原因其实是,大好局面被毁了。
虽然1998年就造出了第一辆车,但吉利汽车真正开始发力,还是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开始。
当时没有人搞懂,为何吉利要花大价钱买沃尔沃这个已经“几易其主”的赔钱货。而且福特这样的巨头都玩不转,彼时资金和技术都与沃尔沃没法比的吉利,更是不令人看好。收购沃尔沃这样一个“没落贵族”,而且也没有当时最为重要的核心动力总成技术(沃尔沃当时还是以福特的总成为主),吉利到底图啥?这是最大的疑问。
随后谜底揭开,吉利是要以沃尔沃为载体,做它的战略布局。2014年,吉利汽车发布了全新的品牌战略,声称要“造每个人的精品车”。
吉利也投入了重金,开始打造自己的平台架构,当然还有专为沃尔沃打造的Drive-E动力总成系统。凭借着吉利的巨大投入和优秀的执行力,沃尔沃很快“转危为安”,开始逐渐在二线豪华市场站稳脚跟。
再之后,吉利就开始“图穷匕见”了,将沃尔沃的技术逐渐下放到其他品牌,包括领克和吉利主品牌。同样是做平台技术和总成技术,吉利有沃尔沃这张王牌背书,相比其他自主品牌简直是降维打击。因此那几年的吉利简直是如鱼得水,不仅销量猛增,技术发展也是非常快,溢价能力超过了其他自主品牌,甚至隐约可以与一些合资品牌掰手腕。
如果现在还是燃油车时代,其他自主品牌拿出什么样的车,才能与星越L和领克03这样的车对打?
我觉得是很难的,哪怕你能做到品质不差,来自沃尔沃这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会让吉利领先小半个身位。何况吉利的技术本就不差,早早就开始为消费升级做准备,甚至打造精品车的理念也领先其他自主品牌。
可惜的是,比亚迪2020年接连推出的汉EV和DM-i超级混动系统,一下子就把燃油赛道切换到新能源赛道,时代瞬间变了。
(2)痛苦转型,生死时速,慢半拍
比亚迪所引领的电动化时代,对于吉利已经取得的地位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电动化几乎“天克”吉利的优势点。
以领克03为例,吉利费了非常大的劲,才把Drive-E 2.0T发动机塞进了紧凑型轿车的身体里面。与高尔夫GTI和思域Type R这种纯性能车还不一样,领克03的定位就是家用车,但是性能更强,豪华营造更好,空间也不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错位优势。如果依旧是燃油车时代,这样的车型无疑会非常受欢迎。
但混动时代已经来了呀,比亚迪一款10万级的秦PLUS DM-i,只卖11.38万(2021年),完成0-100km/h加速的时间是7.9秒,亏电油耗做到了3.8L/100km(2021年)。关键在电驱动为主的架构下,加速还是绝对的平顺、快捷,体验感也超过大部分同级传统油车。
在这种情况下,吉利刚刚建立起来的优势,几乎是瞬间土崩瓦解,这时它只能开始痛苦地转型。
于是我们看到极氪品牌出来了,领克开始全系混动化。在几何品牌闯荡市场不利后,吉利还第一时间就推出了银河。当然了,也不光是比亚迪。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攻城拔寨,小米出来后对于新能源轿车市场的冲击,也都对吉利有非常大的影响。
过去的两三年,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努力的吉利,它在拼命转型,竭力跟上市场的步伐。但同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回馈严重不及预期的吉利,以极氪为例,仅从销量和品牌定位来看,它应该已经算一线新势力,但市值却只有47.04亿美元(7月15日数据)。原因倒也不复杂,极氪上市的时候已经过了资本给新势力大把砸钱的窗口期。
吉利的销量其实还算不错,但它几乎就没怎么吃到红利,得到的回馈其实是很少的,这对于整个体系的打击其实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