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江淮在新能源的储备上算得上老手。从2002年,江淮便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10年,江淮新能源首款纯电车iEV1上市,2014年,第二代产品iEV4入市。至钇为推出,江汽集团有着17年的电动化积累。
江汽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表示,新能源时代又给了所有人一次机会,江淮决定奋力一搏。问题是,江淮乘用车能够从泥淖之中,挣扎而出吗?
很难。
至少那时候的江淮看起来是雄心满志的。根据规划,未来5年的时间,江淮钇为将面向新能源最大规模的纯电动A级车市场,打造钇为3、钇为X3、钇为5、钇为X5四款重磅产品。
可以说,钇为承担着江淮汽车“全村人的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占有一席之地,才是钇为品牌乃至整个江淮的当务之急。
将改命的第一款车型,放在钇为 3这样一款小车上,市场对江淮的转型产生了担忧。当时疑问聚焦在,已经有十多年新能源技术的沉淀,为什么拿出来“小车”钇为3,而不是主流车型?
当时江淮给出的答案是,评判之下,钇为3更具可持续性,也更适合江淮。江淮钇为董事长、总经理夏顺礼表示,“我们构建了DI平台,找未来长远的、有最大规模的市场,我们长远地去做,就是这个想法。我们要重新定义纯电动A级车。”
不过,市场数据并未给江淮的“求生之心”有所慰藉,江淮钇为并没有重新定义纯电动A级车。数据显示,上市一年之后,钇为3的销量刚过万辆。这个销量数据实在难言“救命”。
江淮钇为3销量为什么起不来?除了新品牌的陌生,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
推新乏力、低质低价,是造成江淮乘用车失利的主要原因,但江淮并未吸取教训,这些缺点也出现在了新能源车型上。作为一款技术门槛较低的纯电动汽车,钇为3上市初期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