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大众汽车此前在安徽设立的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则计划将中国市场的纯电动汽车研发集中在一个技术中心,打造MEB全球平台的中国适配版本,同时开发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CMP平台。
而通用汽车的“本土化”如今做得更是彻底。
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方面,上汽通用逐步“偏离”通用的全球战略,转向更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本土化策略。
今年8月,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卢晓挑起上汽通用转型重担后,这家合资车企也开始迅速地进行研发策略调整。
现在,上汽通用通过泛亚技术中心和软件数字化中心的调整,已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的本土化自主掌控。
接下来,这场跨国车企从传统全球布局向“以中国为起点”的本土化转型背后的全新技术竞赛,关乎市场份额,更关乎生存,又将具备哪些看点和难点?
(1)技术研发的本土化:起点相同,战略方向不同的选择
现代、大众和上汽通用都不约而同地将技术研发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但它们的路径选择有所不同。
现代汽车通过成立现代前瞻汽车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试图通过“全本土化”研发,开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电动化等前瞻技术。
现代的战略强调“以中国为全球技术创新的起点”,通过适应中国市场需求,再将成果推广至全球。这一策略不仅展示了现代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其全球研发战略中的“自下而上”逻辑。
相比之下,大众汽车的做法更侧重“整合全球资源的本土适配”。
通过设立安徽的大众汽车技术中心(VCTC),大众不仅希望开发符合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平台,还将其视为全球研发体系的一部分。VCTC的建立让大众能够利用全球资源,同时针对中国市场做出快速调整。
由此可见,这种“全球平台本土化”策略与现代的“前瞻创新本土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大众的优势在于其成熟的全球布局,但其本土适配能力面临挑战,特别是在中国市场迅速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与本土市场节奏同步仍是大众的关键难题。
事实上,无论是大众还是现代,它们都意识到,过去依赖全球研发成果投放中国市场的模式,已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差异。
于是,上汽通用则希望能以一种“内外兼修”的方式推动其技术转型。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上汽通用通过泛亚技术中心和软件数字化中心的调整,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研发的本土化自主掌控。
与现代和大众相比,上汽通用的研发重点不仅是满足本土市场需求,还希望通过技术创新,重新赢得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例如就有消息传出,上汽通用别克品牌开发的旗舰车型NDLB决定调整产品方案,从原本的纯电车型变为纯电+增程的动力组合,并舍弃通用汽车的VIP架构,转而使用上汽自研的CLEA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