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所有车企都跟华为合作了,华为也尽心尽力的给每家车企免费加持营销升级。这时候,同样跟华为共享了灵魂的你,还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那华为能跟你说的,也只是,多喝热水。
非要说有例外的话,逻辑上来说应该就是赛力斯。不管两家的合作背景是什么,里子是什么,面子又是什么,这都是成功帮助华为在汽车智能领域打开了局面的一家。问界的成功,给产业传递了三个信息,
第一是汽车智能化是确定的产业方向,是不需要补贴的市场选择。
第二是智能化是传统于未来的分水岭,谁不做智能化谁就很难有明天。
第三是在国内市场,你做智能化当然有很多路径可以选择,也有很多合作伙伴可以选择,但是跟华为合作,是药效最快的解决智能化进化的良药。
早在一年多前,我就写过一篇小文,叫做《红旗应该立刻把灵魂交给华为》,说的就是这个事儿。对于一些体制机制上很难通过自研实现智能化的企业,在国内市场,尽早的不犹豫的选择华为,是明智的。
作为一杆大旗,华为在赛力斯这个项目上应该是有长期主义的。这对华为的长期利益也有利。
而其他的合作伙伴嘛,华为则更像是一张进军智能化决赛的门票,而不是一张黄灿灿的开了光的保命符。
当然,这篇东西不是在给引望打广告。不管你走的是哪条路,在这一轮的惨烈的市场环境中最后活下来了,并且还保有了主流车企应有的份额,那说明你的智能化能力是有竞争力的。用华为的也好,全栈自研也罢,亦或是用了其他供应商产品,甚或是你在人工智能大潮中弯道超车成了时代弄潮儿,总之,高水平的智能化,是车企通向未来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当然,说到人工智能可能对所有产业进行刷新的话题,这当然是现实的,并正在加速成为可预期的内容,力度和对产业逻辑的改变势必也远大于上一轮的互联网浪潮。
不过他现在的状态,就像李想在去年年底做的几场直播一样,对企业而言,无视人工智能,肯定要吃大亏;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肯定是必要的,但是具体在产业端、市场端和用户端,具体的落地路径和场景,暂时还是模糊的。
或许在这个新内容逐渐清晰之后,智能驾驶会从一个产业的主要命题,变成一个更大的产业命题中的小命题;而如谷歌那样的智能大供应商的逻辑还是否在人工智能时代成立,也确实不好说。
那个时候,华为会选择怎样的身段,如今自然也无从判断。车企是否会因此而摆脱自身智能化之路多艰的窘境,也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个逻辑并不会改变,就是不管是智能化、还是能源形式,在产业变革终局确立的时候,都是新产业的底层竞争力。但是,即便是现在,对于多数车企来说,这个命题的意义是一个时间窗,在趋势面前你不能落伍,如果动作太犹豫,当然神仙难救。
但是,它并不构成你的唯一核心竞争力。在智能时代,取胜的企业,都是基于时代的演进,进化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苹果的设计和生态优势,比如小米的价格优势,比如华为在摄像头领域发起的史诗级的产业大战。
这些当然都基于智能化,但并不终于获得基本的智能能力。整车企业要在产业升级中,真正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核心仍然在自己,而不在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