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后,纳米AI搜索安卓端下载量突破1300万,春节期间新增用户超2000万,APP在应用商店的排名大幅上升,用户活跃度显著提高。根据七麦数据,纳米AI搜索App从1月26日起进入苹果免费总榜前十名,最高时,该App在苹果免费总榜、免费应用榜、免费效率榜均位列第二。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周鸿祎的送车直播无疑是一场流量狂欢。这场送车直播在短期内确实给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话题热度,但从长期品牌价值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周鸿祎的“送车秀”,虽然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关注,让360和小鹏汽车都获得了极高的曝光度,但这种曝光更多地是基于送车这一娱乐化的行为,而非品牌本身的核心价值。
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在关注这场送车活动的过程中,对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当送车活动的热度逐渐消退,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也可能随之淡化,品牌长期积累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巩固和提升。
此外,送车活动引发的流量狂欢,很可能会让其他企业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只要通过制造类似的噱头和话题,就能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就在今天上午,小鹏汽车在微博发文称:“小鹏汽车在春节后的第一周,全系订单量同比翻了7.6倍,打破了2月常年低谷的行业惯例。”那么,这一成绩究竟是消费者对其产品价值的肯定,还是营销噱头起了作用呢?
技术沦为“背景板”
在周鸿祎送车事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讨论被娱乐化消解,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沦为了送车活动的“背景板”。
小鹏汽车的MONA M03在智能驾驶和超高续航等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车辆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也是小鹏汽车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送车活动期间,这些技术的讨论被送车的娱乐化氛围所掩盖。在社交媒体和各大平台上,关于送车活动的规则、中奖者的讨论铺天盖地,而对于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如何提升驾驶安全性、如何实现更高的续航等技术问题的讨论却寥寥无几。
从热搜词条的情况也能明显看出这一现象,“挂电话”反倒成了网友们最为关注并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在送车活动的影响下,消费者的关注点直接被带“跑偏”,而汽车本身的性能和配置反倒无人问津。
汽车行业正处于技术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不断涌现,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方向迈进。然而,送车事件中技术讨论被娱乐化消解的现象,可能会让车企和消费者都忽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要是车企一门心思只想着搞些花里胡哨的噱头,就为了短时间内吸引眼球,把大把的资源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那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将受到严重阻碍。而对消费者来说,过度关注这种娱乐化的活动,买车的时候也很难理性地做出决策。
破窗效应?
在汽车行业发展历程中,一直遵循着一套既定的规则与秩序,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市场推广,各个环节都有着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行业的专业性与权威性。而周鸿祎这个“外行”跨界送车的行为,如同打破了一扇窗户,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将会是对行业专业性的严重消解。
科技大佬凭借自身在互联网等领域积累的巨大影响力和资源,强势介入汽车行业的营销环节。周鸿祎直播送车,将汽车这一原本需要深度技术解读和专业评测的产品,变成了吸引流量的“抽奖道具”。
以往,汽车的安全评测、性能测试等环节,是消费者了解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重要依据,也是行业建立权威和公信力的关键。但如今,在送车活动的冲击下,这些重要的评测环节被边缘化,消费者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如何参与抽奖获得汽车上,而不是汽车本身的技术和品质。
这种模仿效应一旦形成,就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荒诞的场景。如果送车行为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而被广泛模仿,那么未来或许会出现“雷军送房”“李想送股”等看似荒谬却又并非完全不可能的场景。
想象一下,雷军为了推广小米汽车的最新款车型,宣布送房活动,只需参与简单的线上互动,就有机会赢得一线城市的豪华房产;李想为了提升理想汽车的市场份额,宣称购买其新款车型的用户,都将有机会获得公司的股票,以此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