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Z9系列并没有取得预期内的成绩,上市已经有几个月的Z9系列,1月份累计完成了1585台销量。
其中,Z9 GT插混版的销量1039台,占据绝对大头,其次是Z9插混版的466台,Z9 GT以及Z9的纯电版车型累计销量80台。
从销量来看,这样的成绩并不算成功。
在一台车销量不及预期的时候,本质上说明定价高于价值,用户花费高预算买到的产品产生了落差感,这势必会影响销量。
一般来说,遇到这种情况就是企业在调研的时候过于自信,低估了市场竞争对手,也错误预判了市场的消费能力以及用户对产品的认可度,同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及品牌价值。
所以,应对销量不及预期的策略比较粗暴,就是降价,降到一个市场能够接受的区间,让销售价格和产品价值对等,再通过营销逐步转化用户群体。
本地经销商负责人表示,腾势Z9的转化的确非常难,大部分用户都认为其定价偏高。
因为腾势D9的火热,带动了腾势销售渠道的发展,以郑州为例,东南西北中五个地段布局了11家门店,包括体验店在内,销售网络其实已经非常健全。
既然提供了比较不错的看车便利性,那么用户热情不高的原因,就必须要重新筛选,腾势Z9系列身上,存在两个核心的问题,必须要从根本解决,才能够和用户高度匹配。
一个是,定价太高,落地35万+的预算一定会筛选掉大量的用户群体,并且把自己摆在一个BBA的核心竞争位置上。
截止到目前,腾势只有一台凭借大、无直接竞争对手的D9获得了成功,但D9的用户群体核心是B端市场,个人用户市场对D9的热情度没有那么高。
N7、N8的相继失败,其实意味着腾势品牌在个人用户市场的价值度、认可度不够高。除了商务用车需求,比如说租赁、公司之外,个人群体对腾势的认可度,需要建立。
Z9系列的定价并没有想要放的太低,但其轿车、GT产品的设计恰恰意味着只能覆盖个人用户群体,既需要打通私家车用户群体,承担品牌转型的重要任务,价格又太高。
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轿车市场,用户群体的消费相当谨慎,我至今为止没有看到一台非常成功的车型。
小米SU7、ZEEKR 001、Model 3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价格优势,基本上都放在了25万级区间,这符合正态分布,是定向选择之后的结果,超过这个价格区间,用户会选择SUV、油车,而不是新能源车。
另一个,Z9系列的产品力表现没得说,双冰箱、三电机、大电池包、多激光雷达,包括用料、底盘、性能都极其强势。
我们不止一次拍视频夸过这台车,但也必须要说明白的是。
这些产品点,是不是和用户需求高度匹配了,产生强烈冗余的配置,并不能继续吸引消费者,比如说双冰箱,的确成本高、体验感更强,但到底有多少用户会在真正意义上为双冰箱带来的高成本,花更多钱去买单。
这样的冗余配置还有很多,可以理解腾势想给的更多,但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更高的售价,并没有从根本关心用户到底是否需要。
但在叠加大量配置之后,成本进入到了一个大量用户都不可接受的区间。
30万以上用户更加在意的是在开放市场中的品牌价值感,而不是单纯的产品配置,遵循市场合理发展需求,也遵循用户的购买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车型。
简单来说,腾势Z9系列高估自己的实力了,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小众的市场中,销量自然就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