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小米 SU7 Ultra 上市,国内的性能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 小时破万的大定数量似乎推翻了赛道=小众的认知,甚至消费降级好像也没大家说的那么强烈了?
在这里讨论 SU7 Ultra 与莲花 Emeya 之间谁更运动极致、应该选哪款车,恐怕会陷入无休止的拉扯;但不得不承认,SU7 Ultra 让大家看到了中国性能车市场的庞大潜力,也让更多人放下了对纯电超跑的刻板偏见。
预期说这是新势力对传统纯电超跑品牌的冲击,不如说是新的机遇,让更多人看到性能车的机遇,问题是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提到这让我想到了之前与几位莲花车主的闲聊,其中既有满怀品牌情怀的「死忠粉」,也有被纯电跑车吸引的技术尝鲜者,他们提到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买车时都指向了同一个场景:试驾,「试驾时那种贴地的感受,会明显感觉不一样。」
但是,怎么让更多潜在消费者从看到莲花转化到走向试驾呢?这可能是现阶段莲花急需解决的问题。
重塑「莲花」,还需要几步?
「是我们的,就一定要拿回来!」2025 年刚开年,莲花集团首席执行官冯擎峰就发了这样一条微博,路特斯正式更名为莲花跑车。
经过长达 5 年的商标争夺战,这个带着历史和荣誉的名字终于拿回来了。但是对于莲花跑车来说,现阶段需要的不仅是「莲花」这个名字背后世界三大跑车品牌(法拉利、保时捷、莲花跑车)和多次赛事冠军的荣誉,而是怎么在 2025 年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讲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故事,以及在讲述品牌故事的同时让产品脚踏实地。
比如,当七十多年前莲花在 F1 赛场大杀四方的轻量化、空气动力学和底盘调校三件法宝遇到 2.6 吨重的纯电动车身,怎么能凸显三大法宝的价值?当电动马力变得「廉价」时,如何让消费者明白影响赛道体验的不只有零百加速,还有更影响普通人过弯是否舒服的横向 G 值?
又比如,当莲花打出性能+智能的两张牌时,能够彰显莲花智能化实力的不仅仅有高阶 NOA 的表现和座舱交互的体验。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莲花的智驾方案对外界品牌的业务高达 58%、适配全球 61 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头部 tier1 在灯光交互、线控系统的前沿技术,是与莲花联合研发推进。这些我们很少关注的幕后故事更能在赛道之外延续当年莲花工程对技术极致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