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众多车企也都在暗中筹备智驾发布会,准备在这场竞赛中一展身手。在这之中,外资品牌里特斯拉带来了最大的惊喜。其备受瞩目的FSD(Full Self - Driving)功能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直接向国产智驾方案发起挑战,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态势。
这次,合资车企们不再局限于高速 NOA,而是直接凭借全场景NOA冲击智驾第一梯队。3月1日,东风日产举办技术发布会,与行业头部的Momenta深度合作;3月6日上市的广汽丰田铂智3X,也搭载了Momenta的高阶智驾系统。东风日产的新能源车型N7更是全球首发,配备Momenta最新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方案。
如今的智驾市场,发展速度堪称惊人。两年前,高速NOA还被视作前沿科技,如今城区NOA都逐渐普及,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功能才是“香饽饽”,没有端到端大模型,车企都不好意思开发布会。而且,智驾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价格也在持续降低。最初,BBA仅在S级、7系等旗舰车型上提供智驾选装;新势力出现后,50万级高端车型开始配备智驾功能;随着国产芯片和激光雷达等硬件成本下降,智驾逐渐下沉到30万级甚至20万级车型。城区NOA距离10万元也不远了,Momenta CEO曹旭东做过预测,城区NOA硬件BOM成本到2025年底至2026年初能降至5000元。
全民智驾,关键看两点,速度和成本,既要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智驾技术迭代,还要在成本控制上赶得上智驾降价的幅度,能快速上量的低成本方案是刚需。
技术路线方面,行业基本形成了共识,一段式端到端是趋势,和传统以规则驱动的分模块架构相比,一段式端到端有更强的纠错能力、更高的计算效率、更强的泛化能力,以及更少的训练成本。以Momenta采用了“长短期记忆”结合模式的一段式端到端为例,训练成本能缩小10到100倍,在将降本增效视作铁律的汽车行业,这样的降本效果没有车企会不动心。
目前真正实现了一段式端到端落地的企业不多,除了特斯拉之外,国内Momenta和理想汽车是代表,华为今年也将在ADS4.0中实现两段式到一段式的方案进化。
虽然主机厂都喊出了一段式端到端上车的口号,但是现实证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凭借100%全栈自研跟上节奏,直接与成熟的第三方智驾供应商方案合作是最优解,比如在Momenta助力下成功上车一段式端到端的智己。
数据来源:佐思汽研
而且,即便像小鹏、理想这些已经拥有核心自研能力的车企,出于成本考虑也会“两条腿走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人都在喊全栈自研,但是第三方研究机构佐思汽研发布产研报告却显示,2024年城市NOA市场超99%的份额,是由五家第三方智驾供应商合计贡献的,其中占比最高的是60.1%的Momenta,排名第二的是占比29.8%的华为Hi模式。
合资破局,选对伙伴很重要
在本土第三方智驾供应商的助力下,越来越多主机厂得以补上智能化的短板,跟上全民智驾的节奏,去年以来这一趋势在合资品牌中尤为明显。
从被质疑智能化掉队,到奋力追赶第一梯队,合资品牌开始积极拥抱本土智驾供应商,甚至希望借由行业TOP级的供应商口碑和影响力为自己背书。以Momenta为例,定点客户涵盖了全球销量前十的主机厂中近7成,其中除了智己、仰望、腾势、广汽、一汽这些自主品牌,也开始出现奔驰、东风日产、广汽丰田的身影。
合资品牌积极拥抱本土智驾供应商,就是希望在速度和成本两个维度都获得最优解,对于价格内卷的中国市场来说,把握住这两点也就是把握住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比如东风日产这次选择在N7上搭载Momenta视觉方案,不依赖激光雷达就能实现高速领航NOA、城市记忆领航NOA以及全场景智能泊车的高阶智驾能力,也是目前首个基于OrinN和视觉感知软硬件平台就实现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应用的智驾方案,放在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依赖堆料,而是靠强大的一段式端到端的算法能力,拉高智驾性能和体验的上限。消费者好用、敢用、爱用,才是真正的“高阶”。
和自主品牌不同,合资车企想在智驾方面突破,遇到的阻力会更大。虽然外方在智能驾驶甚至自动驾驶方面也有多年的技术积淀,可是这些方案不能直接搬到中国市场,就像特斯拉FSD,在美国确实算得上遥遥领先,可是落地中国阻力极大,马斯克透露由于数据敏感性问题,他们的智驾团队只能看着国内道路视频来训练大模型。
合资品牌遇到的另一个阻力来自规模效应,现阶段合资的智能电动车销量规模还很小,在国内新能源榜单上跻身前十的都没有,短时间内难以形成销量规模,意味着无法摊薄研发成本,而智驾研发又是最烧钱的,算力算法都是钱堆出来的。
就算合资品牌卧薪尝胆,不惜一切代价砸钱、砸人、砸时间去自研智驾方案,顶着高昂的单车成本投向市场,产品的竞争力也大打折扣。
通过与中国头部智驾企业深度绑定,则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未来。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成熟高阶智驾方案上车,满足中国消费者对车辆智能化的需求,还可以保持高频率的软件OTA,不断提升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