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说,如今悬挂的技术选择和产品类型千千万,为什么云辇-Z所行之路还算是无人区?答案很简单,因为高度集成化的悬浮电机要取代的是,已经发展了117年的传统液压减震器。或者再纯粹一点说,云辇-Z这套全球首个智能悬浮车身控制系统最内核之处,就是用看不见的电磁力,来取代已经在避震桶里流淌百年的油液。
数十年间,汽车工程师们一直与响应速度慢、调节范围有限的液压避震做斗争,期间也诞生了不少能够消弭物理特性缺憾的技术。但是,物理特性的调节终有其阈值,一旦超出调整范围,主动悬架就会变为“被动”,被颠簸反向“操控”。王传福在仰望U7发布会上也提及,行业最优秀的车身控制方案,上百毫秒才能完成一次调整,但车辆已经开出1米。
而云辇-Z底盘的全链路执行时间为5毫秒,其中还包含探测、感知、计算再到处理全过程。其次,云辇-Z底盘的调整精度达到了毫米级,悬架电机垂直工作时的功率是50kW(这个功率与比亚迪海鸥的整车动力输出相当)。这也意味着,云辇-Z系统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实现更快、更精准的主动调整能力。
放眼人类对于电磁运用最为成功的场景,之前只有两个:航母的电磁弹射和磁悬浮轨道列车。它们所拥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两者的直线电机的运用避免了传统机械传动中的摩擦损耗,在极大程度提高效能的同时,可以通过先进的反馈控制系统进行机械结构无法达成的精密控制能力。
此前并非无人尝试将这套黑科技放在汽车上,譬如音响领域的龙头BOSE,就曾尝试过用音响中的磁铁和音圈电机技术,将磁悬浮用在汽车减震器之上。但庞大的体积和极其高昂的成本,最终让这项技术尘封21年。而在BOSE之外,居然没有一家汽车企业在电磁悬挂技术上拿出成熟的解决方案,足以见这条技术路线之艰险。
那为什么比亚迪要对这个领域进行从基础领域研究到量产论证的全链路技术探索?原因就在于,新能源技术和传统燃油车技术彻底割席的最后一战,就在于电控底盘上。
我们可以把整个燃油车时代,视作为用机械结构将整辆车“系统化”。汽车的动力分配难以实现完全独立解藕,通常需要差速器和传动轴来分配轮端扭矩。因此,即便有充足的动力储备,在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准度上仍存在不足。而这些年各家新能源车企的研发方向,都是将车辆的动力域、控制域进行解耦,而所谓的解耦,并不是说各个子系统间的各自为战,反而是能够让汽车的各个部分,都能够以最直接的链接和最快的反应速度,执行“大脑”所发出的指令。并且根据所处的行驶状况,每个部分单独进行精准调节,最终保证车辆最大限度的稳定控制。
仰望U7所搭载的易四方技术,就已经可以做到实时控制各个轮端扭矩,稳定车身姿态的功能,让动力输出的精准度和反应速度完成了从“油”向“电”的革命性提升。但如果没有云辇-Z的加持,整个车身控制体系还依然处于一个平面上足够优秀的水准。而在这场仰望U7的发布会上,已经用各种视频演示了有无Z轴(垂直轴向)的精密控制,同一辆车在面对相同的极限场景,依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体验。
而云辇-Z的加身,则彻底补齐了在全维度、全方向精密控制的细节。在融合整车全算法控制后,仰望U7通过传感器感知信息,智算中心决策,电机执行指令,实现三向六自由度车身姿态全数字化协调控制。换句话来说,通过算法统一调动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器,让车身每一次细至丝毫的变化,都能被感知并且以最快速度做出调整。
而这套技术组合拳落地到现实,则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震撼的技术新体验。例如在高速双轮爆胎测试中,仰望U7在超过160公里/小时的时速下,无论同侧双轮还是对角双轮,在车轮失压瞬间,仰望U7的行进姿态和方向都未受明显影响;而在100公里/小时侧向追尾测试中,仰望U7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回归原有行驶轨迹,实现稳行不偏移。此外,仰望U7麋鹿测试最高时速可达95.78公里/小时,无人麋鹿测试最高时速甚至达到95.11公里/小时,刷新了比亚迪自己所创下的行业记录。
归根到底,豪华的底色在过去百年间并未改变,始终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革新升级,让消费者建立起对于品牌的认知。只不过这一次,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时代的大潮中,用精准的电驱和电控重新定义豪华驾乘体验的,是仰望U7。
仰望的心态,更加成熟了
仰望U8的诞生,让我们知道了电动化定义豪华越野的时代已然来临;而仰望U9则带着曼妙舞姿,刷新了我们对于豪华超跑的概念。反而是仰望U7,我从它身上所读出的,是一种成熟的心态。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低风阻设计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除了设计和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之外,还有整车适配的庞大工作量。而仰望U7在达成0.195这个超低风阻系数的过程中,除了在车身结构方面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外,竟然研发了一台水平对置发动机。
从头研发一台发动机的原因,在于PHEV车型本身就复杂的动力方案上。如果在发动机舱里塞一台现有的发动机,那就很难保证仰望U7这辆车能够有着我们现在看到的流畅车身线条和运动姿态,以及超低的风阻。而比亚迪专门为仰望U7开发的这款水平对置发动机采用干式油底壳设计,并对各零部件进行精细化调整,将发动机高度压缩到极致,发动机纵向高度仅有42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