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one 2022年
239条内容
众所周知,在实际使用中,增程车的续航与实际有差距,随着使用时间和行驶里程的增加,衰减还会增加。老图的一位同学也是ONE车主,他的车是2020款,行驶了6.1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为91%。从厂家的质保标准来看,在保修期内,电池性能和容量能保持在9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根据车友的反馈,部分2021款的ONE在行驶9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还有88%,3年衰减了12%。也有车主反馈,跑了6万公里,感觉没有衰减。
就以昨天为例,老图去加班,之前充电到154公里(个人习惯,不充满),来回58公里,车辆还剩97公里续航。97-26=71公里,26公里是保电里程,不能使用。也就是说,我们用实际跑的58公里+实际剩余的71公里=129公里,这算是相对实际的公里数,如果再将129公里+上保电的26公里,那么正好是155公里,这正是ONE的满电状态里程数。
根据三元锂电池的特性和使用工况,1000次充放电后仍然还有80%——85%的健康度,老图春夏秋季2天充一次电,冬天1天一充,一年下来要充电200次,1000次确实需要5年充完。所以说,5年的增程车还能开吗?答案是能的,只要你不频繁快充或在恶劣环境下使用或过度放电,都是在正常范围内的。
底盘素养变化
一说到中大型SUV的底盘,恐怕没有太多扎实出色的车型,特别悬挂调教,在没有“魔毯悬架”这类技术之前,都是“晃晃悠悠”。ONE的悬挂调教本来就偏软,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悬挂的减震器、弹簧等部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过滤路面颠簸程度也逐渐减弱。特别是过连续减速带或是缓坡时,颠簸和晃动尤为明显。
在日常行驶中,老图行驶了三年的ONE还是比较平稳的。当然,老图不下工地、也不钓鱼,基本上不走烂路,所以感受不到太多的晃动。话说回来,在过减速带和下地库时,就像是坐花轿。
在每次的保养中,老图都会与维修师傅沟通,检查一下底盘的球头、连杆和胶套之类的零件,毕竟这些都是易损件了,时间久了也会影响到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年来的其他变化
三年来,ONE陪伴着老图风风雨雨,不曾掉链子。但大家都知道,汽车是损耗品,跟三年前跟定是有变化的。比如车机系统,运行速度有些变慢,特别是刚刚启动时,会出现卡顿。建议不定期清理一下缓存文件和历史数据。再比如OTA升级,这些也饱受车主们的诟病,每次理想升级OTA时,ONE大部分时间都缺席,让车主感觉自己成了弃儿,影响使用感受。
众所周知,理想汽车的内饰用料比较讲究,Nappa真皮座椅提供了舒适的加成感受。但经过长时间使用,座椅、内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褶皱、掉色,特别是按键,居然是仿金属,贴皮的。
众所周知,在实际使用中,增程车的续航与实际有差距,随着使用时间和行驶里程的增加,衰减还会增加。老图的一位同学也是ONE车主,他的车是2020款,行驶了6.1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为91%。从厂家的质保标准来看,在保修期内,电池性能和容量能保持在90%以上属于正常范围。根据车友的反馈,部分2021款的ONE在行驶9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还有88%,3年衰减了12%。也有车主反馈,跑了6万公里,感觉没有衰减。
就以昨天为例,老图去加班,之前充电到154公里(个人习惯,不充满),来回58公里,车辆还剩97公里续航。97-26=71公里,26公里是保电里程,不能使用。也就是说,我们用实际跑的58公里+实际剩余的71公里=129公里,这算是相对实际的公里数,如果再将129公里+上保电的26公里,那么正好是155公里,这正是ONE的满电状态里程数。
根据三元锂电池的特性和使用工况,1000次充放电后仍然还有80%——85%的健康度,老图春夏秋季2天充一次电,冬天1天一充,一年下来要充电200次,1000次确实需要5年充完。所以说,5年的增程车还能开吗?答案是能的,只要你不频繁快充或在恶劣环境下使用或过度放电,都是在正常范围内的。
一说到中大型SUV的底盘,恐怕没有太多扎实出色的车型,特别悬挂调教,在没有“魔毯悬架”这类技术之前,都是“晃晃悠悠”。ONE的悬挂调教本来就偏软,在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悬挂的减震器、弹簧等部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过滤路面颠簸程度也逐渐减弱。特别是过连续减速带或是缓坡时,颠簸和晃动尤为明显。
新势力初期,在普遍不被看好的环境下,理想是唯一一家只做增程的车企,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电池成本高企的过渡阶段,增程式方案既能享受新能源政策红利,又可规避纯电车型的续航短板。然而,随着技术演进和市场环境变化,增程式务实的窗口正在收窄。
首先是政策导向的转变,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开始对插电混动车型上牌进行限制,纯电路线逐渐成为政策鼓励的主要方向。
其次在于储能技术的发展,900V高压平台、5C超充技术的突破,充电几分钟续航几百公里正在成为可能。而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正在量产,也正在有效缓解续航焦虑。
最后则是市场结构的质变,特高压充电网络建设速度超出预期,快充桩和超充桩这些基础设施的铺设,也让车桩比进一步下降,消费者对纯电车型接受度也进一步上升。
这些变量,共同集成了理想纯电转型的底层逻辑。
理想做好准备了吗?
理想汽车的纯电化转型并非仓促之举,其技术储备一直都和头部新势力一样,具备全栈的体系化特征,而且在关键目标上并不“虚胖”。
电子电气架构方面,自主研发的XCU中央域控制器实现算力集中。
动力系统方面,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5C超充电池配合自研碳化硅电驱系统,达成充电12分钟补能500公里。
新势力初期,在普遍不被看好的环境下,理想是唯一一家只做增程的车企,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电池成本高企的过渡阶段,增程式方案既能享受新能源政策红利,又可规避纯电车型的续航短板。然而,随着技术演进和市场环境变化,增程式务实的窗口正在收窄。
首先是政策导向的转变,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开始对插电混动车型上牌进行限制,纯电路线逐渐成为政策鼓励的主要方向。
其次在于储能技术的发展,900V高压平台、5C超充技术的突破,充电几分钟续航几百公里正在成为可能。而以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正在量产,也正在有效缓解续航焦虑。
最后则是市场结构的质变,特高压充电网络建设速度超出预期,快充桩和超充桩这些基础设施的铺设,也让车桩比进一步下降,消费者对纯电车型接受度也进一步上升。
这些变量,共同集成了理想纯电转型的底层逻辑。
理想做好准备了吗?
理想汽车的纯电化转型并非仓促之举,其技术储备一直都和头部新势力一样,具备全栈的体系化特征,而且在关键目标上并不“虚胖”。
电子电气架构方面,自主研发的XCU中央域控制器实现算力集中。
动力系统方面,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5C超充电池配合自研碳化硅电驱系统,达成充电12分钟补能500公里。
智能驾驶领域,搭载双英伟达Orin芯片的AD Max 3.0系统,已实现城市NOA功能的量产落地。
而在产品矩阵规划方面,理想从来都刀法精准且有长期主义的眼光。MEGA车型切入60万元级豪华MPV市场,后续规划中的三款纯电SUV则将覆盖30-50万元主流区间。“高举高打”的产品策略,延续了理想的品牌调性。
理想能否就此高枕无忧?
在纯电赛道的转换中,理想面临的难度其实并不小。
首先是品牌认知重塑,做了这么多年的增程,从“无里程焦虑”到“纯电专家”的形象转变需要市场教育成本。
其次是补能体系建设,虽然规划2025年前建成3000个超充站,但相较同为头部的特斯拉超充和蔚来的充换电站规模仍有显著差距。
再者是成本控制压力,纯电不同于增程的现在的完备体系,800V高压平台带来的供应链重构同样很需要规模和现金去支撑。
而更为关键的底层逻辑在于场景的转换,当超长的纯电续航里程突破里程焦虑的临界点,“智能化”成为竞争赛道,全域自研能力、生态构建速度和用户运营深度的多维竞争,因此带来的商业模式的转化,也是理想要面临的大考。
现在再来看端到端,包括华为现在的GOD大网、理想的E2E+VLM,还有多家智能驾驶方案公司,其实还是在分段式端到端的范畴里,所谓分段式,其实就是给模块化换了一个新名字,不过,仅仅是把感知和规控放在一起,现在也有相当接近L3的脱手效果了,现在国内比较主流的智驾方案,是配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和纯视觉路线。先拿华为的ADS 3.2来说,迭代后把独立的BEV放到了GOD网络,而这个大网本质就是一个有学习训练机制的感知网络单元,之所以被叫大网概念,核心是负责预决策规划的PDP网络,也被囊括在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华为的GOD大网逻辑,就是奔着一段式端到端架构尝试的,理想汽车在去年年末更新OTA7.0之后,VLM视觉语言模型的写入,让整个架构学会了自己推测,能自主给出多条博弈方案,这套技术的迭代方向,明显就是朝着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发展的,简单说,就是感知架构获取信息后,直接就能给出决策,从技术到效果来划分,明显也是one model的终极形态。
至于纯视觉方案,特斯拉的CNN积卷神经网络,大体架构也正是感知和预决策融合的体系,不同的是多了occ占用网络,简单理解,就是把世界环境分成无数个单元格,根据摄像头扫描到的障碍物形态,给到相应的坐标,整个架构再经过学习训练后会对障碍物的运动轨迹做分析和预判,所以本质上来讲,视觉方案的底层技术架构,离不开云端算力,在切换到Grok 3之后,FSD的整套学习效率会比之前翻倍,这也是其不用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车端芯片,也有时用时新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在过去一年的技术总结之下,今年主机厂在智驾技术上,共识都是以transformer+BEV,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把新一轮的技术角逐,会放在自研智驾芯片平台上,一方面肯定也是出于控制成本考虑,但自研芯片的难题不在堆算力上,而是光刻机和制程工艺,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芯片制定不同的跨域协同功能,接下来,打通智驾的算法底盘,会越来越多,48V高宽带线控技术,也会是今年的主流技术赛道,这一点,后续我们还会展开详细技术解读,但总的来说,分段式端到端,在2025年还不会消失,它会多模态的方式在今年演变,但传统的模块化,早就留在2024了。
费油的增程器和顿挫的插混,今年会彻底淘汰
在串并联插混架构里,本就包括了串联增程模式,但单独把增程拿出来,却是另一类效果。关于增程,其实在2024年,就差不多已经摆脱了技术落后的帽子,市场大量买单的原因,无非就是比插混更像电的体验,比纯电更长的续航。但,问题也出在增程器上,粗略计算,光是在2024年量产的增程器,就有5台以上,真正解决了增程器抖动、爆震、油耗高的,不超过2台。
增程器费油的原因,之前我们也曾分析过,从增程器的演变来看,初期都是拿内燃机直接改造,由于没有直驱工况,早期的方案甚至是直接砍掉一个缸,扩大转速区间来获得峰值扭矩,效果便是NVH较差,耐久性不高,油电转换能力偏低,问题出在了哪?答案就在缸体设计本身上,让增程器协同电机做高效发电,完全就可以放弃低扭的存在,所以在结构设计上,增程器的终极形态,就是窄长型,活塞靠惯性在细长的燃烧室做更久的功,自吸或配涡轮,都能更好的找到开闭节气门的极限条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压缩比。所以翻开有关增程器的数据,但凡是缸径形成比较低的,基本上和高油耗都能直接挂上关系,而且,还只能加高标号的汽油。
高标号汽油,意味着更高的辛烷值,这就是追求一次点燃效果的方案之一,但从技术角度来说,加高标号汽油的增程器,不能算是有技术先进性,因为在做成窄长缸体后,还需要优化滚流,让油气混合物均匀在细长燃烧室压燃,有些主机厂的方案,是利用鱼肚型,增加可燃面积,有些是通过加大高能点火能量,有些是围绕打碎燃油颗粒的高压喷嘴来做,所以解决的方案有很多,完全可以摆脱对高辛烷值汽油的依赖,所以2025年的判断,增程器较大的技术不会太多,有也会是体现在细节优化上,比如更高效的电子机油泵,NVH更低的整套静音系统,总之,费油和依赖95号汽油的增程器,在今年完全算落后的技术。
增程器费油的原因,之前我们也曾分析过,从增程器的演变来看,初期都是拿内燃机直接改造,由于没有直驱工况,早期的方案甚至是直接砍掉一个缸,扩大转速区间来获得峰值扭矩,效果便是NVH较差,耐久性不高,油电转换能力偏低,问题出在了哪?答案就在缸体设计本身上,让增程器协同电机做高效发电,完全就可以放弃低扭的存在,所以在结构设计上,增程器的终极形态,就是窄长型,活塞靠惯性在细长的燃烧室做更久的功,自吸或配涡轮,都能更好的找到开闭节气门的极限条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压缩比。所以翻开有关增程器的数据,但凡是缸径形成比较低的,基本上和高油耗都能直接挂上关系,而且,还只能加高标号的汽油。
高标号汽油,意味着更高的辛烷值,这就是追求一次点燃效果的方案之一,但从技术角度来说,加高标号汽油的增程器,不能算是有技术先进性,因为在做成窄长缸体后,还需要优化滚流,让油气混合物均匀在细长燃烧室压燃,有些主机厂的方案,是利用鱼肚型,增加可燃面积,有些是通过加大高能点火能量,有些是围绕打碎燃油颗粒的高压喷嘴来做,所以解决的方案有很多,完全可以摆脱对高辛烷值汽油的依赖,所以2025年的判断,增程器较大的技术不会太多,有也会是体现在细节优化上,比如更高效的电子机油泵,NVH更低的整套静音系统,总之,费油和依赖95号汽油的增程器,在今年完全算落后的技术。
截至目前,理想汽车已经拥有四支AI团队,分别负责智能驾驶、智能空间(座舱)、智能工业和智能商业智能驾驶技术。其中,在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上,理想汽车已经完成了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跨越,跃居全球第一梯队;在智能空间的体验上,理想汽车已经位居行业第一。它不仅有交互能力最强、由强推理大模型赋能的车载AI,还拿下了中国首个“AI智能座舱能力A级认证”;此外,理想还有最卷的OTA。据了解,2024年全年,理想汽车共推送升级19次,平均每月升级28项功能,不断刷新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次,理想汽车的成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功不可没。在品牌创立之初,理想就敏锐地捕捉到家庭用户这一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理想了解到家庭用户对于车辆空间、舒适性和功能性有着独特的需求。
于是,理想汽车的产品设计围绕家庭出行场景展开,首创了“2+2+2”六座SUV布局、大连屏多维交互、以及“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全新一代产品定义,更是首次将空气悬架等百万级豪车配置平权到30万元价格区间,不仅助力理想L系列、理想ONE在各自细分市场成为爆款产品,更在市场上掀起了模仿风潮。
另外,年销50万辆的成绩,也离不开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众所周知,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极其复杂,涉及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等众多环节,理想汽车从规划、计划、执行、结果四个步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闭环手段进行运营,与供应商紧密协作,实现了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其中,在零部件供应方面,理想汽车与全球优质供应商合作,确保零部件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并且,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对零部件的生产、运输和库存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精准预测,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供应效率;在物流环节,理想汽车发挥自身优势,优化物流网络布局,与专业的物流企业合作,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备,确保车辆能够及时、准确地交付到用户手中。
正是这种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不仅保障了理想汽车的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的交付速度,增强了用户的购买体验,帮助理想汽车做到“上市即上量”。
除此之外,理想汽车的销售与服务网络,架起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桥梁,也是推动销量增长的关键因素。截至2024年11月30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475家零售中心,覆盖141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451家,覆盖223个城市。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车在各个城市的门店有独立经营意识。也就是说,每个门店都是一个小的经营体,在中央的统一管理下,各个门店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差异化经营。比如,在城市中心店以销售理想L9、MEGA等旗舰车型为主,在年轻家庭用户高频光顾的商场店主要展位更多的向新车型理想L6倾斜,从而达到更精准的用户触达,并且,理想还通过用户社区、车主活动等方式,增强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提升用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总而言之,理想汽车年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是技术创新、产品定位、供应链管理、以及销售与服务网络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结果。这一成就,不仅属于理想汽车自身,更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的结晶。
关于理想“年销量破50万”的重要启示
任何一个品牌的突破,都并非一日之功。“2024年理想汽车年销量突破50万辆”这件事,其实可以带给行业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理想汽车年销量超过50万辆,这意味着大量燃油车被新能源汽车替代,有助于能源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提升公众的认知与接受度,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为行业发展拓宽空间。而在竞争压力进一步扩大的当下,实力较弱的企业可能被淘汰,行业将进一步洗牌,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升行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率。
对于整体汽车行业而言,理想作为首个年销量突破50万辆的新势力车企,它的成功,首先验证了“增程式电动+豪华智能化”的差异化商业模式与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其次,理想深耕增程式电动技术,成功解决了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问题,证明了这一技术路线的市场空间,让行业重新审视混动技术路线,促使更多车企加大混动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迭代。而在智能驾驶领域,理想从自适应巡航到端到端智驾系统等的创新,同样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促使其他车企跟进,加快了行业智能化步伐,推动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再者,其直营模式和完善售后体系,也为行业提供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销售服务范例;还有,精细化管理供应链,控制零部件成本,提升生产效率。这种模式为产业供应链优化提供了范例,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