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守不住”?奥博穆说10%的市占率也是可以接受的。今年前三季度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1593万辆,同比增1.5%;预期全年在华利润16亿欧元。看上去似乎还不错,但考虑大众一年就对安徽投了231亿元,支票得往中国那边塞。
这些投资的代价,对南北大众业务盘子小调整(比如关闭安亭第一工厂、大众中国裁百人左右),对欧洲本土可是屠杀式裁员(关掉三个厂,工会说裁员“数万”,有点夸大了,估计在1.2万人左右),不装了。
纯进口行情一泄千里
纯进口品牌的扛把子就是保时捷。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华交付4.33万辆,同比降29%。与此同时,北美跌了5%,欧洲和德国本土交付都涨了。2023年,北美就从中国抢走了保时捷最大区域市场头衔。
保时捷解释销量下滑主要是“市场紧张及保时捷注重价值导向的销售策略”。翻译一下就是选择“降量保价”。实际上,前一阵从深圳某经销商以35.8万元销售Macan(当然必须选配)来看,价也没保住。保时捷CFO梅施克表示,2025年要裁经销商。这大约是挽尊。因为有不少经销商今年春天闹过之后,已经表示心灰意冷要退网。
保时捷还算好的。超豪七姐妹(宾利、劳斯莱斯、法拉利、兰博坚尼、阿斯顿马丁、玛莎拉蒂、迈凯伦)今年1-9月,跌幅最少的也是44%,只有宾利销量上千。
今年1-9月进口车规模53万辆,同比降4%。进口车规模虽然从2017年的124万辆一路滑落至今,进口车从未有像样的反弹,但超豪的跌幅还是远超大盘。
从今年到2026年,二三线豪华品牌,要陆续退出中国,名字就不点了。之所以是豪华先撤,主要是量太小,维持一个管理和销售团队不划算。其中已经国产化的二三线豪华品牌,受伤更甚,从财务角度早就该撤了,只是董事会还没批。
最搞的是雷诺,还想第三度杀进来。以前进口车好的时候都没能在华站住脚,现在还在往里冲,就很难评。
产业链掌控力决定战线
无论合资、进口豪车,还是超豪,好日子都在2021年的某个时候戛然而止,只是他们当时没有察觉(或者有怀疑不便宣之于口)。
同一时间点,也是新能源崛起的“零点时刻”。以前当然也有新能源,但从这一刻起,国内新能源一个或者几个品牌,拿到了10万左右和10万-20万元产品的定价权。没错,合资和进口,都输在走量的A级车上(包括A-和A+)。多米诺骨牌一路推下来,连进口豪华都怯魅了(超豪一年合计1万个小众消费者,基于不同的逻辑,此处不展开)。
现在的情况已经清楚了,技术上谁都没有护城河。无论是插混的方案、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纯电的铁电池、智驾,谁都可以喊自己最好,消费者只能坐在车里面从体验出发考察,再有就是市场口碑。
真正让战线移动的是产业链。一方面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已经形成价格踩踏;另一方面新能源市场快速扩张,但分配价值的时候,上游拿走太多。这一规律,基本不受电池价格影响。
和燃油车不同,纯电电池Pack成本,占比仍超过1/3。而增程电池略低于这个比例,但如果算上增程器,则超过了这个门槛。而插混则明显低于这个门槛。事实上,插混在这一点上更接近燃油车。
但问题在于,插混同样需要电池、电机等产业链支持。很多人都不理解,日系HEV被中国市场毒打了之后,因何仍坚持用1、2度电的小镍氢电池,不用大电量锂电。
这显然不是采购问题。某日系品牌做了纯电,基本上是比亚迪换壳,价格也打到台湾地区一半,可能赔钱卖(因为要付技术授权费),但销量仍很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