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情况已经清楚了,技术上谁都没有护城河。无论是插混的方案、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纯电的铁电池、智驾,谁都可以喊自己最好,消费者只能坐在车里面从体验出发考察,再有就是市场口碑。
真正让战线移动的是产业链。一方面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已经形成价格踩踏;另一方面新能源市场快速扩张,但分配价值的时候,上游拿走太多。这一规律,基本不受电池价格影响。
和燃油车不同,纯电电池Pack成本,占比仍超过1/3。而增程电池略低于这个比例,但如果算上增程器,则超过了这个门槛。而插混则明显低于这个门槛。事实上,插混在这一点上更接近燃油车。
但问题在于,插混同样需要电池、电机等产业链支持。很多人都不理解,日系HEV被中国市场毒打了之后,因何仍坚持用1、2度电的小镍氢电池,不用大电量锂电。
这显然不是采购问题。某日系品牌做了纯电,基本上是比亚迪换壳,价格也打到台湾地区一半,可能赔钱卖(因为要付技术授权费),但销量仍很惨淡。
插混和纯电不同,很难走“急就章”路线。欧洲祖传的P2方案(高速性能相对好),在中国被打得妈都不认识。P1+P3,貌似电机换个位置的事,其实不然,这里面涉及到不少操控逻辑。光是插混发动机,自己从头研发的话需要两年(也可能更快)。国内厂商直言“混动专用发动机没有技术护城河”,基本上投了就能见效,时间问题而已。
但为什么不投呢?很多人将技术实现和量产实现混为一谈。后者拼的是产业链。车能做出来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就算年销10万辆,一分钱毛利不赚,成本也比对手零售价都高,这样的项目董事会不可能批。
产业链这东西很实在,没有就是没有。有些人将产业链理解成采购渠道,很有误导性。都说手机几百个零件,简单得不得了,但只有中国或者经中国人之手才能建立有竞争力的手机产业链。印尼有,中国人帮着建的;印度有,中国供应商直接去投资的。两者都麻烦不断,印度的苹果生产线付之一炬,虽属偶然,但出幺蛾子是必然。
管理问题、员工素质和培训问题、采购渠道问题、技术问题、物流基础设施问题,影响因素太多了,最终可能归结为“水土问题”。就像茅台酒只能在茅台镇酿造一样。
从这个角度,即便在中国不赚钱了,只要想发展电动车,都不应该离开。而纯进口品牌,则不受限于这条规律。特斯拉本身就是纯电,跨国里面大众特别坚决,奔驰、宝马投的也很坚决,其他的跨国品牌,还需要展露更多的战略决心。而国企必须对合资业务断奶,也在朝夕之间。2024确实是转折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