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车市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车企们纷纷加快了新车的推出速度。有统计显示,仅3月1日至3月27日,车企们就相继举办了35场发布会,平均下来每天1场,价格战从10万元级蔓延至豪华市场。
传统车展曾是车企必争之地,然而,2025年的现实是:头部车企似乎更倾向于将核心技术或产品留待独立发布会。
其主要原因就是车企公布品牌战略、推出全新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上车企销量目标高压与新品密集计划,车企品牌就需要通过高频的发布会维持市场热度。以长安汽车为例,按照其规划,今年将推出11款全新车型以及13款新能源产品,如此算来差不多每个月都会有新车登场。
一位供应链人士透露:“现在车企的竞争已不是‘季度’,而是‘月赛’,谁慢一步就可能被淘汰。”而如此高频次的产品更新换代,无疑会使得其发布会的数量显著增加。新车密集发布的背后,是车企们对市场份额的争夺。在车市“内卷”的大环境下,车企们不得不通过推出新车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但新车的“爆炸式”发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新车过多过滥,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难以选择。很多消费者在面对众多新车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款车。
另一方面,新车的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新车在外观、配置、性能等方面都非常相似,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会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会让消费者对新车失去兴趣。
此外,新车的密集发布也给车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推出新车,车企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无疑会增加车企的运营成本。如果新车的市场表现不佳,车企还可能会面临亏损的风险。
这样一来,实际上车企单场发布会的预算正经历着从千万级向百万级的转变,这意味着发布会在数量增多的同时,规模却在变小,这本质上反映的是当下汽车行业的分化正在不断加剧。
像头部车企,凭借品牌影响力、技术积累等自身优势,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态势以及技术快速迭代的需求,会采用高频发布新车的策略,举办较多发布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造车新势力品牌由于面临资金链紧绷、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对效率优化的迫切需求等问题,只能无奈缩减发布会规模,甚至可能因不堪重负而被迫退出市场。
从“风向标”到“大卖场”?
在车市“内卷”和车展商业化的双重影响下,车展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展会,车展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汽车行业的“风向标”。通过车展,车企可以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消费者也可以了解到汽车行业的最新动态。但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车展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选择在车展之外的时间和场合发布新车,车展的“风向标”作用似乎也在逐渐减弱。
与此同时,车展的商业化气息却越来越浓。为了赚更多钱,车展主办方往往把更多精力花在展位招商和广告推广上,却忽视了车展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种商业化趋势,让车展慢慢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卖东西的“大卖场”,失去了它原本该有的意义和价值。就拿2025上海车展来说,有媒体报道,这届车展室内光地租金2000元/平方米(36平方米起租),标准展台2200元/平方米(9平方米起租),头部品牌动辄就要投入数千万元布展。除了展位价格上涨,车展的广告费用也在不断攀升。车企们为了在车展上多露脸,都在拼命加大广告投入。有些车企甚至一掷几百万,在车展现场投放广告,就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种商业化趋势,虽然能让主办方赚得盆满钵满,可车展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却受到了影响。很多消费者去参观车展的时候,往往会被现场浓浓的商业氛围包围,反而忽略了车展上展示的产品和技术。
车展曾是技术革命的见证者——2015年上海车展,特斯拉Model S的亮相颠覆了行业对电动车的认知;2021年,激光雷达与高算力芯片成为展台标配。然而,2025年的趋势似乎是:车企将车展视为“量产车陈列馆”,而将真正的技术创新保留给品牌日。那么,当车企将核心技术剥离至独立活动,当展位沦为广告位,车展是否正在丧失其行业价值?当车企不再需要车展,当车展失去了“权威”,这个行业还能剩下什么呢?
如果车展消失,首先将失去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通过车展,车企可以展示自己的最新产品和技术,消费者也可以了解到汽车行业的最新动态。如果车展消失,车企将失去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消费者也将失去一个了解汽车行业的渠道。其次,将失去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车展不仅是整车的舞台,更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关键展示窗口。有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车展吸引了超200家核心供应商参展。若车展衰落,中小供应商将失去与车企直接对话的机会,技术展示可能被头部企业垄断,加剧产业链的“马太效应”。当然,车展的“权威性“丧失,实际上也是汽车产业从“工业时代”向“数字时代”跃迁的必然结果。行业如果失去了一个“旧舞台”,就可能催生出更灵活的技术协作网络、更精准的消费者触达体系,以及更开放的行业生态。正如日内瓦车展停办后,欧洲车企转向慕尼黑IAA Mobility,将展会与城市出行生态融合。
总之,上海车展的“罗生门”,本质上是汽车产业权力结构重构的缩影。当车企掌握流量主权、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展会周期、当利益分配机制失去平衡,传统车展的生存逻辑已被彻底颠覆。这场纠纷的终局或许无关法律胜负,而在于行业能否达成新共识:车展不必是“唯一舞台”,但可以成为“生态节点”——一个促进技术协作、标准制定与跨界创新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