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您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chrome
Firefox

,理想ONE

易车知识库 理想ONE

242条内容

进入知识库

汽车系超老师

关注

华为推出的昇腾系列芯片可以看做是国产智驾芯片的先驱者之一了,凭借其在通信技术、芯片设计等方面的深厚积累,并且积极的寻求与汽车厂商的合作,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从问界、享界,再到智界,芯片的迭代与车型的成长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昇腾系列芯片的达芬奇架构虽然足够巧妙,但是在功耗控制以及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相较于国际大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好弯道超车的事情只能脚踏实地的去攻克了。

点击查看图片来源

地平线:专注于智能驾驶的创新者

地平线不同于华为,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企业,在智驾芯片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以其高效的计算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受到了众多汽车厂商的青睐。并在去年的装机量排行中紧紧跟随着国际巨头,一年卖了约20万颗,排在第三位。无论是早期与理想ONE合作的征程3,还是征程5,一直到现在征程6芯片,从算力到软硬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平线都在向“好学生”学习,并没有像Mobileye这样的“黑盒”厂商,什么都掖着藏着。

点击查看图片来源

省钱才是最终奥义,下场的“玩儿家”们络绎不绝

其实为什么要做芯片的自研?一个是不被人家卡脖子;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真省钱”。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早些年Orin-X单个芯片的成本可能会在3000RMB左右,而车企上两个芯片就是6000RMB,但是再到消费端很可能就要您20000RMB。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车企都开始自研芯片,比如蔚来的“神玑NX9031”、小鹏的图灵芯片都已经成功流片,也就是“试生产”;而且理想也在新加坡组建团队,加大对芯片自研的投入。更不要说刚在港交所上市的黑芝麻智能,这样专注于智能驾驶芯片研发的公司。

展开查看更多

汽车系超老师

关注

其实为什么要做芯片的自研?一个是不被人家卡脖子;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真省钱”。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早些年Orin-X单个芯片的成本可能会在3000RMB左右,而车企上两个芯片就是6000RMB,但是再到消费端很可能就要您20000RMB。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车企都开始自研芯片,比如蔚来的“神玑NX9031”、小鹏的图灵芯片都已经成功流片,也就是“试生产”;而且理想也在新加坡组建团队,加大对芯片自研的投入。更不要说刚在港交所上市的黑芝麻智能,这样专注于智能驾驶芯片研发的公司。

下载(3)

展开查看更多

明镜Pro

关注

四年前,当其他新势力都在专注于纯电的时候,理想汽车独辟蹊径,以增程入局,并成功打造了理想ONE这一热销大单品。但彼时,关于增程的争议不断,一度被传统车企评价为“落后技术”。


去年11月,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曾做出预测,“中国自主品牌,还在坚持多挡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这个判断可以到2025年来验证。”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则是,不用等到2025年,李想的预言已经要实现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在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中,纯电动车同比增长0.9%,插电混动车型同比增长73%,增程式车型同比增长115%。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品牌宣布加入增程行列,除了阿维塔、极氪、智己、昊铂这些已经官宣的品牌,小米和小鹏也已经松口。


图片


与增程彼此成就的理想汽车,继理想ONE之后继续通过L系列创造新的销量神话。4月上市并开启交付的理想L6,首次将理想的产品价格段下探至30万元以内,而这款增程新车不负众望,首个完整交付月销量即破万,5月起连续三个月蝉联中大型SUV销量冠军,6月和7月成为2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销量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的爆款车型。


在L6之上,二季度理想L7和L8包揽30万元以上中大型新能源SUV销量冠亚军,L9仍是全尺寸SUV的用户首选之一。四款增程车型覆盖20-50万元价格区间,助力理想汽车连续7个季度蝉联中国市场30万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冠军,也帮助其在SUV市场超越了BBA等一众传统豪华品牌。


今年一季度随着MEGA的上市,理想汽车开启了增程+纯电的双能战略,考虑到高端纯电车型用户对充电网络的强需求,理想汽车认为大规模纯电产品投向市场的最佳时机,是在拥有了能够和特斯拉相匹敌的自营超充网络后。


图片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重点谈到了补能网络的建设成果,截至8月25日,理想汽车已在全国建立了730座超充站、3,416根充电桩,其中高速超充站数量突破了490座,是车企自建高速超充站中数量最多的品牌。


高压快充技术和超充布局带来的优势让MEGA用户有最直观的感受。7月MEGA用户的平均充电时长为14.3分钟,是其他品牌新能源车用户充电时长的一半。


而随着理想汽车完成纯电从0-1的积累,也为接下来的纯电产品上市打好了地基。明年开始,理想汽车会陆续上市四款纯电SUV产品。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提到,他对于纯电SUV的竞争力非常有信心,希望可以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进入高端纯电产品的第一梯队。随着纯电产品大周期的开始,理想汽车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03

无法复刻


眼下,在增程细分市场,越来越多新玩家不断入局,智驾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端到端的赛道愈发拥挤。尽管追随者步履不停,但是理想汽车的成功模式却无法被轻易复刻,这其中除了先发优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理想汽车的护城河不仅在产品层面上,还有对企业发展节奏的掌控力以及高效的组织架构,这些都是其他品牌难以模仿的能力。


比如当在售车型从一款迅速扩充到五款之后,理想汽车不只是简单地增加门店数量和展位,而是通过优化门店经营效率,提升单店销售能力的方式,确保渠道的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


截至二季度末,理想汽车在全国拥有497家零售门店,其中60%门店能展示9台以上的展车,面积过小的门店以及尾部商场店,逐步被头部汽车城的中心店取代。同时展位的分配也灵活应对,中心店以L9、L7这些旗舰车型为主,商场店向新车型L6倾斜,北京上海这些纯电需求大的城市匹配了更多的MEGA展车资源。

展开查看更多

明镜Pro

关注

几天后的成都车展上,理想汽车宣布了智能驾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规划,也再次验证了李想的说法。7月15日,理想汽车完成了无图NOA向全量AD Max用户的推送,截至目前,全量推送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的车企只有华为、理想和小鹏三家,而在已开放无图NOA的车企中,理想的智驾累计行驶里程最多,达到了22亿公里,今年年底预计达到30亿公里,有望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领先水平。


图片


无图NOA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理想在售车型的竞争力,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满意度调研显示,用户在满分10分的调研中,对理想智能驾驶给予了9分的高度评价。理想全国门店开启无图NOA试驾后,门店NOA试驾率实现倍增,30万元以上车型AD Max销量占比达到近70%。


更为重要的一步,是理想汽车在端到端智驾领域的进展。不同于其他车企普遍采用的分段式端到端,理想汽车的全新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基于端到端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采用了更先进的One Model一个模型,是真正意义上能够与特斯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端到端。


图片


7月底,这一全新智能驾驶技术架构成功在车端落地并开启千人内测,不到1个月的时间用户总城市NOA行驶里程达到21.1万公里,单日城市NOA驾驶最长里程391公里,单次零接管城市NOA最长里程81.6公里。车展现场,理想汽车宣布正式开启万人体验团的招募,新一代产品将进入有监督自动驾驶的新阶段。


无论是无图NOA的全量推送,还是领先的端到端技术架构的推出,都帮助理想汽车构筑起了智能化领域更深的品牌护城河,抢占了未来发展的先机。而自动驾驶研发的核心竞争,取决于是否有更多更好的数据,和与之配套的算力去训练模型,理想汽车超90万用户提供的超22亿智能驾驶里程,以及5.39EFLOPS的训练算力,是保证全新一代智能驾驶高速迭代的核心要素。


这背后必然离不开大手笔持续的资金投入。据悉,理想汽车每年在训练算力的投入超过10亿人民币,而根据理想汽车的估算,最终实现自动驾驶需要的训练算力要达到100EFLOPS的量级,相当于每年在算力上的投入就要超过10亿美金。

展开查看更多

明镜Pro

关注

销量不断提升的同时,理想汽车的经营业绩也持续向好。8月28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理想汽车营收317亿元,创下同期新高;经调整,净利润15亿元,连续七个季度实现盈利;毛利率维持在19.5%的健康水平。


图片


银河证券在研报中如此评价理想汽车,“在每轮新发展阶段,都能对当时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作出有效应对,注入新活力。”智能化决定了汽车革命下半场竞争的胜负,这一点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而今年以来,在智驾领域频频亮剑的理想汽车,也开始进入收获期。

01

构筑技术护城河

“我们已经进入智驾行业的第一梯队。鸿蒙智行是我们在市场上最强的竞争对手。”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理想汽车CEO李想对公司在智驾领域的表现充满信心。


几天后的成都车展上,理想汽车宣布了智能驾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规划,也再次验证了李想的说法。7月15日,理想汽车完成了无图NOA向全量AD Max用户的推送,截至目前,全量推送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的车企只有华为、理想和小鹏三家,而在已开放无图NOA的车企中,理想的智驾累计行驶里程最多,达到了22亿公里,今年年底预计达到30亿公里,有望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领先水平。


图片


无图NOA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理想在售车型的竞争力,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满意度调研显示,用户在满分10分的调研中,对理想智能驾驶给予了9分的高度评价。理想全国门店开启无图NOA试驾后,门店NOA试驾率实现倍增,30万元以上车型AD Max销量占比达到近70%。


更为重要的一步,是理想汽车在端到端智驾领域的进展。不同于其他车企普遍采用的分段式端到端,理想汽车的全新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基于端到端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采用了更先进的One Model一个模型,是真正意义上能够与特斯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端到端。


图片


7月底,这一全新智能驾驶技术架构成功在车端落地并开启千人内测,不到1个月的时间用户总城市NOA行驶里程达到21.1万公里,单日城市NOA驾驶最长里程391公里,单次零接管城市NOA最长里程81.6公里。车展现场,理想汽车宣布正式开启万人体验团的招募,新一代产品将进入有监督自动驾驶的新阶段。


无论是无图NOA的全量推送,还是领先的端到端技术架构的推出,都帮助理想汽车构筑起了智能化领域更深的品牌护城河,抢占了未来发展的先机。而自动驾驶研发的核心竞争,取决于是否有更多更好的数据,和与之配套的算力去训练模型,理想汽车超90万用户提供的超22亿智能驾驶里程,以及5.39EFLOPS的训练算力,是保证全新一代智能驾驶高速迭代的核心要素。


这背后必然离不开大手笔持续的资金投入。据悉,理想汽车每年在训练算力的投入超过10亿人民币,而根据理想汽车的估算,最终实现自动驾驶需要的训练算力要达到100EFLOPS的量级,相当于每年在算力上的投入就要超过10亿美金。


图片


在研发上,理想汽车从不吝啬投入,第二季度研发费用达到30亿元,同比增加24.8%,并且连续三个季度的研发投入都达到了30亿元。截至第二季度末,理想汽车的现金储备高达973亿元,近千亿的资金储备也让其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研发的高投入。


当然,想在智驾上保持领先,只有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端到端智驾本质上是人工智能方案,背后需要海量的训练数据和训练里程做支撑,这些是车企用钱也买不到的,而理想汽车不断扩大的用户规模,为智驾技术的迭代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库。预计到2024年底,理想汽车训练数据超过30亿公里,训练算力超过8EFLOPS。

02

增程+纯电两条腿走路

四年前,当其他新势力都在专注于纯电的时候,理想汽车独辟蹊径,以增程入局,并成功打造了理想ONE这一热销大单品。但彼时,关于增程的争议不断,一度被传统车企评价为“落后技术”。


去年11月,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曾做出预测,“中国自主品牌,还在坚持多挡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这个判断可以到2025年来验证。”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则是,不用等到2025年,李想的预言已经要实现了。


乘联会数据显示,在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中,纯电动车同比增长0.9%,插电混动车型同比增长73%,增程式车型同比增长115%。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品牌宣布加入增程行列,除了阿维塔、极氪、智己、昊铂这些已经官宣的品牌,小米和小鹏也已经松口。


图片


与增程彼此成就的理想汽车,继理想ONE之后继续通过L系列创造新的销量神话。4月上市并开启交付的理想L6,首次将理想的产品价格段下探至30万元以内,而这款增程新车不负众望,首个完整交付月销量即破万,5月起连续三个月蝉联中大型SUV销量冠军,6月和7月成为2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销量仅次于特斯拉Model Y的爆款车型。


在L6之上,二季度理想L7和L8包揽30万元以上中大型新能源SUV销量冠亚军,L9仍是全尺寸SUV的用户首选之一。四款增程车型覆盖20-50万元价格区间,助力理想汽车连续7个季度蝉联中国市场30万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冠军,也帮助其在SUV市场超越了BBA等一众传统豪华品牌。


今年一季度随着MEGA的上市,理想汽车开启了增程+纯电的双能战略,考虑到高端纯电车型用户对充电网络的强需求,理想汽车认为大规模纯电产品投向市场的最佳时机,是在拥有了能够和特斯拉相匹敌的自营超充网络后。


图片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重点谈到了补能网络的建设成果,截至8月25日,理想汽车已在全国建立了730座超充站、3,416根充电桩,其中高速超充站数量突破了490座,是车企自建高速超充站中数量最多的品牌。


高压快充技术和超充布局带来的优势让MEGA用户有最直观的感受。7月MEGA用户的平均充电时长为14.3分钟,是其他品牌新能源车用户充电时长的一半。


而随着理想汽车完成纯电从0-1的积累,也为接下来的纯电产品上市打好了地基。明年开始,理想汽车会陆续上市四款纯电SUV产品。李想在财报电话会上提到,他对于纯电SUV的竞争力非常有信心,希望可以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进入高端纯电产品的第一梯队。随着纯电产品大周期的开始,理想汽车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03

无法复刻


眼下,在增程细分市场,越来越多新玩家不断入局,智驾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端到端的赛道愈发拥挤。尽管追随者步履不停,但是理想汽车的成功模式却无法被轻易复刻,这其中除了先发优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理想汽车的护城河不仅在产品层面上,还有对企业发展节奏的掌控力以及高效的组织架构,这些都是其他品牌难以模仿的能力。


比如当在售车型从一款迅速扩充到五款之后,理想汽车不只是简单地增加门店数量和展位,而是通过优化门店经营效率,提升单店销售能力的方式,确保渠道的健康有序发展。


图片


截至二季度末,理想汽车在全国拥有497家零售门店,其中60%门店能展示9台以上的展车,面积过小的门店以及尾部商场店,逐步被头部汽车城的中心店取代。同时展位的分配也灵活应对,中心店以L9、L7这些旗舰车型为主,商场店向新车型L6倾斜,北京上海这些纯电需求大的城市匹配了更多的MEGA展车资源。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意识到现有组织架构降低了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后,理想汽车今年4月立即开启了矩阵型组织2.0升级,同时对多个部门组织架构调整。


在公司从创立初期的垂直型组织架构,进化迭代到如今的矩阵型组织2.0的过程中,理想汽车的核心管理层始终保持稳定,正是这种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有机平衡,帮助理想汽车在应对一轮轮的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时,能始终控制好经营节奏,保持战术动作不变形。


同时,作为新势力企业,理想汽车也在不断向行业内优秀的同行学习。在财报电话会上,李想特别指出,会持续向华为的技术研发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进行学习,“对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而言,有华为这样的学习榜样十分重要。”


图片


去年6月,李想曾在微博上分享过一张图,并表示“在一个技术变革的大行业里,理解这张图片,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战略也会更清晰、更坚定。”这条“技术采纳生命周期定律”也被称为新摩尔定律,由“硅谷教父”杰弗里·摩尔提出,代表了新技术产品被用户接受的过程。


随着今年7月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突破50%,标志着新能源市场开始进入晚期大众阶段,这意味着广大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选择,将更加显著地向头部品牌集中,而像理想、特斯拉这样的领军品牌将会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首选。


图片


在财报中,理想汽车也对第三季度的业绩指引给出了积极的预测,季度交付量预计达到145,000辆至155,000辆,同比增长38.0%至47.5%;收入总额预计达到394亿元至422亿元,同比增长13.7%至21.6%。


伴随着销量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高端定位带来的高单车均价,都为理想汽车接下来的盈利能力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而充足的资金又能够保障企业对于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如此形成正向循环,这也成为了理想汽车能够穿越周期的砝码。

展开查看更多

DearAuto

关注

01,销量:持续霸榜,累计突破92万辆

不出意料,理想汽车再度霸榜。最新一期(8月26日-9月1日)的造车新势力“周榜”中,理想是唯一周破万的新势力品牌。



在刚过去的8月份,理想汽车完成交付4.8万辆;1-8月,实现销量28.81万辆;截至8月3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92.15万辆,这几个数据在造车新势力中都是毫无疑问的NO.1。



而就在6月2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突破80万辆,成为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新势力品牌。7月,理想汽车交付量达到5.1万辆,创下月交付量的历史新高。



自2022年底以来,理想汽车已经连续7个季度蝉联中国市场30万以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冠军,占据家庭用户对于豪华电动车的心智。

在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的今天,大众的消费选择将更加显著地向头部品牌集中,包括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在内的新能源品牌将成为消费者更坚定的首选,“比特理”占据国内新能源市场第一梯队。

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共计交付新车10.86万辆,同比增长25.5%,相比第一季度增长35%,销量稳步攀升,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理想的基本盘依旧很稳。02,效益:第二季度净利润15亿元,连续七个季度盈利

对于理想而言,第二季度不仅带来销量增长,还实现了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根据最新发布的财报,理想今年第二季度营收达到317亿元,再次创下同期新高,同比增长10.6%。经调整净利润15亿元,毛利率维持在19.5%的健康水平。

这是理想连续七个季度实现盈利。

时间回到2023年,理想汽车实现净利润118.1亿元,较2022年(净亏损20.3亿元)扭亏为盈。凭借2023年的盈利,理想汽车填平了之前五年的累计亏损,也成为继比亚迪、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全年度盈利的新能源车企业。

对于一个商业企业而言,利润是比销量更主要的指标。只有实现盈利了,才能投入更多研发资金,吸引更多人才开发出更好的产品,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维持长久的发展。03,原因: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保持占营收的10%

在高度内卷的中国市场,只有高度聚焦才能打赢持久战,而技术创新定成为企业能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理想汽车已经在市场站稳了脚跟,成为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背后是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仅今年第二季度,理想研发费用达到30亿元,这是理想今年连续两个季度投入30亿元用于研发,相当于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

这样算下来,理想已经将营收的10%投入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电动和车辆安全等核心技术的开发。



占营收10%的研发投入是什么概念?一般而言,5%的比例就不错了,10%堪称是业界最高比例之一。这使得理想汽车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科技公司,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企业。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的效果首先在智能化上显现,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04,效果:智能化开始领跑,智驾技术持续突破

理想在7月向24万AD Max用户全量推送了“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真正做到不限城市和道路,全国都好用。



在已开放无图NOA的企业中,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累计行驶里程最多。从2022年到2024年8月底,智能驾驶累计总里程实现从4亿公里到22亿公里的飞跃式增长,今年年底预计达到30亿公里,有望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领先水平。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的用户使用渗透率超过99%,全场景NOA累计里程已经突破了8.6亿公里。

此外,行业首个基于端到端和视觉语言模型的双系统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同样在7月发布,并于当月完成千人规模的测试用户推送。同时,理想汽车自主研发了重建+生成式世界模型,这是行业首个在车端部署双系统的方案,标志着理想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



充电难仍然是制约新能源车用户的主要障碍。理想充电网络在第二季度持续扩张,截至8月25日,全国已有730座理想超充站,3416根理想充电桩。其中高速理想超充站数量超过490座,位居车企自建高速超充站数量第一。同时,城市超充站数量也已突破230座,配合超过500座已经上线的优选超充站。05,发展:务实调整和聚焦高端新能源,爆款频出

在造车新势力尤其是“蔚小理”三家中,理想汽车的成立时间最晚,开始的牌最差(初期融资最少);

不仅如此,理想的首款汽车——车和家微型电动车SEV还未上市就遭遇了滑铁卢。

理想汽车很快就调整了策略,迅速推出了理想ONE,这是市场上第一款“30万元以内、三排座、带绿牌”的新车,刮起了一股“奶爸车”旋风。

再比如,MEGA上市没有取得一炮走红,理想随后暂停了后续纯电车型的推出,毕竟,现在市场的风口在PHEV(增程式属于广义插混的一种)。

在竞争对手跟上来后,理想推出L系列多个爆款车型。其中,理想L7和理想L8包揽第二季度30万元以上中大型新能源SUV销量冠亚军,理想L9仍是大型SUV市场的用户首选之一。



尤其是理想L6自今年4月推出后,6月、7月连续两个月月销破2万,上市102天,累计交付破6万,成为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中国品牌销量冠军。

展开查看更多

DearAuto

关注

这样算下来,理想已经将营收的10%投入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电动和车辆安全等核心技术的开发。



占营收10%的研发投入是什么概念?一般而言,5%的比例就不错了,10%堪称是业界最高比例之一。这使得理想汽车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科技公司,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企业。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的效果首先在智能化上显现,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04,效果:智能化开始领跑,智驾技术持续突破

理想在7月向24万AD Max用户全量推送了“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真正做到不限城市和道路,全国都好用。



在已开放无图NOA的企业中,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累计行驶里程最多。从2022年到2024年8月底,智能驾驶累计总里程实现从4亿公里到22亿公里的飞跃式增长,今年年底预计达到30亿公里,有望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领先水平。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的用户使用渗透率超过99%,全场景NOA累计里程已经突破了8.6亿公里。

此外,行业首个基于端到端和视觉语言模型的双系统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同样在7月发布,并于当月完成千人规模的测试用户推送。同时,理想汽车自主研发了重建+生成式世界模型,这是行业首个在车端部署双系统的方案,标志着理想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

展开查看更多

DearAuto

关注

不仅如此,理想的首款汽车——车和家微型电动车SEV还未上市就遭遇了滑铁卢。

理想汽车很快就调整了策略,迅速推出了理想ONE,这是市场上第一款“30万元以内、三排座、带绿牌”的新车,刮起了一股“奶爸车”旋风。

再比如,MEGA上市没有取得一炮走红,理想随后暂停了后续纯电车型的推出,毕竟,现在市场的风口在PHEV(增程式属于广义插混的一种)。

在竞争对手跟上来后,理想推出L系列多个爆款车型。其中,理想L7和理想L8包揽第二季度30万元以上中大型新能源SUV销量冠亚军,理想L9仍是大型SUV市场的用户首选之一。



尤其是理想L6自今年4月推出后,6月、7月连续两个月月销破2万,上市102天,累计交付破6万,成为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中国品牌销量冠军。

展开查看更多

财经汽车

关注

继黑芝麻智能(02533.HK)在8月8日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港股“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后,智驾赛道的另一家科技企业“地平线”IPO过会,迎来了上市曙光。


如无意外,地平线将在备案出具的一年内赴港敲钟。


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线,是国内紧随英伟达之后的第二大智驾芯片供应商。2023年,其“征程”系列以性价比和性能一举超越MobileEye。相比这两大对手,地平线软硬件结合的独特优势,已帮助它斩获数十家车企订单。


在国内半导体创业圈,地平线有“独角兽”光环加持。曾有芯片同行感叹,地平线几乎把“能拿的钱都拿了个遍”。D轮融资距今已时隔两年,87.1亿美元(约合620亿元人民币)的投后估值,至今依旧是国内智能驾驶行业的巅峰。


但芯片这一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需要巨大资金消耗量来支撑。地平线的体量已足够大,很难得到一级市场的助推。加之受制于早期机构的退出压力,地平线向二级市场发起冲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然而,头顶数百亿估值的地平线,至今仍未摆脱亏损状态。未来其能否在二级市场得到充分认可,又有哪些势能将得到释放?


01   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



创立近十年的地平线,是国内智驾芯片领域为数不多的明星公司之一。


今年3月,地平线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当晚,地平线创始人、 CEO 余凯在朋友圈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ut it is,perhaps,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也许是开始的结束。)


图片

图源 IC


2015年,余凯以前百度IDL常务副院长,百度研究院副院长的身份创业时,没有做算法的老本行,而是一头扎进了芯片的“烂”生意,选择的还是更难的车规级芯片(SoC)赛道。


自动驾驶是公司聚焦的方向,但芯片在当时是冷门方向,不被资本看好。直到2021年汽车业缺芯集中爆发,坐了六年“冷板凳”的地平线才成为汽车圈和资本的新宠。


余凯曾表示,自己从来不赶时髦,“只是做着做着就成了时髦。科学家创业往往要做对未来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推动行业或开启新时代。”


雷军曾感慨,芯片是“投十亿苦干十年都不一定有好结果”的行业。启动项目的周期非常久,挣钱的速度比造车还要慢。


“而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耐得寂寞。”2019年,余凯在谈到SoC产品的开发时说道。


但这并不妨碍他笃定智能汽车市场崛起,出现堪比计算机诞生级别的颠覆式创新。他凭此判断,消费者将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发生巨大转变,未来十年中国自主品牌会有大批豪门出现。


余凯所言的确不虚,他预见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浪潮。


在招股书中,地平线称其是“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货商”,即整合了算法、软件和处理硬件。其智驾芯片交付量已达500万片,解决方案被大众、奥迪、比亚迪、北汽、理想、蔚来等24家OEM(31个OEM品牌)采用,装备超过230款车型。


很大程度上,地平线能快速发展得益于理想汽车这枚试金石。


图片

图源 IC


征程3、征程5的首发量产车型理想ONE、理想L系列,相继成为爆款,2023年4月地平线征程系列出货超过300万。为了打造“样板”,地平线调动了超过百人的团队。双方的合作过程,被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用“挥汗如雨、日夜兼程”形容。


事实上,二者的首次牵手是在2020年。当时,理想的智能驾驶能力并不强,为了追上行业的高速领航驾驶功能节奏,迫切寻求合作方的“支援”。而地平线作为行业新兵,首款车规级智能芯片征程2刚刚发布不久,非常需要向车企展示芯片的量产工程能力。


从芯片与白盒代码,地平线近乎毫无保留地给到了对方。就连工程师的时间也要一分为二,不仅要驻场开发,还要给对方培训。资源支持力度在行业十分鲜见,却很符合创业公司的姿态和奋斗状态。


二者的合作样本很快在业内传开,车企开始主动找上门。他们需要的不光是芯片,还有地平线以开放心态给到理想的感知算法。这让团队意识到他们有比硬件更易杠杆客户的切入点——软件。正如俞凯所说,地平线是一家“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


地平线向客户提供更开放的工具链与软件服务,甚至是白盒算法代码,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正是这种“要什么给什么的柔软身段”,让行业霸主英伟达也颇为忌惮,必须定期追踪这家中国企业的动态。


2019年至2022年间,汽车智能化的迅猛发展让地平线的商业化顺势起飞。其先后与比亚迪、一汽集团、奇瑞汽车等厂商签约合作,并在 2023 年获得了超过 100 款新车型的定点,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1.3%,行业排名第二。


这波浪潮下,让车规级智能芯片和电芯同时站上了产业链的金字塔尖。电池赛道成就了行业龙头宁德时代,资本市场也在盘算芯片领域,谁会是“下一个宁德时代”。


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认为,全球应用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规级SoC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2%。而基于SoC的智能道路解决方案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于2026年达到约148亿元,于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392亿元。


今年3月,地平线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能算是一个特别好的上市窗口期。事实上,有关地平线上市的消息在2022年便传闻四起。内部的一种说法是,余凯更倾向赴美上市,不仅估值更高,还更有国际范儿。但种种限制,令公司一再推迟上市动作。


从去年开始,国内多家自动驾驶企业在排队IPO。监管趋严让不少拟IPO企业意识到,“能上则上”就是最好的窗口期。对于地平线这个“优等生”来说,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02  做不到第一,三年睡不着觉



在外界看来,地平线能够领跑于行业在于两个方面:速度和投入度。


一款芯片从流片到成功上车的周期,通常需要18个月。例如“征程”2,更快地抢占了市场空白期,为产品优化、市场磨合抢到了先机。而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谁能更大的投入、更深地耕耘,更好的服务主机厂,谁就会拿到机会和资源。


还有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企业商业化能力与管理团队密不可分。余凯一直被外界评价是资源能力、沟通能力很强的人,在百度期间,就深得李彦宏信任。对比之下,那些具备顶尖技术优势的公司,或多或少都输在企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这一点上。


不过随着汽车智能化在2019年至2022年迅猛发展的阶段,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向集中化演进,国内外玩家纷纷加入芯片角逐赛,应用场景争取覆盖L2-L5,算力也从个位数卷到百位数、千位数。


图片

图源 IC


2021年7月,地平线“征程”5正式发布时,是当时唯一能规模化量产的国产百TOPS大算力芯片。地平线也因此被业界认为是最有望挑战英伟达领导地位的国产芯片厂商。


彼时,比亚迪和新势力车企在加快布局自研芯片,直接竞对的黑芝麻智能也发布了唯一可以支持L3自动驾驶的国产芯片。地平线急需用算力更高、支持L3-L4级别自动驾驶的“征程”5打开高端车市场,来抵御这些追兵。


余凯给了自己三年的时间,“如果到2023年,地平线还没有拿到中国车载计算芯片No.1的位置,就会岌岌可危,未来三年必然是睡不着觉的三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余凯开始对组织架构动手。2022年底开始,地平线将硬件业务和软件业务划分开来,以此强化公司的软件能力,软件团队的人员规模甚至超过了硬件团队,一度接近3:1。


不仅如此,地平线以快速响应和配合车企迭代节奏的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与其旗下软件公司CARIAD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和国外头部车企的深度捆绑,直接让地平线在2023年收获了第一大客户和40.4%的营收,订单增势迅猛。


华福证券数据显示,在2023年全球有中高算力SoC出货能力的企业中,英伟达、特斯拉、地平线、华为包揽98%以上的市场份额。


根据招股书,2023年有超过30家中国车企成为地平线的量产客户。其中在高等级自动驾驶NOA的市场计算方案的市场份额中,英伟达以48.9%的份额居市场第一,地平线以35.5%的份额居市场第二。


03  高阶智驾,下半场决胜关键



从2023年开始,车企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快速突进城区。地平线上市两年的旗舰芯片征程5,向“挚友”理想汽车量产交付。但后者曾坦言,采用地平线产品的车型难以支持城区智驾功能。


2021年理想ONE发布时,宣布将此前的芯片供应商Mobileye替换成地平线,人们似乎看到国产芯片崛起的曙光。但是在2022年理想高端车型L9发布时,同时用了英伟达和地平线征程5。


由于征程5的产品定位,导致了地平线在城市NOA(即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缺位。目前“蔚小理”的城市NOA功能开发都是基于英伟达Orin芯片,而比亚迪、上汽智己等交付的高阶智驾功能,同样使用英伟达的产品。


在行业掀起的智能驾驶开城大战中,英伟达的Orin系列芯片成为硬通货。出货量最高的旗舰智能驾驶芯片Orin-x,单片算力为508TOPS;单片算力高达2000TOPS的DRIVE Thor芯片,也有望在2025年量产。


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是,在高端车型和高阶自动驾驶的需求天枰上,国产芯片目前很难撼动英伟达的市场地位。

展开查看更多

财经汽车

关注

继黑芝麻智能(02533.HK)在8月8日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港股“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后,智驾赛道的另一家科技企业“地平线”IPO过会,迎来了上市曙光。


如无意外,地平线将在备案出具的一年内赴港敲钟。


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线,是国内紧随英伟达之后的第二大智驾芯片供应商。2023年,其“征程”系列以性价比和性能一举超越MobileEye。相比这两大对手,地平线软硬件结合的独特优势,已帮助它斩获数十家车企订单。


在国内半导体创业圈,地平线有“独角兽”光环加持。曾有芯片同行感叹,地平线几乎把“能拿的钱都拿了个遍”。D轮融资距今已时隔两年,87.1亿美元(约合620亿元人民币)的投后估值,至今依旧是国内智能驾驶行业的巅峰。


但芯片这一高投入、长周期的产业,需要巨大资金消耗量来支撑。地平线的体量已足够大,很难得到一级市场的助推。加之受制于早期机构的退出压力,地平线向二级市场发起冲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然而,头顶数百亿估值的地平线,至今仍未摆脱亏损状态。未来其能否在二级市场得到充分认可,又有哪些势能将得到释放?


01   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



创立近十年的地平线,是国内智驾芯片领域为数不多的明星公司之一。


今年3月,地平线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当晚,地平线创始人、 CEO 余凯在朋友圈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But it is,perhaps,the end of the beginning.(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也许是开始的结束。)


图片

图源 IC


2015年,余凯以前百度IDL常务副院长,百度研究院副院长的身份创业时,没有做算法的老本行,而是一头扎进了芯片的“烂”生意,选择的还是更难的车规级芯片(SoC)赛道。


自动驾驶是公司聚焦的方向,但芯片在当时是冷门方向,不被资本看好。直到2021年汽车业缺芯集中爆发,坐了六年“冷板凳”的地平线才成为汽车圈和资本的新宠。


余凯曾表示,自己从来不赶时髦,“只是做着做着就成了时髦。科学家创业往往要做对未来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推动行业或开启新时代。”


雷军曾感慨,芯片是“投十亿苦干十年都不一定有好结果”的行业。启动项目的周期非常久,挣钱的速度比造车还要慢。


“而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耐得寂寞。”2019年,余凯在谈到SoC产品的开发时说道。


但这并不妨碍他笃定智能汽车市场崛起,出现堪比计算机诞生级别的颠覆式创新。他凭此判断,消费者将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发生巨大转变,未来十年中国自主品牌会有大批豪门出现。


余凯所言的确不虚,他预见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浪潮。


在招股书中,地平线称其是“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货商”,即整合了算法、软件和处理硬件。其智驾芯片交付量已达500万片,解决方案被大众、奥迪、比亚迪、北汽、理想、蔚来等24家OEM(31个OEM品牌)采用,装备超过230款车型。


很大程度上,地平线能快速发展得益于理想汽车这枚试金石。


图片

图源 IC


征程3、征程5的首发量产车型理想ONE、理想L系列,相继成为爆款,2023年4月地平线征程系列出货超过300万。为了打造“样板”,地平线调动了超过百人的团队。双方的合作过程,被地平线创始人余凯用“挥汗如雨、日夜兼程”形容。


事实上,二者的首次牵手是在2020年。当时,理想的智能驾驶能力并不强,为了追上行业的高速领航驾驶功能节奏,迫切寻求合作方的“支援”。而地平线作为行业新兵,首款车规级智能芯片征程2刚刚发布不久,非常需要向车企展示芯片的量产工程能力。


从芯片与白盒代码,地平线近乎毫无保留地给到了对方。就连工程师的时间也要一分为二,不仅要驻场开发,还要给对方培训。资源支持力度在行业十分鲜见,却很符合创业公司的姿态和奋斗状态。


二者的合作样本很快在业内传开,车企开始主动找上门。他们需要的不光是芯片,还有地平线以开放心态给到理想的感知算法。这让团队意识到他们有比硬件更易杠杆客户的切入点——软件。正如俞凯所说,地平线是一家“披着芯片外衣的软件公司”。


地平线向客户提供更开放的工具链与软件服务,甚至是白盒算法代码,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正是这种“要什么给什么的柔软身段”,让行业霸主英伟达也颇为忌惮,必须定期追踪这家中国企业的动态。


2019年至2022年间,汽车智能化的迅猛发展让地平线的商业化顺势起飞。其先后与比亚迪、一汽集团、奇瑞汽车等厂商签约合作,并在 2023 年获得了超过 100 款新车型的定点,高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1.3%,行业排名第二。


这波浪潮下,让车规级智能芯片和电芯同时站上了产业链的金字塔尖。电池赛道成就了行业龙头宁德时代,资本市场也在盘算芯片领域,谁会是“下一个宁德时代”。


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认为,全球应用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规级SoC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2%。而基于SoC的智能道路解决方案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于2026年达到约148亿元,于2030年将进一步达到392亿元。


今年3月,地平线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能算是一个特别好的上市窗口期。事实上,有关地平线上市的消息在2022年便传闻四起。内部的一种说法是,余凯更倾向赴美上市,不仅估值更高,还更有国际范儿。但种种限制,令公司一再推迟上市动作。


从去年开始,国内多家自动驾驶企业在排队IPO。监管趋严让不少拟IPO企业意识到,“能上则上”就是最好的窗口期。对于地平线这个“优等生”来说,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02  做不到第一,三年睡不着觉



在外界看来,地平线能够领跑于行业在于两个方面:速度和投入度。


一款芯片从流片到成功上车的周期,通常需要18个月。例如“征程”2,更快地抢占了市场空白期,为产品优化、市场磨合抢到了先机。而在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谁能更大的投入、更深地耕耘,更好的服务主机厂,谁就会拿到机会和资源。


还有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企业商业化能力与管理团队密不可分。余凯一直被外界评价是资源能力、沟通能力很强的人,在百度期间,就深得李彦宏信任。对比之下,那些具备顶尖技术优势的公司,或多或少都输在企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这一点上。


不过随着汽车智能化在2019年至2022年迅猛发展的阶段,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向集中化演进,国内外玩家纷纷加入芯片角逐赛,应用场景争取覆盖L2-L5,算力也从个位数卷到百位数、千位数。


图片

图源 IC


2021年7月,地平线“征程”5正式发布时,是当时唯一能规模化量产的国产百TOPS大算力芯片。地平线也因此被业界认为是最有望挑战英伟达领导地位的国产芯片厂商。


彼时,比亚迪和新势力车企在加快布局自研芯片,直接竞对的黑芝麻智能也发布了唯一可以支持L3自动驾驶的国产芯片。地平线急需用算力更高、支持L3-L4级别自动驾驶的“征程”5打开高端车市场,来抵御这些追兵。


余凯给了自己三年的时间,“如果到2023年,地平线还没有拿到中国车载计算芯片No.1的位置,就会岌岌可危,未来三年必然是睡不着觉的三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余凯开始对组织架构动手。2022年底开始,地平线将硬件业务和软件业务划分开来,以此强化公司的软件能力,软件团队的人员规模甚至超过了硬件团队,一度接近3:1。


不仅如此,地平线以快速响应和配合车企迭代节奏的优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与其旗下软件公司CARIAD成立合资公司“酷睿程”。和国外头部车企的深度捆绑,直接让地平线在2023年收获了第一大客户和40.4%的营收,订单增势迅猛。


华福证券数据显示,在2023年全球有中高算力SoC出货能力的企业中,英伟达、特斯拉、地平线、华为包揽98%以上的市场份额。


根据招股书,2023年有超过30家中国车企成为地平线的量产客户。其中在高等级自动驾驶NOA的市场计算方案的市场份额中,英伟达以48.9%的份额居市场第一,地平线以35.5%的份额居市场第二。


03  高阶智驾,下半场决胜关键



从2023年开始,车企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快速突进城区。地平线上市两年的旗舰芯片征程5,向“挚友”理想汽车量产交付。但后者曾坦言,采用地平线产品的车型难以支持城区智驾功能。

展开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00-2023 BitAuto,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北京易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购车咨询:4000-168-168 (周一至周日 9:00 – 21:00) 法定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