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7预订
298条内容
尽管头顶“连续18年国内销冠”光环,上汽在2024年遭遇滑铁卢:全年批发销量401.3万辆,同比下滑20.07%,被比亚迪427.2万辆夺走销量王座。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约90%至15-19亿元。合资板块更是重灾区:上汽大众、通用销量分别下滑5.5%和超50%,新能源转型迟缓导致市场份额被新势力蚕食。
即便自主品牌智己汽车2024年销量增长71%至6.55万辆,但L7车型的智能座舱体验仍被用户吐槽“交互逻辑堪比诺基亚”,水平和主流造车新势力品牌有较大差距,这种反差暴露出上汽的致命短板:智能化技术迭代速度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从合作模式看,双方采用了华为最高级别的智选车模式,也就是鸿蒙智行。华为将深度参与车型定义、技术研发及销售渠道整合,而上汽则依靠“七大技术底座”(纯电/混动/氢能平台+电池/电驱/超混系统/智能车全栈方案)主导整车开发与生产。与华为此前合作的赛力斯、奇瑞等车企不同,上汽并非“代工厂”角色,而是以“躯干自主,关节外协”的模式,将华为的智能技术嵌入自有技术框架中。例如,首款车型虽搭载华为ADS 3.0智驾与鸿蒙座舱,但底层电子架构仍基于上汽自研的iO架构。
上汽面临的转型焦虑
尽管头顶“连续18年国内销冠”光环,上汽在2024年遭遇滑铁卢:全年批发销量401.3万辆,同比下滑20.07%,被比亚迪427.2万辆夺走销量王座。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约90%至15-19亿元。合资板块更是重灾区:上汽大众、通用销量分别下滑5.5%和超50%,新能源转型迟缓导致市场份额被新势力蚕食。
即便自主品牌智己汽车2024年销量增长71%至6.55万辆,但L7车型的智能座舱体验仍被用户吐槽“交互逻辑堪比诺基亚”,水平和主流造车新势力品牌有较大差距,这种反差暴露出上汽的致命短板:智能化技术迭代速度远落后于市场需求。
因此,通过引入华为乾崑智驾系统、鸿蒙座舱4.0,上汽可快速补齐智能体验短板,帮助快速提升上汽整体的智能座舱与智驾水平,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从“闭门造车”到生态开放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到底由谁来主导,是个大问题。
上汽的竞争力在于全产业链闭环能力:旗下零束科技(智驾)、联合电子(电驱)、华域汽车(底盘)覆盖核心零部件;与宁德时代、阿里巴巴的外部合作则形成技术协同网络。这种“自主可控+模块化集成”模式,使得上汽和华为在合作中保持话语权。
全球化布局也是上汽的核心竞争力。上汽在海外拥有4座整车基地,全球100余个零部件基地,MG品牌在欧洲年销超20万辆。与华为合作的首款车型“尚界”或将通过上汽海外渠道登陆欧洲市场,实现“中国技术+全球制造”的双向赋能,这对华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毕竟国内市场实在太卷,出海是华为汽车产业必须布局的路径。
此次合作,可看做是上汽“3+3”战略的延伸:前三个“3”指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技术路线,后三个“3”则是智驾、座舱、电子架构的智能化升级。与华为的联手,实质是以开放生态加速技术迭代上汽的智能化水平,而不是彻底“交出灵魂”。
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是传统制造巨头与科技企业合作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强强联合”若能成功,或改写全球智能汽车竞争格局。然而,汽车产业的复杂性远超手机行业。当“灵魂”与“躯体”的边界逐渐模糊,上汽需要证明:开放合作不等于放弃核心,生态共赢才是穿越周期的钥匙。正如业内人士所言:“闭门造车的风险,远大于可控合作。”这场试验的结果,或将决定传统车企在智能化时代的生死存亡。
而且在24年12月30日,智己智驾项目总监王康还高调发博宣布,智己正式取得L4级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向“Door to Door”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有一说一,高阶智驾向来是智己的产品卖点,去年的10月17日,伴随全新软件版本IMOS3.2.0的推送,智己IM AD无图城市NOA正式实现全国全系开通后,对智己的销量增长就起到了一定作用。
目前,智己IM AD智驾已经实现全国城市100%覆盖,这意味着用户提车就能用高阶智驾,无需等待开城,而且施工道路、无车道线道路、乡村小路等比较复杂的道路环境,也不影响IM AD无图城市NOA的使用。IM AD无图城市NOA甚至还能应对环岛、可变车道、掉头、ETC收费站等高难度路况,确实大幅减轻了驾驶者的驾驶压力,并提升了行车安全性。
坦白来说,作为行业内首个同时具备L2、L3、L4级智能驾驶量产能力的汽车品牌,智己的高阶智驾实力已经达到第一梯队水平。并且目前智己的L2++、L3和L4级自动驾驶都在同步开展研发,L2/L3/L4很多感知模型是共模型,这意味着智己确实有机会尽快实现“Door to Door”的智驾体验。
并且要知道,智己是与城市NOA市占率高达60.1%的第三方智驾供应商Momenta智驾进行合作,Momenta是国内首个基于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其打造的端到端模型,消除了内部数据接口,从而减少数据误差,直接在输出端输出行驶命令,减少模块间的信息传递和转换,降低系统复杂度,带来更高效且可靠的智驾体验。
通过与Momenta的合作,智己已经完成了从“最像人”到“有直觉”的进化,具备综合分析道路环境全局信息的能力,甚至应对突发状况,比如“鬼探头”等情况的时候,可以“脑补”出看不见、看不全的路况信息,从而做出瞬间预判。
而且智己智驾还采用了行业首创的“长短期记忆”结合模式,其智驾的“短期记忆”的训练周期以天为级别,经过筛选的优质数据会不断积累到长期记忆中,让其智驾持续进化,这就意味着智己智驾有着更高的上限,从而为其朝L3、L4级更高阶的智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2024年7月,在驾驶员长时间脱手状态下,智己L7完成了往返浦东金桥到浦东机场的安全智驾,充分验证了智己非凡的高阶智驾实力。
2024年对智己汽车来说,算是丰收的一年,其去年一年总销量超6.5万台,虽然没办法和理想、零跑等头部新势力品牌相提并论,但销量同比增长71%,发展势头良好。
而且在24年12月30日,智己智驾项目总监王康还高调发博宣布,智己正式取得L4级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向“Door to Door”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有一说一,高阶智驾向来是智己的产品卖点,去年的10月17日,伴随全新软件版本IMOS3.2.0的推送,智己IM AD无图城市NOA正式实现全国全系开通后,对智己的销量增长就起到了一定作用。
通过与Momenta的合作,智己已经完成了从“最像人”到“有直觉”的进化,具备综合分析道路环境全局信息的能力,甚至应对突发状况,比如“鬼探头”等情况的时候,可以“脑补”出看不见、看不全的路况信息,从而做出瞬间预判。
而且智己智驾还采用了行业首创的“长短期记忆”结合模式,其智驾的“短期记忆”的训练周期以天为级别,经过筛选的优质数据会不断积累到长期记忆中,让其智驾持续进化,这就意味着智己智驾有着更高的上限,从而为其朝L3、L4级更高阶的智驾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无论是品牌出身,还是产品实力,背靠两大巨头的“尚界”都将获得最顶级的资源加持,但这并不能帮其免除从0到1的生长过程。从品牌打造到产品的研发、生产、上市再到销售体系的搭建,既需要时间,也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接受新品牌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相对于最早独享“华为光环”的问界而言,“尚界”能够得到的特殊关注较为有限,毕竟同华为合作的车企越来越多,除了已经在售的“四界”之外,华为还同广汽成立了合资公司,此外,本田、日产、丰田等品牌也将分别采用华为的智驾、智舱,采用华为技术的车型越来越多,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进而降低购车欲望。
虽说在华为技术全面覆盖汽车圈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的发展,但整体水平的提升无法凸显个别品牌的竞争力。单从品牌营销的视角来看,上汽已经错失了同华为合作就能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时机,“尚界”仍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从0开始打造。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入科技公司,实现对传统造车流程的颠覆,在双方的合作中探索智能汽车时代全新的发展模式。换句话说,上汽同华为合作的目标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而非借助“华为光环”进行营销。
倘若“尚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汽极有可能将“尚界”经验和技术运用到其他品牌中。届时,只等一个时机而已。
上汽为何要死磕智己
智己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手打造,既有传统车企的支撑,又有科技公司的加持,智己自诞生之初便致力于成为“智能时代出行变革的实现者”,全力探索实现“软件定义汽车”,而在上汽内部,智己汽车也被称之为“一号工程”。
从品牌定位来看,智己是上汽旗下的电动豪华品牌,享有率先应用上汽先进技术的权利,毫不夸张地说,智己就是上汽朝着智能、电动转型的名片。
为了能够打造好这张智电名片,上汽不仅为智己打造出了“灵蜥数字底盘”,还赋予了其更开放的权利,这才有了智己和Momenta联合打造智能驾驶系统,智己L6率先搭载固态电池等壮举。
与华为系聚焦智驾,⼩⽶、极氪聚焦操控,理想聚焦智舱交互不同,智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品牌,无论是智能底盘,还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己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以搭载“灵蜥数字底盘”和智慧四轮转向系统的智己L6为例,该车无论是加速、制动还是麋鹿测试验证的极限操控性能,均已达到行业最顶尖水准,让20万级纯电车拥有百万级驾驶质感。
在用科技为消费者打造出更优异用车体验的同时,智己也将“科技平权”内化为自己的品牌内涵,在即将到来的智能汽车时代,“科技平权”也将逐步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2025年智己即将推出增程版车型,实现纯电、增程双动力系统的覆盖,这将为智己的销量表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站在母公司的视角上,看一下智己的前后发展,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年轻且发展势态向好的品牌。
一月的销量看看就好
单从销量表现上来看,智己在今年1月份的表现的确有所欠缺。数据显示,1月智己汽车的销量为2800辆,与此前月销量破万的表现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整个行业来看,1月销量下滑的品牌还有很多,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量约为175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6%,环比上月则下降了33.6%。
事实证明,一月是妥妥的销售淡季,因为中间包含着春节假期,工作日减少,直接影响了车企的销量表现。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一月销量表现的参考价值并不高,所以仅凭一月销量下滑的状态,唱衰智己的未来,是站不住脚的谬论。
除了一月销量的参考意义不强之外,月更甚至周更的车企销量排行榜其实暗含了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尤其是新势力品牌,把诸多创立时间不一,动力形式不一(纯电、混动统称为新能源),成立背景不一的车企放在一起比较,很难得到一个公平的结果。
例如,曾经月销破万的智己,在纯电品牌中的排名可以挤进前三甲,但在新能源品牌的排名中就要名落孙山,而这就是定语妙用的结果,正如业内调侃的那样“只要定语足够长,谁都是第一。”
所以对于这些年轻的品牌而言,除了要关注销量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产品实力和品牌的未来发展潜力,以更综合的视角来考量企业的发展,才是相对公平的比拼。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智己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其能够在极越闪崩、哪吒面临困境的背景下,顺利完成94亿B轮融资的根本。
与华为合作,上汽的目的是产品而非营销
看完了智己的状态,再来看一下“尚界”的未来。
一个曾接连霸榜汽车圈,是国内最具实力的车企,另一个是科技巨头,并秉持“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理念,重塑了汽车圈,上汽与华为的强强联手,必将为尚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品牌出身,还是产品实力,背靠两大巨头的“尚界”都将获得最顶级的资源加持,但这并不能帮其免除从0到1的生长过程。从品牌打造到产品的研发、生产、上市再到销售体系的搭建,既需要时间,也面临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接受新品牌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相对于最早独享“华为光环”的问界而言,“尚界”能够得到的特殊关注较为有限,毕竟同华为合作的车企越来越多,除了已经在售的“四界”之外,华为还同广汽成立了合资公司,此外,本田、日产、丰田等品牌也将分别采用华为的智驾、智舱,采用华为技术的车型越来越多,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进而降低购车欲望。
虽说在华为技术全面覆盖汽车圈的背景下,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的发展,但整体水平的提升无法凸显个别品牌的竞争力。单从品牌营销的视角来看,上汽已经错失了同华为合作就能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时机,“尚界”仍需要倾注更多的心血从0开始打造。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入科技公司,实现对传统造车流程的颠覆,在双方的合作中探索智能汽车时代全新的发展模式。换句话说,上汽同华为合作的目标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而非借助“华为光环”进行营销。
倘若“尚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上汽极有可能将“尚界”经验和技术运用到其他品牌中。届时,只等一个时机而已。
上汽为何要死磕智己
智己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由上汽集团、张江高科和阿里巴巴集团联手打造,既有传统车企的支撑,又有科技公司的加持,智己自诞生之初便致力于成为“智能时代出行变革的实现者”,全力探索实现“软件定义汽车”,而在上汽内部,智己汽车也被称之为“一号工程”。
从品牌定位来看,智己是上汽旗下的电动豪华品牌,享有率先应用上汽先进技术的权利,毫不夸张地说,智己就是上汽朝着智能、电动转型的名片。
为了能够打造好这张智电名片,上汽不仅为智己打造出了“灵蜥数字底盘”,还赋予了其更开放的权利,这才有了智己和Momenta联合打造智能驾驶系统,智己L6率先搭载固态电池等壮举。
与华为系聚焦智驾,⼩⽶、极氪聚焦操控,理想聚焦智舱交互不同,智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品牌,无论是智能底盘,还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己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以搭载“灵蜥数字底盘”和智慧四轮转向系统的智己L6为例,该车无论是加速、制动还是麋鹿测试验证的极限操控性能,均已达到行业最顶尖水准,让20万级纯电车拥有百万级驾驶质感。
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就要来了,“尚界”与智己如何避免兄弟互博的问题也跟着来了,更巧的是“尚界”即将到来的消息,也赶上了车企发布1月的成绩单,而在这个传统的销售淡季,智己的月销量出现了下滑……
“‘尚界’来了,智己还能守住C位吗?”智己品牌的关注者,难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一边是“尚界”在华为光环加持下的无限想象,另一边是智己月销量下滑市场表现,单从这两个要素来看,智己的地位似乎已经岌岌可危。但从上汽集团的视角来看,这样的推断有些荒诞。
首先,一月销量波动是正常现象,单月销量下滑不足以影响母公司的判断;
其次,造车是一场马拉松,倘若从2022年4月智己L7作为首款车型上市开始算起,智己真正走向市场还不到3年的时间,智己的发展仍需要时间;
第三,2025年智己即将推出增程版车型,实现纯电、增程双动力系统的覆盖,这将为智己的销量表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站在母公司的视角上,看一下智己的前后发展,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年轻且发展势态向好的品牌。
一月的销量看看就好
单从销量表现上来看,智己在今年1月份的表现的确有所欠缺。数据显示,1月智己汽车的销量为2800辆,与此前月销量破万的表现存在不小的差距。从整个行业来看,1月销量下滑的品牌还有很多,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量约为175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6%,环比上月则下降了33.6%。
事实证明,一月是妥妥的销售淡季,因为中间包含着春节假期,工作日减少,直接影响了车企的销量表现。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一月销量表现的参考价值并不高,所以仅凭一月销量下滑的状态,唱衰智己的未来,是站不住脚的谬论。
除了一月销量的参考意义不强之外,月更甚至周更的车企销量排行榜其实暗含了很多不公平的因素,尤其是新势力品牌,把诸多创立时间不一,动力形式不一(纯电、混动统称为新能源),成立背景不一的车企放在一起比较,很难得到一个公平的结果。
例如,曾经月销破万的智己,在纯电品牌中的排名可以挤进前三甲,但在新能源品牌的排名中就要名落孙山,而这就是定语妙用的结果,正如业内调侃的那样“只要定语足够长,谁都是第一。”
所以对于这些年轻的品牌而言,除了要关注销量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产品实力和品牌的未来发展潜力,以更综合的视角来考量企业的发展,才是相对公平的比拼。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智己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其能够在极越闪崩、哪吒面临困境的背景下,顺利完成94亿B轮融资的根本。
进入车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比较具有科幻感的整体布局。整个座舱以驾驶者为中心,中控台线条设计比较简洁流畅,没有过多繁杂的设计,营造出一种简洁大气的视觉感受。悬浮式的设计元素贯穿其中,如悬浮式的中控台、悬浮式的换挡机构等,不仅增加了车内的层次感,还赋予了车辆一种轻盈的科技感。中控台比较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块超大尺寸的中控屏,其尺寸达到了39英寸,并且拥有智能升降和跨屏互动功能,这块屏幕不仅提升了车内的科技感,还为驾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显示和便捷的操作体验。
智己L7拥有两种种动力版本,除了入门级车型外,智己L搭载了前后双电机,其电动机总功率可达425kW,最大扭矩达725N·m。这样出色的动力参数,为其出色的驾驶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市道路驾驶时,智己L7的起步比较轻快,即使在拥堵路况下频繁启停,也不会出现明显的顿挫感,当行驶在高速路段时,智己L7的优势更加明显,后段加速能力比较强劲,超车的过程一气呵成,可以增加驾驶员的驾驶自信。车辆配备的可变悬挂调节以及电磁感应悬挂,能根据不同的路况和驾驶模式自动调节悬挂的软硬程度,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操控稳定性。即使在高速过弯时,车辆的侧倾也能得到很好的抑制,让驾驶者感受到十足的信心和安全感。
智己L7搭载了L2级的辅助驾驶系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配合5个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感知摄像头以及12个超声波雷达,共计30个智能硬件,组成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感知系统,无论是复杂的城市道路,还是路况相对简单的高速路段,智己L7都能将车辆周边的情况清晰反馈给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
2024款智己L7在外观、内饰、动力和智能配置等方面都展现出了一定的产品力。其时尚动感的外观设计、舒适豪华的内饰氛围、强劲高效的动力系统以及先进智能的辅助驾驶配置,使其在同级别车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款集颜值、性能与智能于一身的新能源中大型轿车,2024款智己L7值得你深入了解和试驾体验。当然,如同任何一款车型一样,智己L7也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其未配备800V高压快充系统,在充电速度上可能稍逊一筹。但总体而言,它的优点足以掩盖这些小瑕疵,是一款值得推荐的车型。